秋瑾最早入湘时间新考

辛亥革命网 2018-12-14 13:57 来源:文史拾遗 作者:胡卫平 查看:

秋瑾出生的年月,在她死后学术界仍有1875、1877、1878、1879四种生年仍在争论,至于入湘、居湘更是众说不一。

  关于秋瑾的出生和入湘始于何年的问题,从秋瑾牺牲至今仍是学术界争论的课题,110年来还未解决。笔者认为:在秋瑾的研究上要相信最早的当事人,不能迷信次要的当事人。例如次当事人徐自华《鑑湖女侠秋君墓表》说秋瑾:“年仅三十有三”,把秋瑾的实际年龄说大了三岁半。其实秋瑾自己和女友吴芝瑛订交的《兰谱》,早已说明了自己的年龄:这年(1904年2月)秋瑾虚龄是28岁。

  秋瑾出生的年月,在她死后学术界仍有1875、1877、1878、1879四种生年仍在争论,至于入湘、居湘更是众说不一。

  《兰谱》如果加上民间的《族谱》,就可铁定秋瑾的年龄了。记载秋瑾的族谱当然只有双峰神冲王氏。可双峰一县(原湘乡中里地区)竟有二十八种王氏族谱,仅双峰荷叶镇就有四种。笔者因在十九年前协助某位关心与支持曾国藩研究的领导写《女杰之乡一荷叶纪事》一书时,于1999年5月4日(因那天是五四青年节,印象特别深),在曾国藩故里白玉堂的高嵋山中,发现《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谱》(民国五年版)。整整19年来,尚有学者还在发表《去年不是秋瑾烈士一百周年诞辰》之文。没有一个学术界的权威机构对秋瑾的出生年月进行认可。

  2005年12月,笔者据《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谱》和湖南图书馆藏《环天室诗续集》,撰写《曾广钧与秋瑾的师生关系》一文,投稿至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于2006年第一期刊发。十多年来笔者一直在寻找秋瑾与曾广钧相识的时间和地点。因曾广钧在赠诗秋瑾的《序》中有:“皆未笄前作”之句。笄:女子成年,行插笄之礼。《礼记·内则》:“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说明秋瑾拜曾广钧为师时是还未到许婚的年龄(未笄)前,也可以说是次当事人的一个说法去论证,秋瑾最早入湘为此时。当可说明她在30岁的人生中,参加“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值得重新添写。所以曾广钧与秋瑾相识的时间和地点至关重要。

  笔者因最近重点研究曾氏"广字辈"人,想给曾广钧写篇《年谱简编》。在翻阅《郭嵩焘全集·年谱》时,无意中看到秋瑾的父亲秋寿南(字星侯)三字。而曾国荃、曾国潢、曾纪泽、曾纪梁(介石,秋瑾的媒人曾五爷)、曾广钧、曾履初(广镕)、曾广汉(慕陶)等一批曾国藩兄弟及子侄和孙辈广字辈人都跟郭嵩焘接触密切。精神为之一振,秋瑾的研究必须综合考虑,离不开对曾家的研究。

  以前研究秋瑾的学者,都要远离曾国藩,如权威的《秋瑾集》(中华书局版)中诗词,秋瑾《赠曾筱石夫妇并呈伋师》诗四首倒是流传下来了,但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并呈伋师”四字被删除。笔者发现曾广钧就是“伋师”,写出了《秋瑾的初心研究》、《曾广祚就是曾筱石考》、《曾广河逝世120周年祭》等一批曾氏与秋瑾的考订文章,所谓“以诗考史”也!

  而对秋瑾弟弟秋宗章的《六六私乖补遗》,《秋女侠史实考证》当事人的口述,因上面没讲具体年月,有些学者说其“完全是任想像”、“都是瞎乱猜想”,以致将1893年邵友濂保荐秋寿南的“时间搞乱了”,给以全盘否定。凭心而论,这些学者对秋瑾的研究,已经到了可取得重大的、突破性成绩了。只因为避开跟曾国藩研究联系到一起,不能在关键问题上“以诗考史”或不相信当事人口述,所以只能“功亏一篑”!当然,对于当事人所说的口述史料必须去伪存真。由此引起我去湖南图书馆再查找有关资料,现将《秋瑾最早入湘的时间新考》分述如下。

  (一)《慕莱堂诗文征存》作者简介

  《慕莱堂诗文征存》,是李维翰为纪念其父母育之恩,在新居所设“慕莱堂”落成之后所征辑的一部诗文集。李的家乡邵阳白水洞。其在江西任所临江有蒙山旧迹,见景怀思,为表自己的孝心,就在临江修“慕莱亭”,在自己的新居筑“慕莱堂”,并请曾国荃题签,郭嵩焘撰《慕莱堂记》。同时以此为题向省内外政学各界社会名流及亲朋好友,广征诗文联赋。一时响应者众多,郭嵩焘、王闿运、刘坤一、陈宝箴、李寿蓉、俞樾等二百余人欣然命笔雅集。秋瑾祖父秋嘉禾与李维翰同年(同科举人),同朝共事,交谊深厚。今李维翰主湘省榷务,对秋瑾父亲提携青顾颇多。秋瑾父亲秋寿南作为世家子,又是直接下属,携女儿秋瑾趋奉祝贺,理所当然。

  (二)曾国荃为“慕莱堂”题签及其含意

  光绪八年(1882)曾国荃任两江总督,至光绪十六年(1890)殁于任上。应部下李维翰之请。欣然题签“慕莱堂”。

  《艺文类聚·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着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鸟于亲侧。

  后有成语“老莱娱亲”表示孝道。

  慕莱,就是仰慕老莱子的孝心。

曾国荃慕莱堂题签图片

  (三)郭嵩焘作《慕莱堂记》

  郭嵩焘作慕莱堂记时为光绪十有一年夏四月(1885.4)

  郭嵩焘自英国让曾纪泽接任驻英大使回国后,于光绪七年(1881)就住长沙,在创办“思贤讲舍”中(后为船山学社)活动中。此时曾氏兄弟曾国潢及曾纪梁(介石)、曾广钧等大批曾氏后裔都聚住长沙。郭嵩焘至光绪十七年去世,在长沙十年留下了可贵《日记》。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