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侃与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网 2019-02-25 09:12 来源:团结报 作者:刘大胜 查看:

黄侃被后世熟知的是他的学术,是章黄学派的代表人物。人们很少提到他曾经参与革命,即使提到也几乎没有谈及他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黄侃被后世熟知的是他的学术,是章黄学派的代表人物。人们很少提到他曾经参与革命,即使提到也几乎没有谈及他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革命前夜,黄侃写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时评,导致《大江报》被封,进而引发革命骚动,顺势带动了革命情势。

  投身革命大潮

  黄侃早孤,学习八股文之余,四处浏览古代典籍。后到湖北省文普通学堂就读,开始接触西方民主思想。同学有宋教仁、董必武、查光佛、郑江灏、欧阳瑞骅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著名的革命党人。黄兴在两湖书院读书,通过友人的介绍与黄侃结交成为朋友。黄侃经常阅读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对孙中山有了解。黄侃与宋教仁关系很好,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谈论如何排满兴汉、推翻帝制、拯救苍生、建立民主共和国。

  20岁的黄侃,与友人密谋革命,不幸官府查知,被学校除名。湖广总督张之洞一看是故人黄云鹄的幼子,不忍屠戮杀害,反生怜悯之心,又怕荒废失学,于是出资送到日本。黄侃离开湖北,得以进入早稻田大学读书。宋教仁等人也遭通缉,纷纷逃亡日本,东瀛成了反清革命的大本营。孙中山、黄兴等人集合力量,成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质的革命组织——同盟会。黄侃名列其中,成为革命干将。

  在东京,黄侃拜章太炎为师,除了学习传统学术,还为《民报》撰文宣传民族民主思想,其后又直接参与《民报》的编辑工作。先后以运甓、不佞、信川等笔名发表《专一之驱满主义》《贫死民》《讨满洲檄》《释侠》等文章。这些政论文章气势宏大、文风凌厉、感情充沛、论辩透彻,充满了革命的浩然正气。

  1908年2月,生母病重。黄侃匆忙回国,一边照顾母亲,一边深入到蕲春及周边的黄梅、广济地区,举办演讲会,宣传反清思想。11月,生母病逝,黄侃悲痛欲绝,葬母亲于宅前三台山。当时张之洞已经离任,湖广总督换成了陈夔龙,四处逮捕革命党,探听黄侃在乡鼓动造反,派吏卒前往搜捕。黄侃闻讯仓皇逃走,从亲朋好友处筹借路费,辗转来到东京。一边跟随章太炎学习,一边投笔报刊宣传革命。

  为革命鼓与呼

  一年后,湖北革命党人来函,敦促黄侃回国共谋大义。黄侃与师友商量后,不顾生命危险,再次偷偷回国。在革命同志住所,黄侃与友人分析了革命形势。认为武汉革命力量薄弱,新军加入革命党不多,普通民众对于革命存在恐惧,起义的时机尚未成熟。当务之急应该是办刊办报,宣传舆论,普及思想,鼓动和激扬民气,待机而动。

  黄侃常常往来于武汉与蕲春之间,深入到乡野村镇,足迹踏遍整个鄂东南,为革命积蓄力量。每到一处,黄侃拜访当地豪杰,举办演讲会,痛说清政府的无能腐败、丧权辱国以及压榨民众的暴行,号召群众揭竿而起。当地的英杰纷纷来听,尊称其为“黄十公子”,并成立革命性质的群众组织孝义会。官府听闻有革命党在本地活动,派吏卒四处搜捕。黄侃只好谨慎从事。

  在武汉,黄侃积极与新军和党人联系,酝酿成立革命团体。1911年1月,文学社成立,蒋翊武为社长,王宪章为副社长,詹大悲为文书部长,刘复基为评议部长,黄侃等人是重要成员,起草并审定了文学社章程。文学社发行《大江报》作为革命喉舌,以研究文学为名,宣传革命思想,掌握新军武装。

  武汉还有另外一个革命组织叫共进会,与文学社志同道合,两个组织关系日益紧密,相约一起举行武装起义。同盟会重要会员谭人凤、居正等人奉黄兴、宋教仁之命回到武汉三镇,联络地方革命武装,得到黄侃和其他革命党人的支持。

  1911年春,黄侃应自己的启蒙老师、河南布政使江瀚的邀请,在豫河中学任教,黄侃常在课堂上倡导反清。江瀚和校方担心遭到追查,念及旧情又不便斥责,只好婉言表示不想再续聘,黄侃在河南不到半年便辞职。

  一篇时评千层浪

  七八月间,黄侃回到武汉三镇。《大江报》负责人詹大悲、何海鸣设宴接风,纵论时政相谈甚欢。黄侃大骂清政府立宪是挂羊头卖狗肉,纯属政治欺骗,詹大悲、何海鸣等人深表赞同,邀请黄侃为《大江报》撰写时评。黄侃酒兴正浓,慷慨答应,一手握酒一手握笔,席间写了一篇《大乱者,救中国之良药也》,署名奇谈。第二天早上,黄侃酒醒,启程回到蕲春,把此文抛之脑后。

  没有想到这篇时评一经刊出,引起轩然大波,坊间纷纷传阅。如此明目张胆、毫无顾忌地倡导革命,官府怎能不追查。《大江报》被封馆,詹大悲和何海鸣被逮捕,遭到刑讯逼供。二人倒是够朋友义气,誓死无畏,争相承认说时评是自己所作,不肯透漏黄侃的姓名。最后,夏口审判庭判处二人徒刑各一年。

  《大江报》被封后,舆论一篇哗然,倾向、同情、赞成革命的新军士兵愤愤不平。新的湖广总督瑞澂和第八镇统制张彪深恐军中大乱,下令对形迹可疑、倡导革命的士兵严密搜查,还把旧式的巡防营调入城内。一时间风声鹤唳,革命党人岌岌可危,文学社和共进会密谋联合起义,起义步骤和领导机关均已协调好,只等枪支弹药。

  10月9日,因为研制炸药时不慎爆炸,起义总指挥部被破坏,革命首领或者被抓,或者逃亡,或者受伤,一时间群龙无首。10月10日,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位烈士慷慨遇害,城内按名册大肆搜捕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当天晚上,驻武昌城内黄土坡的新军第八镇工程营士兵打响了第一枪,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爆发。

  如此看来,黄侃所写的《大乱者,救中国之良药也》是武昌起义的诱因之一。该篇只有短短几百个字,但立场鲜明,文笔犀利,饱含热情。因为这篇时评,引起了一连串的事件,促使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来临。

  持枪武装起义

  武昌起义爆发后,黄侃赶紧召集蕲春地区的志士,准备在家乡响应革命。无奈武汉三镇的同志一再催促,黄侃重新回到武昌,与黄兴、居正、田桐等人倡导渡江之议。革命军渡江,一举攻克了汉口、汉阳。詹大悲和何海鸣已经出狱,詹大悲被推举主持汉口军政分府事务,黄侃与何海鸣等人协助。

  后北洋军兵临城下,武昌随时可能被攻破,黄侃与一众友人奔赴湖北东南,召集旧部孝义会,打算从侧翼攻击北洋军,援助武昌。蕲春等地的孝义会成员听闻“黄十公子”再次到来,非常兴奋,纷纷参加革命,短时间内就召集三千余人,拿着土枪土炮、刀枪剑戟共聚蕲春。

  黄侃跃马持枪,满腔热血响应革命。无奈革命还未成功,手下的人便四处扰民,不听约束。大敌当前,未经战阵,自己人就吵成一团,怎能不让人沮丧。湖北都督府内也是矛盾重重,旧官僚和立宪党人频频掣肘,政局波诡云谲,投降之声不绝于耳,革命情势呈现的不再是朝气蓬勃。

  蕲春当地的土豪劣绅怕革命损害既得利益,向广济县田家镇的清朝驻防水师告密。清军派重兵镇压,孝义会本是临时拼凑的武装,武器少而差,未经专业军事训练,中间还有大批阿Q式的无业游民,短暂抵抗后便作鸟兽散。黄侃一看大事难成,悲愤不已,途经黄梅到了江西九江,詹大悲亦在九江军政分府就职。唏嘘一番,都觉得党人已经暮气重重,革命未能改变黑暗落后,世间又多了很多纷争,黎民百姓再次遭殃,于是离赣到了上海。

  离开政坛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南北展开和谈,清廷退位,袁世凯成为大总统,孙中山退位让贤,同盟会内部急剧分化。黄侃对前途更感失望,认为革命后的中国不如预期,为名利来、为名利去、为名利争、为名利斗的状况没有改变。除与汪东、刘仲遽等人主办《民生日报》,便是寄情诗酒,游戏人间,革命意志消失殆尽。1913年3月,黄侃赠给宋教仁的诗中写道,“嗟余遘幽忧,逍遥从此届”,可见对时局多么失望。

  黄侃在上海共居住三年,中间短暂应直隶总督赵秉钧邀请,身处戎幕一段时间。赵秉钧知道章太炎和黄侃是师徒,礼遇甚隆,借此招徕革命党人,准备任命黄侃担任自己的幕僚甚至是秘书长。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黄侃对政治已无兴趣,加之座主又是袁世凯的嫡系,与老师章太炎有矛盾,踌躇徘徊后,去意已定。赵秉钧也就不再勉强,免其所任,放他回了上海。

  从此之后,黄侃再也没有参与革命,一直潜心学术研究。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