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会元老高天梅

辛亥革命网 2019-03-18 08:55 来源:浦东史志办 作者:陈伟忠 查看:

高旭,字天梅,号剑公,他写了《唤国魂》、《读(谭壮飞先生传)感赋》、《吊烈士唐才常》等诗,歌颂那些把生命贡献给改革事业的政治家们,表达他矢志革命的意志。

  高旭,字天梅,号剑公,别号钝剑、汉剑,又署名慧云、哀蝉等。1877年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金山县张堰镇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高炜(吟槐)、叔父高煌都知书能文。

  1894年发生的中日战争,以及次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使年轻的高天梅深受刺激。三年后,即1898年发生的维新变法运动,又给了高天梅以极大的鼓舞,他仿佛看到了一线微茫的曙光。他开始倾向维新,并很快就成了康梁的积极拥护者。“南海真吾师”,是他早期政治上和思想上的信条。1898年六君子的殉难和1900年唐才常领导的自立军起义失败,使很多人猛醒,高天梅也由单纯的爱国热情转向如饥似渴地读《清议报》等维新报刊,从中汲取和补充自己所需要的一切营养,并且试图用自己的诗作和它们建立联系。他写了《唤国魂》、《读(谭壮飞先生传)感赋》、《吊烈士唐才常》等诗,歌颂那些把生命贡献给改革事业的政治家们。诗中有“汉儿发愿建新邦,热血横飞恨满腔”之句,表达他矢志革命的意志。

  从此,高天梅就接连不断地在《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这些维新派的刊物以及他们的外围刊物《选报》、《政艺通报》上发表诗作。这个时期,正是梁启超倡导并努力实践诗界革命主张的时期,高天梅实际上是在诗界革命口号影响下涌现出来的一个年轻诗人,他在这个时期的许多诗作,如《争存》、《好梦》等,已经由单纯的爱国热情的抒发,转变为对资产阶级思想和政治观点的宣扬和鼓吹。

  1903年是国内形势迅速变化的一年,也是高天梅思想发生巨大转变的一年。4、5月间,先后出现了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邹容的《革命军》,以及章太炎为《革命军》所写的序言,这些革命书刊都给了高天梅以新的认识。6月末,苏报案发生,他开始认识到清政府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对外投降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并由此认识到康梁一伙人保皇派的本质。于是,他的立场开始转变,逐步形成了民族革命的思想。9月,《国民日日报》创刊,他是一个忠实的读者,又是一个积极的撰稿人,经常在该报发表充满强烈的革命思想的诗作,例如《海上大风潮起放歌》一诗,就是一首强烈的反清革命的战歌,在当时诗坛上有划时代的意义。10月,他又亲自动手创办刊物,他和叔父高燮、弟弟高增一起组织觉民社,发行《觉民》杂志,声称要唤起国民之魂。1904年初,他频繁地赴上海,经常出入《警钟日报》社,和陈去病、刘光汉以及《中国白话报》的主编林白水等论交。这时,他又接触到一些更富于反清革命的思想的书籍,如王船山的《黄书》、刘光汉的《攘书》、陈去病的《陆沉丛书》、章士钊的《孙逸仙》等书,明确地形成了他的反清革命思想。并在《光复歌》、《逐满歌》、《大汉纪念歌》中极力阐发反清的革命主张。

  1904年秋天,高天梅东渡日本留学,在法政大学速成科学习。这时他开始系统地接触资产阶级的思想与文化。卢梭的《民约论》、华盛顿的《独立宣言》、达尔文的进化论等对他的影响极大。他的思想由单纯的华夷之辨,进而转变为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与民主自由、平等观。年末他又结识了在国内革命斗争失败后流亡日本的革命党人宋教仁、陈天华等,并经常与田桐、程家柽等人在一起,纵论天下大事,探讨寻找反清救国的道路。他决心接手已经休刊的《觉民》和《江苏》两份杂志,再办一个发聋振聩、催人猛醒的刊物,于是定名《醒狮》,于1905年9月出现在东京留学界。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出刊之前,《醒狮》是一个最具有批判锋芒和战斗威力的刊物。

  1905年7月,孙中山先生从欧洲来到日本横滨,着手组织革命团体。8月中旬,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高天梅是第一批入会的会员之一,并且担任了江苏省的主盟人。从此,高天梅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组织上也成了一个纯正的革命党人。年末,东京留学界掀起大风潮,为反对日本文部省公布的《取缔清留学学生规则》,全体罢课,继而停学,最后罢学归国。高天梅也在年末回到上海。1906年初,高天梅与各省归国学生代表一起创办中国公学,以安顿从日本归来的学生。不久,高天梅与朱少屏因不满于中国公学在管理上的混乱,遂宣布退出,另组健行公学于上海西门宁康里,作为培养革命青年的场所,同时也作为同盟会江苏支部的活动机关。半年之中,健行公学是上海革命气氛最浓的学校,有第二爱国学社之称。在健行公学的后面,有健行公学教员夏昕蕖(夏大)的一所住宅,榜其门曰“夏寓”,这是同盟会江苏支部的秘密机关。上海地区的许多革命会议,都是由高天梅主持在这里举行的。外地革命党人往来上海,往往也以此为投止之地。此外,高天梅还通过马君武、傅君剑等,和中国公学的革命党人相联系;通过湘学社的陈汉元、宁太一等和湖南的革命党人相联系;通过陈志群,和蠡城学社的秋瑾、陈伯平等江浙革命党人保持联系。健行公学一时成了上海及东南地区的革命活动中心。

  1906年7月下旬,孙中山先生从东京乘法国邮船赴越南,途中船泊黄浦江中。中山先生准备约见上海同盟会的革命党人高天梅、黄炎培、朱少屏等人,因黄炎培有事未能约见外,高天梅、朱少屏、陈陶遗、柳亚子等4人均受孙中山先生约见,孙中山先生不仅垂询了上海革命活动的进展,并一起商讨今后局势与发展诸问题。

  高天梅既为同盟会江苏分会会长,又公开办学鼓吹革命,终为清廷注目。两江总督端方屡欲查捕,健行公学因而被迫解散。高天梅为了激励民心,又托名“石达开”,创作了《石达开遗诗哭天王被难》等20首诗。其中如“只觉苍天方愦愦,莫凭赤手拯元元”,“宝刀骏马休输却,看领雄师入剑门”,“我志未酬人亦苦,东南到处有啼痕”等名句曾经激动人心而被传诵一时,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当时有一大批爱国主义人士就是受到这些诗句的激励,才决心抛头颅、洒热血而投身于革命行列的。

  高天梅无愧为近代爱国主义的一位诗词名家。1961年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时,评论家阿英还以《辛亥革命以来杰出的一部诗集》为题,著文在《人民日报》上高度颂扬高天梅诗集《石达开遗诗》之臻于完美境界,以及它在历史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为了配合同盟会的革命行动,以文学鼓吹革命,这是革命者的侧翼任务。1908年1月初,在陈去病、高天梅、柳亚子、刘师培、沈砺5人集会上,高天梅积极支持陈去病组织文学团体的倡议,后来高天梅又在1909年10月17日《民吁报》上发表了《南社启》,中云:“国魂乎,盍归来乎?抑竟与唐虞姬姒之版图以长逝,听其一去不返乎?恶?是何言!是何言!……今日不揣鄙陋,与陈子巢南,柳子亚卢有南社之结,欲一洗前代结社之积弊,以作海内文学之导师,盖几几乎不自量矣。然而今之学为文章,为诗词者,固无一丧其国魂者也。荒芜榛篇,万方一辙,其将长此终古耶?抑即吕氏所谓其坏在人心风俗者耶?倘无人以支柱之,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这篇《南社启》借提倡整理、研究国学,以避开清廷注意,实际上是呼唤“国魂”归来,隐喻排满复汉思想。几经酝酿,南社才于1909年11月13日(清宣统元年十月一日)在苏州秘密成立。

  南社作为一个反对清专制王朝、鼓吹民主革命的文学团体,它在辛亥革命前后所起到的战斗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其重大成就迄今仍被广为传颂。

  在同盟会竭力进行武装革命时,绝大部分宣传鼓动工作由南社社员承担,为辅翼辛亥革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

  辛亥革命时期,南社逐渐成为全国著名的文化团体,各种报刊发行之多,执全国之牛耳。笔政大多由南社社员所主持。诸如宋教仁、于右任、叶楚伧、朱少屏、陈英士等主办的《民立报》,黄宾虹、王无生、范君博办的《神州日报》、《民国日报》、《生活日报》等报以及各类杂志。各出版社又约请南社社员担任撰述,均为投枪袁世凯的尖兵。有人把南社比作同盟会的宣传部,曾有“文有南社,武有黄埔”之说,确是毫不为过。

  1912年春,高天梅被推选为众议院议员。次年,同其他议员一道,兴致勃勃地来到北京,不过,在参加了几次会议之后,他们都失望了。

  1917年,国会议员南下广州,召开非常国会,高天梅应召赶去参加。由于新旧军阀的排挤,孙中山先生无法大展鸿图、有所作为。广州归来,他在家乡过了短时期的隐居生活,作了相应的反思,决心再振当年的雄风,三上北京。高天梅是抱着大干一番事业的决心来北京。他单枪匹马,以北方军阀和政客们为战斗目标。用一双眼睛,盯着这些时局要人们的一举一动;用一支笔,描绘着这些人的一言一行。他日夜不停,奋笔疾书,时评文章一篇一篇地寄出、发表。他还和在京的国会议员们经常讨论政坛的更易和时局的变化。1923年夏,曹锟的野心已经日益显露,高天梅与一些议员纷纷南下来沪。8月12日,上海发布《离京国会议员之集会》,上面有高天梅的签名。8月25日,报纸公布《到沪议员之调查》,高天梅名列其中。9月9日《离京议员之宣言》中也能查到高天梅的名字。后因国会开会,高天梅又返回北京参加国会。他的家乡人士关心他去京后情况,曾发一公函给他,劝他早日离京,“不要违法助逆”。而高天梅也有一封回信,态度颇为坚决,信中说:“诵来电,敬悉。政变陡兴,是非淆乱。曹锟欲用金钱贿买总统,罪大恶极,令人发指。所幸投票之权,实操诸我,旭之铁腕尚在也。所以迟迟未即南行者,特以此次之倡国会南迁论者,乃竞合全国唾弃之安福、政学两系为一气,深恐故态复作,遗毒无穷。故郑重考量耳,非绝不南旋也。至人格之保存与丧失,以留京赴沪定之,要非探本之论矣。辱承教惠,敢布区区。”表示他追随中山先生革命的决心。

  1925年7月7日,高天梅因患肝硬化及湿瘟症医治无效,在自己的家乡金山县张堰镇万梅花庐寓所逝世,年仅49岁。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