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亨行——记港澳各界瞻仰孙中山故居

辛亥革命网 2010-07-19 00: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周毅之 阮国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前夕,香港澳门各界知名人士300多人,来到孙中山的诞生地中山县翠亨村,参谒孙中山先生的故居,缅怀他领导中国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前夕,香港澳门各界知名人士300多人,来到孙中山的诞生地中山县翠亨村,参谒孙中山先生的故居,缅怀他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丰功伟绩。

        翠亨村四面环山,绿树成荫,清溪潺潺,秋光爽艳,青翠、明朗,格外可爱。这里有孙中山故居陈列馆,人们通过馆内陈列的他当年在家乡活动的图片和实物,可以了解到孙先生出生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对他早期思想的深刻影响。
        孙中山家境贫寒,全家老少几口人住在村边一间简陋的小屋里,靠他父亲孙达成耕田、帮工和兼作更夫来维持生活。馆内存有孙达成租田2亩半从事耕种、每年缴租谷15石(折合期价银六两六钱)的契约。孙中山六岁时就上山砍柴和下田耕作。由于他对农民的痛苦有切身体验,所以后来对受苦的农民大众深表同情。
        孙中山十岁才有机会进私塾念书。当时,正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失败不久,隐退在翠亨村的太平天国老战士冯爽观时常在村中的一棵大榕树下悄悄地给孩子们讲洪秀全、杨秀清震撼满清王朝的故事。太平天国革命者的英雄形象,在孙中山幼小的心灵里老早就引起了革命的波澜。
        孙中山的家乡虽然在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却是一个极端落后、贫困的农村。村中杨、陆两姓地主,对农民进行十分残酷的封建剥削,迫使许多农民离乡背井,流浪到广州、上海、香港,甚至远达檀香山等地。孙中山十二岁时也离开故乡,投奔在檀香山垦荒、经营畜牧业的哥哥。到了那里,他有机会接受资产阶级的民主和科学教育。十七岁回到翠亨村,他开始宣传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有一天,孙中山走进乡庙,折断一座神像的手指,对同伴们说:“我折了他的手指,他还照样笑,这样的神怎能保护我们?”这是孙中山第一次向封建迷信进行公开挑战的实践活动。他的叛逆行动为地主豪绅所不容,又被迫离开家乡,去香港学医。在此之后,他更广泛研究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形成了他改造中国的一套系统理论——三民主义。
        在孙中山故居陈列馆,我们遇到孙中山先生的挚友、辛亥革命的先驱者邓仲元先生的女儿邓畹兰。
        邓仲元是孙中山先生早期进行革命活动的主要军事助手,参与了黄花岗、黄冈、潮州、惠阳起义的领导工作。1917年护法之役,他担任粤军参谋长。1918年兼任第一师师长。1922年陈炯明叛变前,乘邓仲元从香港回广州的机会,在广九车站杀害了他。当年他才三十七岁,官至陆军中将。孙中山先生对邓仲元的被害,十分悲痛,除追赠邓先生为陆军上将之外,还在他遇害地点树立了铜像,又为他在黄花岗烈士陵园内的墓碑题了字。随后几十年,人们一直未知邓仲元先生家人的下落,直至今年9月港澳各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筹委会成立之后,邓畹兰女士才与筹委会负责人取得联系。邓女士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怀,并被邀请参加了这次瞻仰孙中山故居的纪念活动。
        邓畹兰今年六十六岁。她告诉记者,能够在纪念辛亥革命的日子里瞻仰孙中山先生的故居,心里感到特别兴奋。她还向记者透露,她已向政府提出要求,希望把她母亲在香港的骨灰迁葬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邓先生的墓旁。这是她母亲临终时的遗嘱。这种希望落叶归根的心情,反映了海外老一代人的普遍的思乡情感。
        谈到叶剑英委员长最近提出祖国统一的九点建议时,邓畹兰说:“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希望自己的国家统一。”她接着说,如果外国人问你是哪一国人,你说“中国人”。他们又问,是哪一个“中国”,你怎样回答?这种令人尴尬的状况不应再继续下去。

        晚上,在新建的“中山温泉”举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的“中山之夜”文艺晚会。著名艺术家红线女、朱逢博等从广州、上海、香港、澳门赶来,同中山县的文艺工作者一起,表演了歌颂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先生的文艺节目,还燃放了焰火,为这次纪念活动增添了丰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