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书铜像的故事

辛亥革命网 2019-03-04 10:38 来源:浦东史志办 作者:黄健美 查看:

李平书铜像消失已久。政治运动对纪念性雕塑的销毁,反映了一段历史对另一段历史的否定。

  上海城隍庙湖心亭前曾有一座李平书的铜像。城隍庙湖心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海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熊月之先生说:“他的铜像,巍巍屹立在湖心亭前,九曲桥旁,千人瞻仰,万人称颂。那是个标志性位置,县城中心,城隍身边,那不是谁都有资格配享有的神圣待遇。上海人把崇高的敬意献给了他,李平书。”[1]

  李平书前后有两尊铜像,第一尊铜像的筹备始于1927年,1929年铜像模铸就,[2]《美育杂志》第三期刊登作者李金发的文章,中间插图是“李平书铜像模:雕塑”的图片,图片下有一行文字:“李平书铜像模金发作,高9英尺费时一年值1万元左右”。李金发(1900-1976)是留学法国迪戎国立美术学校的著名雕塑师,1925年回国,先后主持上海美专、国立艺专和广州市立美术学校雕塑系的创建和教学工作,在当时的中国美坛十分活跃。他还是一位诗人。《美育杂志》就是他创办的。1931年1月,李平书铜像全身石膏模型铸就。[3]

  1932年,李平书的挚友姚文枏等呈请市政府指拨斜桥隙地为李平书立像基地,称:“……惨淡经营,几更寒暑,现已模型初具,拟择地建立。斜桥旧址,今为五路交通之中心,南达兵工厂,北接法租界,东即陆家浜路,皆与李君有极深重之感念,为此请求市长指拨该处隙地一方,建立李君铜像,以遂乡人士景仰之心,亦以表市政府褒扬之意,务祈核准施行。”[4]

  当时土地局回复:“所拟立像地点,大体上深表赞同,惟该处为四达通衢,关系交通甚巨,其详细地位必须先予精确研究。”还提出,“具呈人先行在图上指定地点,并派负责人员虞土地局人员会堪,以资确定”。[5]

  1934年李金发完成李平书铜像。同年,姚文枏去世。李平书铜像遂没有下落。铜像应该没有在斜桥旧址竖立,它保存于何处,结果如何?暂无资料可以证实。这是李平书铜像的第一个故事。

  李金发作品《李平书铜像》

  树立于邑庙的是李平书第二尊铜像,作者是江小鹣。江小鶼(1894-1939)也是近代留法雕塑家,1920年归国,后移居上海,发起天马画会、艺苑油画研究会等组织。江小鶼是李平书的世侄,江父江建霞与李平书在年轻时即是好友,李平书的《新加坡风土记》一卷,江建霞刊之于《灵鶼阁丛书》。[6]李平书、王一亭等都是天马画会的重要支持者。

  此铜像的筹备是在1933年李英石去世之后,李英石是上海光复的大功臣。立像原因是纪念商团参加1911年上海光复,反对蒋介石篡改历史事实。1930年于上海方浜路、民国路口建造了一座陈英士纪念塔,塔的铭文中有“上海辛亥革命由陈其美都督命蒋中正率团攻占制造局,张群亦劻勷其事”,这不符合历史事实,是当局为了美化蒋介石编造出来的。塔造好后,请李英石出席落成典礼,李英石因其不符合史实而拒绝出席典礼。当年参加光复的商团团员活着的还有很多,纷纷责难不实碑文。同年除夕,上海警备司令熊式辉为了惩戒李英石,以请吃年夜饭为名,将李英石软禁一宵。1933年,李英石郁郁而逝。根据李英石的功绩,本应为他树碑。但是李英石与蒋介石已经成了冤家,当局不可能为他树碑立传,于是地方人士和商团团员想到了铸造一座李平书铜像,作为商团参加辛亥革命、光复上海的纪念。

  铜像塑造于1936年完成,在正式竖立之前,曾安置在救火联合会火钟楼下。《川沙乡土志》记载:“其造像始于沪城大南门外火钟楼,后移置豫园荷花池。解放后,又移置他处。”[7]抗日战争爆发后,铜像被秘密埋藏在南市救火联合会钟楼泥地下。1946年才撰刻铭文,正式竖立。

  1946年10月26日,城隍庙湖心亭举行李平书铜像落成典礼,据《上海文化艺术志》,“李平书像高3米,他银须一绺,身穿长袍马褂,右手执书,左手垂于袖筒内,伫立于八角形基座上,风度儒雅。”

  竖立于邑庙荷花池的《李平书铜像》

  蒋介石曾为铜像题赠 “惠溥申江”的匾额,时任上海市长的吴国桢在典礼上致词:

  今日参加李平书公铜像之落成典礼,深为感动。中国有句古话: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所谓功者,决不在乎做大官,也决不在乎名声。功德也者,是要真正深入民间,为人民而服务的。在这个世界上,比李公职位高、名声大的人,不知有多少,但是真正能如李公一样,为当地人士所永远追念的却寥寥无几。从这个实例中,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就是无论什么专业,只要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必受爱戴。 [8]

  黄炎培为铜像撰写铭文,铭文简括,全文如下:

  先生名钟珏,字平书,上海人,公元1853年生,肄业龙门书院,达识勤事。清末历主粤县政,廉干善教。尝主遂溪,练民团、抗法兵入侵,因以褫职,然卒使遂溪、吴川勿为旅顺、大连、威海卫续。归,创上海地方自治,为全国倡,兴利抉弊,规模闳远。辛亥,上海响应革命,以期智且勇,指挥赞助,迅奏厥功,奠定东南大局,保全无数民命与物力。1927年殁。公谥通敏,范像永念。[9]

  铭文对李平书在辛亥光复中的贡献作了明确表达——“以期智且勇,指挥赞助,迅奏厥功,奠定东南大局,保全无数民命与物力”,与吴国桢致辞称赞李平书致力于地方建设相补充。

  比较图片,两尊铜像作品在外型上区别明显。李金发的作品,李平书的神态与形貌更加飘逸,手中书卷遮挡了中间的衣扣;江小鶼的作品则衣扣未被遮挡,神情相对朴实,与笔者所见其他照片更相象,反映出两雕刻师不同的雕刻风格。总的来说,两件作品在意义表达、筹备负责人、赞助者、作者、时间、立像选址等方面都不同。

  抗战胜利后,商团人士希望铜像竖立于小东门,或者竖在城中心区邑庙,因为陈英士纪念塔建在老西门。但是蒋介石敏感地认为公然竖立李平书铜像是与陈英士纪念塔抗衡,不予批准。后来商团人士通过陈英士纪念堂附设的“湖社”与陈果夫、潘公展等人接近,又通过华商电气公司董事长杜月笙的关系,最后,通过多方努力,铜像终于获准在荷花池内砌了水泥石座竖立起来。

  1946-1959年李平书铜像一直竖立在豫园前面的荷花池,正对湖心亭,解放后这里属于邑庙区。1959年国庆十周年之际,邑庙区文化局为整理园林,讨论迁移铜像至蓬莱公园。6月23日,上海市文化局批示同意。铜像遂被迁至蓬莱公园,离开了豫园前面湖心亭那个标志性位置。“文化大革命”期间铜像被毁。

  时至今日,李平书铜像消失已久。政治运动对纪念性雕塑的销毁,反映了一段历史对另一段历史的否定。浦东新区筹备为李平书重新塑像,那么,即将铸立的是第三尊李平书铜像,一段被公众淡忘的历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又将被人们重新记忆,这说明,今天的人们正以更加广阔的心胸和超越政治和阶级的视角去追溯城市发展更加丰富的历史内涵。

  [1] 熊月之:《论李平书》,《史林》2005年第3期。

  [2]《李平书铜像模告成(附照)》,《申报》1929年5月4日。

  [3]《申报》1931年1月2日。

  [4]《呈请市政府指拨斜桥隙地为李通敏公立像基地由呈稿》,上海档案馆馆藏号:Q215-1-8267。

  [5]《呈请市政府指拨斜桥隙地为李通敏公立像基地由呈稿》,上海档案馆馆藏号:Q215-1-8267。

  [6] 李平书:《自叙》,第133页。注:灵鶼阁是江标的私人书库,藏书非常丰富。

  [7] 朱鸿伯、顾炳权:《川沙乡土志》,上海市川沙县县志编修委员会编印1986年,第65页。

  [8]《李通敏公铜像今日落成》,《申报》1946年10月26日。

  [9] 高南乡人民政府编:《高南乡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208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