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理治传(连载五)

辛亥革命网 2017-06-21 09:08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陈牧 张文杰 查看:

朱理治是知识分子出身并受过长期革命锻炼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的忠诚战士,也是精通财经工作的党内专家。

  (五)

  为了迎接全民族抗战的到来,中共中央在1937年5月党的白区代表会议期间,决定重新建立中共河南省委(起初称豫皖苏省委),并指定朱理治任书记。恰在这时,中共鄂豫边省委组织部部长周骏鸣到延安汇报工作,报告有人为了有利国共合作,主张解散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朱理治研究了鄂豫边红军游击队的情况,认为这种意见是错误的。他确定,鄂豫边的党组织应从争取和消灭当地土匪斗争中,大力扩大游击队武装,并和当地开明绅士与政府建立统战关系,以便争取合法地位,作为将来的抗日武装。这个方针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后,由周骏鸣带回执行。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部队很快由60多人发展到1000多人。1938年初,经过周恩来与国民党谈判,将独立团又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队,开赴安徽敌后抗日,以后发展为新四军第2师,为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第8团队在确山竹沟设立了留守处,为以后竹沟发展成为中原地区抗日力量的战略支点,创造了条件。

  1937年7月中旬,朱理治离开延安,到达陕西省三原县云阳镇八路军总部。在朱理治离开陕北的前夕,毛泽东与他作了一次谈话,对他说:“你工作的区域将是抗战的重要战略地区,望抓紧时机在各方面作好发动抗日游击战争的准备。”毛泽东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大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朱理治,后来他又学习了刘少奇的《抗日游击战争中各种基本政策》,更加坚定了他在河南开展游击战争的信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在豫鄂边地区工作期间的指导思想。

  朱理治到云阳镇后,在八路军总部的帮助下,开办了共产党员训练班,分别将河南的部分中共地下党员召来汇报情况,学习党在白区的工作方针和斗争策略。8月,他与抗大学员苏菲结为夫妻,并于9月初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到达河南洛阳。在那里,他会见了中共豫西工委负责人吴芝圃、郭晓棠等人,传达了党的白区代表会议精神,听取了豫西情况汇报,然后即赴开封,与中共河南省工委负责人刘子久、沈东平等会合,正式成立了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是朱理治,组织部部长是林凯,宣传部部长是刘子久,妇女部部长是吴平,委员还有吴芝圃、沈东平、刘敏、郭子化等。1938年初,彭雪枫、危拱之,陈少敏、谢邦治也先后加入省委。7月初,组成中共河南省委常委会,成员是朱理治、彭雪枫、陈少敏。

  省委成立后,朱理治带领省委一班人,高举团结抗战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放手发动群众。他派吴芝圃、刘子久、林凯、刘子厚分赴豫东、豫西、豫南指导工作,发动游击战争,迅速打开了河南抗日斗争的新局面。

  1937年11月,朱理治在中共河南省委机关刊物《风雨》周刊上发表了《回乡工作的基本任务》一文,号召青年学生到农村去宣传抗日、组织民众团体和民众自卫队,参加和支援抗战。1938年1月,他以中共河南省委的名义,发表《保卫河南宣言》,号召“全河南民众总武装”,誓死保卫河南、保卫家乡。同年2月以后,他又以李迅的笔名,连续发表了《普遍组织全河南农会》、《论保卫河南的武装民众工作》等文章,指导各地发动、组织群众的抗日工作,对河南各界人士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省委领导下,许多进步人士和大批青年学生组织抗敌后援会、农村服务团、战时教育工作团、光明话剧团、孩子剧团等,分赴全省各地宣传抗日;组织民先队、青救会、妇救会、农救会等群众组织,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徐州失守后,他又动员大批铁路工人和青年学生下乡,准备发动抗日游击战争;动员一些共产党员、学生和工人,到华北、华中敌后,参加八路军、新四军,推动了省内外的抗日工作。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共中央的伟大战略决策。朱理治在主持中共河南省委工作时,十分重视这一工作。他领导省委广泛开展友党友军的统一战线工作,多次派人到国民党第一、第五战区及所属的党、政、军、民等组织,与国民党上层人物如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卫立煌,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河南省主席商震、刘茂恩,68军军长刘汝明,地方实力派和地方绅士别廷芳、王友梅等进行了联系和接触,对他们进行宣传争取工作。据朱理治在1940年4月《创造华中武装部队的经验》一文中介绍,当时在河南及苏鲁边,与中共建立了统一战线关系的有5个专员,18个县长,5个地方实力派及3个国民党县党部。朱理治特别重视与西华县地方实力派胡晓初、西华县县长楚博建立统一战线关系,派沈东平、王其梅、张漫萍等去做他们的工作,在那里举办抗日训练班,组织抗日武装,使西华的3000名武装取得合法地位,各级政权能与中共合作。他和危拱之带着孩子剧团到信阳,与具有抗日思想的信阳县县长李德纯建立了良好关系。信阳沦陷后,李德纯毅然把县常备队拉出来,与豫南党的武装合并,组成了有2000多名队员的信阳挺进队,开辟了四望山根据地。后来,李德纯到竹沟,经朱理治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表示和旧的势力彻底决裂,他还请求朱理治为自己起了一个新名——朱毅。建国后,朱毅任国务院参事,他们之间的友谊,一直持续到双方去世。

  朱理治特别重视恢复和重建河南各级共产党的组织。十年内战时期,河南中共地方组织多次遭受破坏,老党员数量很少,许多县、区没有党组织。中共河南省委成立后,朱理治先后派刘子厚、彭雪枫、林凯、刘子久、吴芝圃等到豫南、豫东、豫西,将中共鄂豫边省委改组为中共豫南特委,并对中共许昌中心县委和中共苏鲁边、皖西北特委进行了整顿,建立了中共豫东、豫东南、豫西南、豫北等4个特委和开封市委。1937年11月,省委作出了关于克服关门主义、纠正自由主义的决定,及时指导了党的建设工作,在一年时间里就恢复和新建了9个地市的中心县委,在59个县建立了党的组织,全省共产党员由100多名发展到8000多名。到了1939年11月,河南(不含豫北)的中共党员达到16万名。各地中共组织的迅速恢复和重建,使河南人民的抗日斗争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朱理治与省委其他领导人,又及时抓了新党员的教育工作,在豫南的竹沟,豫东的西华,豫西的渑池等地,开办了党员训练班,轮训了大批党员干部。朱理治亲自担任教员,讲授统一战线等问题。仅在竹沟一地,这种训练班就办了6期,轮训区县级党员干部1000多人。省委还在他的主持下创办了中原地区第一份抗战报纸——《小消息》报。该报除在豫鄂边区所属党组织和部队发行外,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国统区发行。

  1938年5月,徐州失守。周恩来、叶剑英在武汉召见了朱理治和彭雪枫,向他们传达了《中央书记处关于徐州失守后华中工作的指示》,要求河南省委广泛动员平汉、陇海铁路沿线中心城市的学生、工人到乡村去,组织与领导群众,准备与发动游击战争,组织游击队,建立游击区。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河南省委提出了“为发展10万武装而斗争”的口号。朱理治亲自沿平汉线做了布置,并于月底到达确山竹沟。从此,河南省委以竹沟为中心,以开办党校、教导队、青训班等各种形式,吸引和招收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参加抗日战争,为中原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培养、输送干部,使竹沟成为中原地区发动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战略支点,被人誉为“小延安”。7月,朱理治撰写了《论河南游击战争形势及当前任务》一文,发表在8月7日《新华日报》上。文章详尽论述了发展中原游击战争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中原游击战争的特殊有利条件和游击战争开展的现状,提出了怎样开展江淮河汉之间游击战争的意见。这篇文章以及这一时期朱理治所撰写的其他文章,如《论目前豫鄂边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创造华中武装部队的经验》等,对中原游击战争的准备、发动与开展,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在一个短时期内,河南抗日游击战争蓬勃发展了起来。除沈东平与西华县县长楚博合作组织的数千人的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外,吴芝圃在睢县、杞县、太康三县还组织了近2000人的豫东游击第三支队。同时,党在豫西、豫南也掌握了部分武装。为加强豫东的武装力量,省委又派肖望东于7月从竹沟率领百人的抗日先遣大队,开赴睢(县)、杞(县)、太(康)地区,与吴芝圃领导的三支队配合作战。9月,根据毛泽东关于“先行开展豫东游击战争”的电令,省委在竹沟组织了300余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在彭雪枫率领下誓师东进,与吴、肖二部在西华杜岗会师,合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其后,又在司令员彭雪枫率领下,转战于豫皖苏边区,创建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10月,豫南沦陷,省委派危拱之、刘子厚等到信阳南部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以四望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