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王学东女士重返“槐庭”

辛亥革命网 2018-03-14 13:59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宋律 查看:

与王学东女士手挽手走在槐庭前侧的旧麻石道路上,今天的她俨然已经成为了秋瑾最好的代言人。聊起秋奶奶的生平往事,她更是如数家珍。

秋瑾株洲故居——槐庭

  机缘巧合,近日有幸与王学东女士重返槐庭。王学东女士是秋瑾的第四代传人即秋瑾的曾孙女。槐庭故居是其爷爷王沅德为支持湖南教育,于1941年将秋瑾株洲故居——槐庭捐赠给1921年毛泽东在湘潭创办的“新群中学”作为校舍,为抗日战争时期学生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环境。新群中学培养造就了著名金石书法篆刻家李立、湖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康春林、原株洲市政协副主席、革命烈士罗学瓒的儿子罗立洲、还有长沙市诗协会员、诗书俱佳的秋瑾之孙王孝敏等一大批人才。

  王学东女士的爷爷王沅德曾任新群中学校董,其父亲王孝敏于1941-1944年在新群中学初中任学生会宣传部长,当年曾积极带领学生宣传抗日,后以第一名高分考上长沙长郡中学重点高中,长沙市诗协会员。战争年代,新群学校还成为了当地的避难场所。

  今位于石峰区大冲村的槐庭有如芬芳的花蕊置身于群山环绕之中,四周连绵起伏的九郎山、昭山如莲花瓣一般伫立、呵护着它怀抱中的槐庭。“槐庭”即为有槐树的庭院,于1895年建成,是一所三重院落,建筑风格集湘东民居与江浙徽派于一体,青砖青瓦,飞檐翘角。门楼上的“槐庭”二字,正是秋瑾亲笔所提。据说有槐树的地方有可能会出宰相,后其丈夫王子芳官至三品,赏二品顶戴官衔。这个院子里种有不少的槐树,还有春兰、夏荷、秋菊、冬梅等,皆被秋瑾入诗以寄志。王学东女士饶有兴趣的跟我提及:槐庭是秋瑾最喜欢的一所住处,原因大抵是昭山傍湘江,可骑马郊游。这座华丽的田园别墅大小房屋多达13栋148间房,视野开阔、远山如黛,是秋瑾所有故居中最大最豪华的,当时是王家为屯粮和避暑而建成的。最让王学东女士感到遗憾的事情有二:一是她的父亲王孝敏(当年以第一名考上长沙长郡中学高中,长沙市诗协会员)未能在2015年7月槐庭竣工之日重返故居;二是她年少时未能留下半点槐庭记忆,直至成年后才得知槐庭的前世今生。

  王学东女士眉宇之间透出的气息与秋瑾神似,几年前她应邀参加一个关于秋瑾的研讨会,当时的她着中性服装、盘发出现在众人面前,大家惊呼“秋瑾重现”,真让人不得不感叹基因的神奇!讲起“秋奶奶”,王学东女士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激动和敬爱之情。她说秋瑾是一位好母亲,一个好妻子,一个好女儿,一个侠义好女子,是集美女才女侠女于一身的奇女子。

  秋瑾,生于1875年11月8日(光绪元年十月十一)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另1916年修的湘乡《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谱》载:“王廷钧配秋氏,字瑾,寿南公女。清诰封夫人,光绪三年丁丑十月十一日卯时生,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六月初六辰时殁浙江山阴县,葬西湖,有碑亭。”所以约定俗成,秋瑾是浙江人。但无论从秋瑾短暂一生的经历看,还是秋瑾本人的文化认同视角看,秋瑾在湖南生活的时间更长,受湖湘文化的影响更大,她的口音、生活习惯、她的家庭子女和交友圈子,与浙江相比较,更多地表现出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湖南人特质。引用一位与秋瑾同时代的学者陶在东的话说,“女士虽浙籍,而随宦生长湖南,口音习惯,纯乎一湖南人也。”

  秋瑾32岁就义,一生非常短暂。湖南、福建、台湾、浙江、北京、上海和日本等地是她曾经生活的地方。湖南,是她少年和青年时代的成长之地,她在湖南学习,在湖南成家生子,由一名女童成为富家阔太太(生有一子一女,女儿王灿芝,儿子王沅德),在湖南生活了10多年。湖南对秋瑾的影响是一生的,无论走到哪里,湖南人士在她的人脉圈都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双峰神冲老铺子离荷叶塘几里路,曾国藩的长孙曾广钧既是长辈,又是她的老师,还是秋王联姻的介绍人。在留学日本期间,她与湘人黄兴、宋教仁、陈天华、刘道一等都关系非常密切。在秋瑾的文集中,除与湘人往返书信外,还收有秋瑾描述湘景湘情的诗文,如《去常德舟中感赋》:“一去江城百感生,论交谁可并汪伦。多情不若堤边柳,犹是依依远送人。”可以说是湖湘文化浸润成就了秋瑾。

  秋瑾的丈夫王廷钧是个标准的“富二代”,出生于典型的富绅之家。在秋瑾弟弟秋宗章《六六私乘》中被描述为“婿字子芳,行三,风度翩翩,状貌如妇人女子”,这是小舅子眼中的姐夫,光鲜的高富帅。秋瑾从湖南走到北京,从北京留学日本,她听从时代召唤,把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前途联系在一起,从平凡走向辉煌,她用短暂的一生书写了一位革命家的传奇人生。秋瑾性情豪放而侠义,王廷钧内向保守,秋王婚姻是典型的妻唱夫随型。

  秋瑾“不作儿女之态”,舍小家为大家,她把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1904年7月,不顾丈夫王廷钧的反对,秋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她除在校学习外,还广交志士仁人,开展妇女运动。她一贯以提倡女权为己任,她以“鉴湖女侠”等笔名,在杂志上发表了《演说的好处》、《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抨击封建制度丑恶,宣传女权主义,号召救国。1907年《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提倡女权,宣传革命。并为该报写了《发刊词》,号召女界为“醒狮之前驱”,“文明之先导”。1907年7月10日,秋瑾已知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第二天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最终秋瑾牺牲后不到两年,其夫王廷钧也因惊悸而病故。

  与王学东女士手挽手走在槐庭前侧的旧麻石道路上,今天的她俨然已经成为了秋瑾最好的代言人。聊起秋奶奶的生平往事,她更是如数家珍。昔日秋瑾是为了心中的一份大爱而走出富裕殷实的家庭,而今的王学东女士正是为了传播秋瑾这份大爱、为了传播这份令人荡气回肠、肃然起敬的秋瑾文化而走向了人群之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