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山炮台:始自李鸿章,盛于黎元洪

辛亥革命网 2014-04-29 00:00 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胡卓然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今年是南京狮子山炮台设置140周年。此前早在明天启三年,南京下关的狮子山就以“狮岭雄观”而名列“金陵四十景”,称此山在南京江岸低矮

  今年是南京狮子山炮台设置140周年。此前早在明天启三年(1623年),南京下关的狮子山就以“狮岭雄观”而名列“金陵四十景”,称此山在南京江岸低矮平缓的群山里突兀而出,有“江上诸峰万马腾,忽惊狮蹲势崚嶒”的气势。清末,山上依托山势建成的江防要塞,又在辛亥革命以来一件件与南京有关的重大战事里,常常是守城一方举足轻重的角色,见证南京旧战场的风云变幻。但由于有关史料长期尘封在故纸堆里,关于这座炮台的历史细节多鲜为人知。本文利用方志工作中刚搜集出的多种稀见史料,为这座雄踞狮岭的炮台历经的风雨沧桑,梳理出一条完整的发展脉络。

  甲午战争次年黎元洪奉命重修狮子山炮台

  南京下关的狮子山,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七年(1374年)在《阅江楼记》里赐名的。得名五百年后的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时任两江总督的李鸿章看重此山对于江防的军事意义,下令在狮子山山顶设置炮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海战的次年,在海战失利、有海无防的阴影下,为了进一步巩固内陆江防,代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在南京成立江宁要塞。当年七月,南京重修具有现代化特征的“金陵狮子山炮台”。这一年,有一个甲午海战幸存的海军军官来到了南京,与狮子山炮台结下了很深的渊源。他名叫黎元洪,十六年后他将再次来到南京,就任民国第一任副总统。

民国时,日军为吹嘘攻占南京的“战绩”而发行的明信片中有狮子山炮台近景(左图)和狮子山炮台远景(右图)

  甲午海战时,黎元洪是“广甲”舰二管轮,黄海海战里军舰被击毁前跳海逃生,漂泊数小时后给海浪冲上了岸。大难不死的他前往南京投效了张之洞,奉令“督修狮子山、幕府山炮台”。据清廷兵部档案记载,十二月竣工后,黎元洪又获得的重任,“派充狮子山、幕府山、钟山等处炮台总教习”,旋即又担任炮台专台官,担负带兵守备之责。1896年年初,张之洞离开南京返回湖广总督的本任,黎元洪也随他一起离开。但黎元洪曾任职过的狮子山炮台,从此成为南京江防的最关键屏障之一。

  狮子山的地形,可以一览无余俯瞰下关段长江两岸,根据清末档案记录,狮子山:“有炮台6座,东西两面各3座。置后膛炮、快炮8尊”。炮台装备的德国克虏伯后膛炮、英国阿姆斯特朗速射炮彼此配合使用,可以“覆盖式”打击整段江面的船只和沿岸目标。狮子山炮台拥有口径在210毫米以上的克虏伯大炮。

  不同时期的狮子山炮台

  辛亥光复南京之役

  新军倒戈,炮口调转指向城内

  炮台重修的十五年后,1911年10月10日,“双十”武昌起义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驻南京的进步军人也策划起义。这时,狮子山炮台成为起义的最大障碍之一。

  新军第九镇的十七协三十三标官兵倾向于革命,狮子山炮台的炮口调转朝城内指向三十三标军营,以武力威胁遏止起义。在压力之下,第九镇全部新军于10月30日开拔出城。

  武昌首义之后一个月,11月10日前后,驻南京的清朝海军军舰冒险举行起义。据亲历人杨廷纲《驻宁海军各舰参加辛亥革命记》的回忆,海军在南京起义时,首先考虑的是“我们应速将各舰艇离开南京,免受狮子山炮台的威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