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大吕 盛世宏音

辛亥革命网 2016-05-19 20:13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於可训 查看: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也是辛亥革命爆发105周年纪念,长篇诗作《中山精神 万古流芳》,给我带来了一份格外的惊喜,也带来了一份特别的感动。

黄钟大吕 盛世宏音

——读纪念孙中山先生暨辛亥革命长篇颂诗《中山精神 万古流芳》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也是辛亥革命爆发105周年纪念,在这样的日子,一般都会有纪念诗文发表,今年也不例外。但在我读到的这类文字中,由余品绶、李有智、熊永铸、蓝薇薇、张路五人联名合署的长篇诗作《中山精神 万古流芳》,却给我带来了一份格外的惊喜,也带来了一份特别的感动。

  这份惊喜和感动,首先是因为这首诗的五位作者,都是辛亥革命志士的后裔。他们的先辈,或追随孙中山先生创建同盟会,或于武昌首义之夜率先发难,或在推翻帝制、开创共和、建立民国的诸多“举义”和“护国”、“护法”战争中屡建奇功,总之,都不是等闲之辈。说他们是革命元勋、民族脊梁、人中龙凤,毫不为过。有这样的先人,后辈理当引以为骄傲和自豪,但倘若因此而生轻薄之心,不知敬重,不思进取,徒以张扬炫耀为能事,则有悖先人之德,有损先人之功。我所惊喜和感动者,正是这五位作者,无此轻薄之心,而有敬重之意。而且这敬重,又不怀一家一姓之私,而是将其先人的功德,归结为中山先生的伟大精神和辛亥革命的不朽功业。正因为他们的先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追随中山先生,投身民主革命斗争,用他们的奋斗和牺牲,践行中山先生的理想和主张,才使得他们的人生获得了新的意义。他们的所作所为,才会与中山先生的精神和辛亥革命的伟业融为一体。他们的后人在中山先生诞辰和辛亥首义的纪念之年,赋诗明志,才能由行一已私怀之孝敬,而及于对革命领袖之崇敬。由念一姓先人之功业,而及于对革命伟业之赞颂。情发于中,义达于外。这首诗因而就显出了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是用诗的形式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所作的精当概括,对中山先生的精神所作的独到阐释。作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山先生的一生历经坎坷,他所领导的革命,其历史也可谓波诡云谲。如何用诗的形式作艺术的概括和形象的阐释,确有很大的难度。我所惊喜和感动的,是作者没有简单地重复大家已耳熟能详的辛亥首义的过程,也没有平铺直叙地罗列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和“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而是取精用宏,从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和辛亥首义、“走向共和”的革命历史中,提要钩玄,择取那些重大事件,锻炼成章,不拘细微末节,而尽显历史的精华。经过这样的提炼,中山先生的事迹和辛亥革命的历史,就不是以编年的形式而是以诗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不仅如此,这种诗化的特质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作者对中山先生的精神所作的独到阐释。自来论诗,多看重作者的思想,诗与思,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我不能说这首诗的作者有多么高深的思想,但他们却从毛泽东的一句话中,获得了阐释中山精神的深刻启悟,也是观照中山先生革命历史的一个独特角度,这不能不说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毛泽东要“总结”、“继承”的不仅仅是一般的历史“遗产”,而是贯穿于最近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那份伟大的精神文化遗产。作者把孔夫子和孙中山看作是站在这“两千五百年”历史头尾的两个巨人,致力于在孔夫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和孙中山的“艰苦奋斗不屈不饶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之间,寻找一种精神联系。用这种精神传统来阐释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和丰功伟绩,就跳出了一般政治评价和历史阐释的窠臼;因有作者独特理解和主观情志的加入,而闪射着诗性的光辉。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这首诗具有某种诗史或史诗的性质。

  再次是对楼梯式诗体的启用。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由贺敬之、郭小川创造的楼梯体的政治抒情诗,曾经风行一时。这种诗歌体式,虽然受前苏联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影响,但却有中国诗人自己的创造。最近三十年来,政治抒情诗式微,这种诗歌体式也渐次被人遗忘。因为睽违已久,所以这首诗重新启用楼梯式,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给我带来了一种久未经历的惊喜和感动。楼梯式的诗体,原本由散文的句式切割而成,用以叙事,自然流畅。但因为以诗的形式出现,排成诗行,诉诸诵读,又朗朗上口。这首诗的作者,深得楼梯式诗体的精要,将其特点作了重要的发挥,取得了感发意兴、振奋人心的艺术效果。试举诗中叙述革命党人从1900年到1911年历次“举义”的一节为例:

一九零零年,

  十月的惠州。

一九零七年,

  五月的黄冈,

   六月的七女湖,

      九月的防城,

          十二月的

            镇南关防 !

一九零八年,

  三月的马笃山,

     四月的河口。

一九一零年二月,

  广州新军的起义,

    令顽敌 魂 飞 胆 丧 !

直到辛亥那年,

  农历的“三·二九”,

    壮烈的 黄 花 岗 !

这都是舍生的

   蹈 火 赴 汤 ,

     这都是浴血的

         真 刀 真 枪 !

  如同孔子一样,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也是博大精深的,他的精神也如孔子一样,历久弥新。他们都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份伟大的精神遗产。在纪念中山先生诞辰和辛亥首义之年,歌颂中山先生的精神,发掘“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伟大遗产”,显然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也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对先人的礼敬,而是为了获取这份精神遗产中的“希望和力量”。从“振兴中华”的呼号,到追逐“中国梦”的理想,近代中国有一个伟大的目标贯穿始终,与这个理想目标相对应,同时也有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中山先生的精神就是这个伟大的支撑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天纪念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就是为了把中山先生的精神发扬光大,以完成其未竟的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虽立意在纪念,却有很强的现实性。

  “大雅久不作”,“正声何微茫”,很久没有读到这种气势恢弘、风格豪放、黄钟大吕式的政治抒情诗了。人言衰年多哀怨,盛世发宏音。就我的总体阅读感受而言,这首诗就称得上是一曲震聋发聩、振弱起衰的盛世宏音。

2016、5、13写于

武昌南湖 钓字楼

  【作者简介】:於可训,男,1947年生。湖北黄梅县人。当代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与文艺理论家。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曾获宝钢教育奖,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湖北省第三届文艺明星奖,湖北省文艺论文奖第一届一等奖、第二届二等奖、第三届一等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二届三等奖、第四届三等奖,武汉市第六次、第七次、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文联第三届文艺论文奖二等奖,以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大学版协等全国性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优秀教材一等奖等奖励多种。获“武汉大学优秀博士后合作导师”、“武汉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现为中国写作学会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委员。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