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建国方略》中对芜湖的规划及其意义

辛亥革命网 2018-09-25 10:01 来源:芜湖新闻网 作者:胡道宝 查看:

孙中山在1917-1919年间,写下了《建国方略》。在《建国方略》中,他对芜湖的经济建设和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芜湖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战略构想,其远见卓识和一腔热血令人感奋。

  孙中山在1917-1919年间,基于对中国革命经验和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写下了《建国方略》。在《建国方略》中,他对芜湖的经济建设和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芜湖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战略构想,其远见卓识和一腔热血令人感奋。

  一、《建国方略》中对芜湖的规划设想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对芜湖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设想。

  (一)将芜湖建成内河商埠和近代化工业基地

  孙中山认为,“在扬子江此一部建设内河商埠,将为此发展计划中最有利之部分,因此部分在中国为农矿产最富之区,而居民又极稠密也。”若如此,则“沿江两岸,转瞬之间变为两行相连之市镇,东起海边、西达汉口者,非甚奇异之事也。”为此,他共规划六个商埠,芜湖是其中之一。孙中山对芜湖的港口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并对芜湖城市的规划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开发设想。第一,修建运河:“此所计划之运河,起于澛港合流点下游约一英里之外。此运河应向北东走,至芜湖城东南角,与山脚中间一点,与青弋河相合;更于濮家店,循此河之支流以行。如此,则芜湖东南循此运河左岸,得一临水之地。运河两岸,应建新堤,一如长江两岸。”第二,修建船坞:“且建船坞于运河通大江之处,以容内地来往船只,加以近代之机械,供盘运货物过船之用。”第三,发展商业:“自江岸起,向内地,循运河之方向,规划广阔之街道,其近者留以供商业之需,其沿运河者留为制造厂用地。”

  (二)规划铁路,连接芜湖

  孙中山十分重视铁路建设,他提出要把铁路与港口衔接起来,并与河运、公路配套,要把人多、繁荣的地区与人少、荒凉的地区及移民开发结合起来。其中提到了霍山芜湖苏州嘉兴线,“此线至霍山起,至舒城及无为,乃过扬子江,至芜湖,过苏州后,至嘉兴。”孙中山还规划了东南铁路系统,包含“浙江、福建、江西三省,并及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广东之各一部”。计划以各重要港口为终点,建设13条铁路,其中与芜湖相连是南京韶州线,此线长八百英里,是长江下游与南部中国相连的重要路线。后来的芜湖铁路建设基本上是以此为基础。

  (三)治理扬子江芜湖段

  孙中山对整治扬子江持相当重视的态度,他《建国方略》里也做了详细的规划,他将长江分为六节。长江第三节是由江阴至芜湖,他认为,“此处整治之工,比之江阴以下更为困难。盖其泛滥之地,应填筑者,仍与长江下游景况正同。其急曲线须修之使直,旁支水道应行闭塞,中流小岛应行削去,窄隘水路应行浚广,令全河上下游一律。”长江第四节自芜湖至东流,沿流有泛滥六处。关于此段和芜湖相关大江之治理,孙中山指出,“为整治此自芜湖上游十英里至大通下游十英里一段河流,吾拟凿此三泛滥中流之沙洲及岸边之突角,为一新水道,直贯其中,使成一较短较直之河身”。其设想也成为后来者整治长江的基础之一。

  (四)开拓运河,将芜湖与计划港相连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要建设一个东方大港,“计划港当位于乍浦岬与澉浦岬之间”,“且上海所有天然利益,如其为中国东部长江商港,为其中央市场,我之计划港亦复有之。”于芜湖与计划港的联系,他认为,“抑且如将该地近旁与芜湖之间水路加以改良,则此港与长江上游水上交通,亦比上海为近。”这种规划就将芜湖作为长江流域与该计划港的枢纽点,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五)开采矿产,兴建工厂

  孙中山在《实业计划》第五部分特别强调创建大士敏土厂(即水泥厂,笔者注),他认为“九江以下,马当、黄石矶以及九江、安庆间诸地,又有极多之便利相同之灰石山。其安庆以下至南京间,多为极有利于制士敏土之地区,即如大通、荻港、采石矶,均有丰裕之灰石及煤铁矿,夹江相望也。”他认为“荻港、建市街、起江河堤岸诸大工程同时并举,士敏土市场既如斯巨大,则应投一二万万之资本,以供给此士敏厂矣。”除了大士敏厂,孙中山还提出要在芜湖开采铁矿,建造铁厂,他认为“芜湖居丰富铁矿区之中心,此铁矿既得相当开发之时,芜湖必能成为工业之中心也。”

  二、孙中山的设想对芜湖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价值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对芜湖的规划,对后人建设芜湖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蓝本。

  (一)将芜湖定位为商埠与工业中心

  孙中山在对芜湖的地理位置与区位优势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将芜湖建设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近代化工业基地的设想,具有非凡的历史远见。

  在孙中山《建国方略》的影响下,芜湖的近代工业在随后的十年间有了较大发展。在上世纪初的20年间,安徽全省13家民族资本经营的工矿企业中芜湖占了5家,其资本总额占了全省的57.8%。成为安徽省近代工业的重要基地。

  今天, 芜湖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地位已经确立,而芜湖现代工业通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汽车与零部件、电子电器、新型建材、电线电缆等四大支柱产业,并正在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孙中山提出的“工业中心”的蓝图,正通过芜湖这个皖江经济腾飞的龙头逐步得以实现。

  (二)关于芜湖加快发展航运、铁路交通的设想具有历史的前瞻性

  孙中山从长江整治的角度出发,多次阐述芜湖与上海乃至江西湖口以下长江下游联动发展的关系,并且特别提出了联通长江与太湖水系,沟通芜湖与上海的运河建设。孙中山高度重视芜湖的区位优势,设想通过发展水陆交通把芜湖打造成为沟通中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枢纽,将内陆之资源优势与上海、南京乃至长三角富庶地区的发展优势结合起来,整体开发长三角,推动国民经济大发展的总体思路。这一思路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历史的前瞻性。

  (三)皖江开发的思想萌芽

  早在上世纪初叶,孙中山便萌发了皖江开发的思想。在马鞍山、铜陵尚未建市不可能提出“马芜铜一体”的年代,他提出芜湖与安庆联市发展。“以芜湖为米市中心言,则此安庆之双联市将为茶市中心,而此双联市之介在丰富煤铁矿石中心,又恰与芜湖相等”,“故在长江此部建设双联市,必为大有利益之企业”。众所周知,孙中山的时代,米、茶乃民生经济之大宗商品。他断言芜湖、安庆以资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必能整合皖南、浙西,并通过六安辐射河南。他的这一设想,蕴含着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雏形,是关于皖江开发的早期思想萌芽,具有非凡的历史价值。

  (四)对芜湖城市东扩发展及工业布局的设想

  孙中山对芜湖的城市区域结构、环境极为熟悉,他设想以运河建设(即古之中江古道,今之芜申运河)为中心,布局芜湖商业地产及工业区。他说,“此运河应向北东走,至芜湖城东南角,与山脚中间一点,与青弋江相合;更与卜家店,循此河之支流以行。如此,则芜湖东南循此运河左岸,得一临水之地。运河两旁,应建新堤,一如长江两岸。且建船坞与运河通大江之处,以容内地来往船只,加以近代之机械,供盘运货物过船之用。自江岸起,向内地,循运河之方向,规划广阔之街道,其近江者留以供应商业之需,其沿运河者则留为制造厂用地。”这一区域大致是现在弋江区及清水一带,这是改变芜湖城市原有沿江布局而向东南拓展,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的早期设想。这一设想,将城市的经济发展定位与城市结构布局相结合,突破了芜湖城市带状发展格局,解决了芜湖城市发展的先天不足,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我们今天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五)最早提出了科教兴市的战略设想

  孙中山认为芜湖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教和现代化。他说,“芜湖有廉价材料、廉价人工、廉价食物,且极丰裕,专待现世之学术与机器,变之以为更为有价值之财物,以益人类耳。”这里言之“现世学术与机器”,可以说是科教与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当时之表述。可见,在孙中山的眼里,如果只有资源与劳动力优势,而无现代之科学与技术,还是无法“变之以为更为有价值之财物”的。因此,在他的论述里已经包含了早期科教兴市的思想,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呀!

  孙中山设想中蕴含的科教兴国思想萌芽,对于我们今天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教兴市,坚持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也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