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实业思想的启示(3)

辛亥革命网 2018-09-25 09:5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马敏 查看:

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


  孙中山所设定的许多宏伟建设目标,时至今日也还没能完全实现,就是明证。所以孙中山本人一再强调,他所提出的只是中国实业建设和经济现代化的“大方针”、“大政策”,具体实施还有待进一步的科学论证和各种主客观条件的成熟,“此书为实业计划之大方针,为国家经济之大政策而已。至其实施之细密计划,必当再经一度专门名家之调查,科学实验之审定,乃可从事。故所举之计划,当有种种之变更改良,读者幸无以此书为一成不易之论,庶乎可。”

  但我们又绝不能据此断定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只是空想,是说大话(如同当时一些人所批评的那样),指责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不切实际。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也是对孙中山的不公正评价。必须加以再认识和纠正。其实,孙中山的《实业计划》是有其内在依据的,进行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也相当切合中国工业建设的实际,只是由于军阀混战,战火连绵,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又未取得胜利,《实业计划》为中国设计的这种经济建设的宏伟蓝图,在当时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其中包含的有关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系列思想,是一份极为珍贵的经济思想遗产。从长远来看,均是可以实现的。

  实业理想能否得以实现,要从一个更长的时段来看,如一百年或更长。随着对孙中山《实业计划》的深入研究和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发现,其实这一宏大的发展中国经济的计划,完全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空想”,反而是经过了大量认真的调研、勘察,从长远看,完全是符合中国国情,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的雄伟规划,并正在一一变为现实。我们不得不佩服孙中山在制定这一计划时所具备的广博的知识、宏大的眼光和惊人的历史预见性。

  孙中山最为看重的铁路建设,如今中国铁路营运里程总长已达11万公里(约合6.835万英里),接近孙中山所设想的建设10万英里铁路。尽管在管理运营上还有种种问题,但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公路里程更是达到了398.4万公里(约合247.55万英里),超过了孙中山所设想的建设百万英里铁路约1.3倍。青藏铁路的通车,实现了孙中山修筑高原铁路线直通拉萨的构想。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天津港、黄埔港等一系列大港口的建设,使孙中山建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和南方大港等世界级大海港的良谟宏愿正逐步得以实现。

  孙中山有相当系统的区域发展思想,视经济发展为一个关联互动性的区域整体,而不是孤立地看待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发展。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孙中山所设想的分别以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和南方大港为中心的“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经济辐射圈,如今已变成中国经济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环渤海湾”、“泛长三角”、“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带,带动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一个现代化的新中国正崛起在世界的东方,孙中山“振兴中华”的遗愿正得以实现。

  关于浦东,孙中山提出“在我计划,以获利为第一,创造市宅中心于浦东。”如今浦东已成为中国城市发展耀眼的明珠。孙中山主张武汉是“中国本部铁路系统之中心”,“实吾人沟通大洋计划之顶水点”,“中国最重要之商业中心”,“中国中部、西部之贸易中心”,提出要修建长江、汉江大桥或凿通江底隧道,“联络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市”。这些设想在今天都一一实现。孙中山对广州情有独钟,强调“广州附近景物,特为美丽动人,若以建一花园都市,加以悦目之林囿,真可谓理想之位置也。”孙中山关于广州花园城市的建设设想今天也已经实现了。经过亚运会期间的城市综合整治,广州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宜居城市。

  孙中山十分重视内河水利整治,关于黄河、长江、淮河的治理有一系列的设想。如关于武汉长江水患的治理,孙中山强调重点改造龙王庙地段,今天的长江防汛工程正是如此设计的。孙中山还是中国首次提出三峡水力开发的近代人物。他在《实业计划》中提出在“三峡建坝”的理想:“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以逆流而行,而又可资其水力。”1924年8月17日,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演讲《民生主义》,更明确说明在三峡建坝还可发电。“像扬子江上游夔峡的水力,更是很大。有人考察由宜昌到万县一带的水力,可以发生三千余万匹马力的电力,像这样大的电力,比现在各国所发生的电力都要大得多。不但是可以供给全国火车、电车和各种工厂之用,并且可以用来制造大宗的肥料。……让这么大的电力来替代我们做工,那便是很大的生产,中国一定是可以变贫为富的。”如今,长江三峡大坝建设工程已顺利建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站。

  孙中山认为,“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须要取那善果,避那恶果。要合理分配财源使国民所得平均,以避那恶果。”一百年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孙中山所言的“贫富悬殊”、“社会不公”等问题,却并未完全解决,代表贫富悬殊差别的基尼系数长期居高不下,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过小,便是民生问题日趋紧迫的明证,“民生”一词也随之成为媒体上曝光最多也最为引人瞩目的流行词,也成为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一般认为,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过于公平;而0.4是社会分配不平均的警戒线,故基尼系数应保持在0.2—0.4之间,低于0.2社会动力不足;高于0.4,社会不安定。据新华社研究员发布的数据,201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高达0.5,解决民生问题正成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施政目标之一。

  这一切,都证明孙中山当年的实业发展规划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也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只不过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奋斗。孙中山惊人的历史洞察力和预见性再一次为历史所证实。

  孙中山实业思想的启示

  孙中山固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始终怀抱着要使中国国强民富的宏大理想,但又并非空想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干家。

  孙中山的实业思想对后人的启迪是广泛而深刻的。在振兴实业、发展经济,实现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必须尽可能做到:

  第一,要具有更加长远、宏大的眼光,注重经济发展的系统性、可持续性。孙中山认为:“欲谋实业之发达者,非谋其一端之可成效也。必万端齐发,始能收效。”这种“万端齐发”的系统、平衡、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思想,对我们今天现代化建设中既注重工业的先导作用,又强调农业的基础作用,既注重当下,又看到长远,寻求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第二,要以更加开放的思想,继续利用外资、外才,在改革开放上寻求新突破。孙中山思想十分开放,具有广阔的世界眼光,力求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取世界之所长来发展中国的经济,而不是故步自封,关起门来搞实业。这种彻底的开放心态和学习西方的态度,是我们今天在世界经济更呈一体化、全球化发展趋势下,更需要继承和效法的。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善于利用外资、外才,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不改革开放或关起门来搞建设,就只有死路一条。

  第三,要更加注重中国国情,切合中国实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孙中山固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始终怀抱着要使中国国强民富的宏大理想,但又并非空想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干家。恰如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所评价的那样:“他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时时事事都是从实际出发。他不仅密切关注现实,还关注历史,更关注未来。他没有把西方现代化看作完美无缺的样板,更没有机械地照搬西方政治模式,而是在总结既往百年世界历史的基础上,对西方的先进文明有所选择‘因袭’,更有所斟酌‘规抚’,从而才完成新的‘创获’”。这一切,对我们正在潜心探讨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及现代化建设的“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无不具有深刻的历史启迪意义。

  第四,要更加关注民生,把经济发展与改善人民生活相结合,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使社会更趋公平、公正与和谐。在解决民生问题或社会问题上,孙中山曾提出了许多极富建设性的思想与实践,十分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总结,在民生建设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真正做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生产与分配并重,国强与民富同步,一切以人为本,以改善民生为本,以社会和谐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作为我们所奋斗的根本目标。

  总之,孙中山的实业建设思想中,有许多的经济社会建设的思想资源,对我们探索现代化建设的“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大有裨益。对我们解决当前中国面临的许多棘手的社会问题也有着很多的启示,十分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