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中山振兴中华看中国梦的历史内涵

辛亥革命网 2016-05-30 16:19 来源:团结杂志 作者:黄顺力 查看:

我们理解认识“中国梦”的内涵特征,其逻辑起点应从近代以来的基本国情开始,以此才能深刻理解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由来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这充分说明我们理解认识“中国梦”的内涵特征,其逻辑起点应从近代以来的基本国情开始,从近代以来众多的仁人志士为挽救贫弱中国、振兴中华的艰难历程入手,以此才能深刻理解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由来和现实意义,坚定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一、晚清“天朝梦”的幻灭

  强调民族“复兴”,即意味着要恢复并发展中华民族作为世界先进民族所应有的兴盛。从近现代史的角度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伴随着一个半世纪之前清朝统治者的“天朝梦”的幻灭而产生的。

  就世界史的发展格局而言,十七、十八世纪是西方国家因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变革与工业革命的推动而获得突飞猛进发展的时代。自1769年英国人瓦特改良的蒸汽机问世,拉开“工业革命”的帷幕后,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这一历史过程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正当西方世界社会生产力经历革命性的突破和飞跃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有清一代“康乾盛世”的晚期。表面上看也是一派太平繁荣景象,但与西方国家相比,差距已明显拉大。由于清雍正以来东西方联系交流的阻隔,当时的中国人还不知道机器为何物,个别对机器精巧略有所知的人则称其为“奇技淫巧”,不值得大惊小怪。清代中国如同“东方睡狮”般仍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

  1793年,乾隆皇帝向来华的英国通商使节马戛尔尼宣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在拒绝其通商要求的同时,也堵上了了解外部世界的一扇窗口。而不久之后继位的嘉庆皇帝更是相当自负地对外人说:“天朝臣服中外,夷夏咸宾,蕞尔岛夷,何得与中国并论?!”

  这就是当时清朝统治者自鸣得意的“天朝梦”!但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不久之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使清朝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天朝梦”就此幻灭。

  当然,更重要的是,伴随晚清“天朝梦”幻灭而来的是近代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野蛮侵略和无耻掠夺使中国逐渐沦为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国家丧失主权和独立。历次侵华战争西方列强先后逼迫清朝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尤其是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而清统治者为了一己之私利,却奉行“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卖国政策,变成了“洋人的朝廷”和“守土官长”。

  二是经济遭受无耻掠夺。最典型的就是历次战争后各国列强对中国所勒索的巨额赔款。例如,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时英国向清王朝索要赔款2100万元,再加上广州等地的“赎城费”,共2800万元;英法联军战争后清朝又赔款1670万两白银;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朝对日本赔款共计2.3亿两白银;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朝向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将达9.3亿两白银。仅这四次外国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中国对西方列强的兵费赔款就达7亿多两白银(不计借外债偿还赔款的利息)。再加上中小规模的中外冲突、数不清的教案纠纷所付出的赔款,以及侵略战争对中国社会生产、国计民生的破坏等等,中国的经济损失是难以估算的。在外国列强这种无耻的掠夺之下,中国自然更加落后而贫穷!

  由上述可知,晚清“天朝梦”的幻灭,也即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是外国列强的侵略掠夺和本国封建专制腐朽统治双重压力的结果。因此,国家要挽救,民族要复兴,对外反对列强侵略、对内反对封建统治就成为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最根本的历史任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就从这里发其端绪。

  二、从“振兴中华”到“中国梦”

  人们常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民醒了过来;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了起来。的确如此,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三大伟人,他们的丰功伟绩正反映了近代中国从“振兴中华”到“民族复兴”的历史过程,其中孙中山先生就是促使近代中国从“天朝梦”中真正醒过来的伟大人物。

  1894年底,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明确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并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政治主张。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要求推翻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纲领,也是孙中山“振兴中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最初追求。纵观孙中山革命奋斗的一生,他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其“振兴中华”、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与实践。

  一是推翻清王朝,结束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成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

  在孙中山之前,有过众多的有识之士为挽救日益贫弱的中国而殚精竭虑、上下求索,追求过许多救国的梦想,如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等曾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师夷梦”;太平天国的农民领袖洪秀全、杨秀清等做过“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天国梦”;洋务自强时期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做过“借法自强”的“洋务梦”,而致力于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则做过“倡西学、废科举”的“维新梦”……但除了农民领袖的“天国梦”因带有改朝换代的色彩而将斗争矛头直接指向清王朝的统治之外,其余均不敢越过雷池一步。在清王朝已然成为“洋人的朝廷”和“守土官长”的情况下,明确提出并坚持反清革命,最终推翻清王朝、结束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不仅是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最根本的历史任务,而且也是国家要挽救、民族要复兴的时代要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成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