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振兴中华的“中国梦”

辛亥革命网 2016-07-21 13:52 来源:团结报 作者:周学斌 查看:

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并为之努力,但是没有找到出路,但他的治国理念,为后人探索伟大中国梦的圆梦之路提供了宝贵借鉴。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并对“中国梦”做了全面的阐述。

  梦起家园,“中国梦”的源头是孙中山先生喊出的“振兴中华”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华侨中发起成立了第一个反清革命团体——兴中会。在为兴中会起草的章程中他明确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这便是“振兴中华”这一口号的由来。孙中山之所以能成为“振兴中华”口号的提出者,首先在于他有一种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和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的使命感。他在《兴中会章程》中写道:“我中华受外国欺凌,已非一日”,“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我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繁。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堂堂华国,不齿于邻邦,济济衣冠,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痛心?”在《致港督卜力书》中,他有力地揭露“政府冥顽”“疆臣重吏,观望依违”的时弊,同时强调“天下安危,匹夫有责,先知先觉,义岂容辞?”这些动情的语言,充分表达了一位爱国志士的满腔悲愤和强烈的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的使命感。孙中山之所以要反对清王朝,进行革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清王朝已成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外国列强奴役和掠夺中国的傀儡和工具,只有推翻清王朝,才能使中国免遭帝国主义的瓜分。孙中山一生经历了无数挫折和失败,但他能屡败不馁,并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前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孙中山念念不忘的仍是“和平”“奋斗”“救中国”,其爱国精神令人感佩。

  其次在于他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非常强烈。长期的国外生活和早年接受的近代教育,使孙中山对中国的贫穷落后有着非常强烈的感受,但他并未因此而有半点民族自卑感,更没有丝毫拜倒在洋人面前的奴颜媚骨。相反,他始终对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充满乐观和自信,认为只要善于向西方学习,中国就能够实现富强,不仅能够迎头赶上欧美强国,而且还可以“驾欧美而上之”。在《兴中会章程》中,孙中山写道:“以(中国)四百兆人民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本可发雄,无敌于天下”,只要“举国之人皆能通晓”和“切实讲求当今富国强兵之学,联智愚为一心,合遐迩为一德,群策群力,投大遗艰,则中国虽危,无难挽救”。他在1904年写给美国人民的呼吁信中指出:“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普遍和平必将随中国的新生活接踵而至。一个从来也梦想不到的宏伟场所,将要向文明世界的社会经济活动而敞开。”只有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满怀深情的人,只有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的人,才有可能说出如此热情洋溢的语言,憧憬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也才能响亮地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孙中山在提出“振兴中华”口号的同时,还阐述了如何“振兴中华”的问题:第一,要“振兴中华”,就必须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扶大厦之将倾”,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第二,要“振兴中华”,就必须进行反清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使中国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第三,要“振兴中华”,就必须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政治革命,“创立合众政府”。孙中山将一生贡献给了“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

  总之,孙中山推翻帝制、创立共和的政治实践,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经济思想以及民主、平等、主权在民的社会理论,兼收众长、以创新的文化概念,不屈不挠、愈挫愈勇的精神,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上,还是在今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过程中都有着不灭的光辉。

  梦怀远人,“中国梦”是对人类文明中“盛事中国”的追忆

  中华民族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上多次强盛。中国的衰落,是在明朝中叶以后。邓小平描述这段历史,他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明朝中叶大约是在1500年前后的时候。1449年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虏,被认为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历史学家黄仁宇写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也描绘了明朝衰落的情景。他从大历史观的角度认为,这不但是明朝的转折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的转折时期,当时西方已经历过文艺复兴,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起来了,特别是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开始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西方世界发展速度加快。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著名的《世界通史》里,把世界史划分为1500年以前的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也说明这是个重要历史转折时期。明朝初年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早了近100年,但是二者的目的和理念完全不同。这样,中国就开始落后了。

  到了清朝康熙时期,国家看起来还很强大,但实际上是落日的辉煌。当时,英国已经过光荣革命,跑在了最前面。法国经过宗教改革,开始了启蒙运动。原本落后的俄国也在1698年开始改革,赶上了世界发展潮流。恩格斯称彼得大帝是“真正的伟人”,能够顺时而变。而清朝却不了解世界的变化,以为自己很强大,思想僵化保守。康熙也喜欢西学,但不是作为强国之道学的,他不理解其中的新思想,固守自己那套旧的东西,认为西方的东西不过是奇技淫巧。中国当时的落后,并非国力不行,而是理念的落后,是生产力性质的落后。大清帝国与欧洲先进国家在认识、眼界、气势上,已经不能相比。大清虽大,也只是囿于一隅,而那些被称作“蕞尔小国”的西方国家,早已经着眼于全世界了。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被打败,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从此也开始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也就是开始了中国梦的历史。

  “梦”途艰难,民族复兴历尽沧桑而弦歌不断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回首中华民族的近当代史,就是一部先贤今达追寻实现中国梦的历史。

  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并为之努力,但是没有找到出路,但他的治国理念,为后人探索伟大中国梦的圆梦之路提供了宝贵借鉴。

  1949年,毛泽东宣布占全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至此,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终于迈出了最坚实的一大步,实现了民族的独立解放。但是,毛泽东的中国梦没有停滞于此。 1956年,他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正式提出他的“中国梦”:完成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之后,要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到21世纪的时候,要让中国的面貌发生更大的变化,让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毛泽东的中国梦还不限于此,他还有祖国统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设想。他的梦想和实践成为后人探索实现中国梦的宝贵财富。

  邓小平的中国梦,集中体现在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体现在他追求世界性大作为的战略气魄,体现在他带领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规划为“三步走”。邓小平同志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但敢于梦想,更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开创性地探索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中国道路。

  进入21世纪,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向全世界展现了求实、开拓、亲民、担当的优秀品质,带领全国人民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这就意味着中国现代化的蓝图已经成形,发展目标越来越贴近实际,也越来越明确,“中国梦”的构想更加清晰,“中国梦”已经离我们如此之近。

  “中国梦”既是一个历史命题,也是一个现实与未来的命题;既是一个理论命题,也是一个实践命题。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政治前提。“道路决定命运。”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政治前提。

  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