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闽南护法区

辛亥革命网 2017-07-14 09:26 来源:《党史文苑》 作者:张慧卿 陈孝华 查看:

护法运动后,孙中山为了对付南北军阀的两面夹击,排除重重阻挠组建了援闽粤军。1918年9月1日,援闽粤军进入福建建立闽南护法区。

  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广州开展护法运动,为实现真正的共和民主而斗争。为寻求革命力量的发展机会,孙中山突破重重阻挠建立援闽粤军。自1918年9月1日援闽粤军在漳州设立司令部,成立以汀漳泉地区26个县为地盘的闽南护法区,到1920年8月12日援闽粤军回师广东,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孙中山始终以策划者和领导者的身份领导闽南护法区,是闽南护法区的建立、发展和消亡的关键人物。本文通过对孙中山与闽南护法区关系的探讨,从而对闽南护法区在护法运动中的地位与意义作一分析与定位。 

  一、孙中山是援闽粤军的缔造者

  1917年7月,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和广东地方势力在广州掀起了反对北洋军阀的第一次护法运动,立誓为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而斗争。是年9月10日孙中山就任广州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10月18日孙中山颁令讨伐段祺瑞。当时,广东军力实际控制在桂系军阀手中,桂系对孙中山表面讲护法,暗里却多方掣肘,孙中山深感建立一支真正属于革命的队伍的必要性,即派胡汉民与广东省长朱庆澜恳谈,朱同意从警卫军40营中拨出20营归孙中山改编为护法军。此议遭到桂系的强烈阻挠和反对,久拖未决。正值一筹莫展之际,1917年10月,潮梅镇守使莫擎宇受段祺瑞运动宣布独立,福建督军李厚基派镇守使第十四混成旅旅长臧致平攻打汕头,莫荣新急于接任粤督职位,孙中山得以借“援闽粤军”名义建制。当年12月,以陈炯明为总司令的援闽粤军遂在广州越秀南路惠州会馆正式宣布成立,以原近卫军20营为基础,又集合惠州12营队伍,改编为五个支队,配备枪炮子弹,出发东江,准备攻闽。援闽粤军是孙中山与西南军阀既联合又斗争,费尽心思,以重大妥协争取而来的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部队。孙中山是这支部队的缔造者和总军师,也是这支部队的“后勤部长”,为维持这支寄托他全部希望的子弟兵而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努力为之谋划一切。

  1918年1月12日,援闽粤军在广州誓师。1月15日,孙中山在军政府会议厅为全体粤军军官饯行。宴会上,孙中山发表演说,希望援闽粤军担负起“再造共和”的使命,“更有望者,诸君须建再造共和之奇勋,世界未有之事业,为吾粤增无上之光荣”[1]。1918年5月,在粤桂系擅自修改军政府组织法,将大元帅首领制改为总裁合议制,孙中山严词痛斥南北军阀是"一丘之貉",愤然辞去大元帅职务,并于5月21日离开广州赴上海。为此,一度烽火遍及南方十多个省的护法战争宣告失败。护法是失败了,但是以陈炯明为司令的援闽粤军继续打着护法军旗号,遵照孙中山的战略计划,纵马挥戈入闽,这一成果对孙中山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朱执信说:“先生寄厚望于粤军,说‘这是护法的惟一成果’”[2]。1918年5月10日,陈炯明下达了进军福建的命令,闽粤战争爆发。正如孙中山所料,粤军在福建境内势如破竹,不断取得战争的胜利。9月1日,陈炯明进入漳州,并设立总司令部。至此,以漳州为中心的闽南护法区日渐形成规模。这一消息令孙中山兴奋不已,这是自二次革命失败以来国民党人凭自己的力量所占领的第一块地盘。有了军队和地盘作后盾,孙中山既可以北挡北京政府,南拒桂系军政府以争得政治发言权;又可以实践其民主革命理想,开创出一个全新的局面,使孙中山自护法失败辞职后的尴尬地位完全改观。 

  二 、孙中山是闽南护法区的最高指挥员

  援闽粤军的建立以及闽南护法区的设立为护法斗争的发展赢得了一线生机。鉴于援闽粤军是“吾党今日惟一之主力”[3],“护法之中坚”[4],闽南护法区是“根据重地”的重要地位,孙中山将身边重要的人才源源不断地派往闽南护法区支持革命建设。援闽粤军成立后,孙中山遂指派中华革命党军务部副部长邓铿为总司令部参谋长,以军政府军务部长许崇智屈就支队司令,其下所编7个支队,支队司令分别为李炳荣、许崇智、罗绍雄、邓本殷、洪兆麟、熊略、徐连胜,全军5000人左右。援闽粤军入闽前,孙中山就已经把大元帅参议宋渊源、大元帅府参军处副官张贞、大元帅府参军林祖密等福建籍革命党人派回福建活动,联络民军,发动起义。援闽粤军司令部几乎容纳了国民党早期所有的军事人才。后来的国民党党魁蒋介石也曾多次在闽南护法区进进出出。1918年2月孙中山电召时在上海的蒋介石赴粤,并于同年3月5日任命其为援闽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1918年蒋介石因与陈炯明部下叶举不和,于7月31日向陈炯明辞职,第一次离开福建。此后,蒋介石于1918年9月18日二次抵达漳州总司令部,就任援闽粤军第二支队司令官;1920年4月11日蒋介石再次奉孙中山命令抵达漳州协助陈炯明制定作战计划,但是于16日就潜赴厦门,稍后返沪[5]。蒋介石在闽南护法区进进出出,固然可以看作是其“见群小在侧,环境无改于初,越信宿即拂然归[6]”的解释,更是孙中山求贤似渴、尽弃前嫌人才观的秉性流露。闽南护法区建立后,当陈炯明提出建立空军的要求时,孙中山也竭力支持,要林森帮助援闽粤军罗致飞行人才,并亲自致函航空专家杨仙逸,指出“援闽粤军,关系于本党之前途甚巨”,勉励杨仙逸“力尽所长,羽翼粤军,树功前敌”[7]。为促进粤军和漳州的发展,朱执信、廖仲恺、戴季陶、邹鲁等人经常往返于漳州、上海间,居正、吴稚辉、胡汉民、汪精卫、陈嘉庚都曾到漳州访问或演讲。这一时期,国民党党政领导人均常驻或造访漳州,“时同志多集中闽南,于党义宣传、地方改革,卓有成效”[8]。漳州无疑成为孙中山民主革命的中心和国民党的大本营。

  护法区的建立和发展,使援闽粤军有了立足之地,并得以发展、壮大。援闽粤军在孙中山和“闽南护法区”人民的资助、支持下,经过整军经武,军队实力得到大发展。1919年12月底,粤军已经发展到20000多人,共112营,拥有各式炮3000门,马步枪4500枝,重轻机关枪220挺,飞机16架;另在漳州、汕头、龙岩设立兵工厂三所,并驻有相当强战斗力的正规部队,成为孙中山所寄望的“为护法而战的真正的爱国陆军” [9],为孙中山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领导新的护法斗争创造了条件。 

  三、孙中山是闽南护法区的终结者

  1918年10月,全国政治局势发生变化后,以闽南护法区为筹码,孙中山不断督促陈炯明与闽督李厚基展开谈判,希望援闽粤军得到饷械帮助,以便摆脱危境,回师广东。1919年6月底,援闽粤军与闽军最终实现了停战、划界,达成协同攻桂的积极协议,其内容包括“粤军回粤讨桂,原占闽西南地盘由李厚基接受;李部负责接济军饷50万元,子弹600万发,粤军攻占潮汕后,闽军派出臧致平、王永泉旅协助粤军讨伐桂系”[10]等条件。1920年初,桂系军阀占据广东,孙中山制定收复广东的战略部署,要陈炯明“从速回粤”。在这种情况下,陈炯明制定回粤的军事计划。1920年8月12日,援闽粤军在漳州公园誓师出征。16日,粤军分三路回师讨桂。由于粤军久离家乡,又是背水一战,所以士气高昂,攻势凌厉,而桂系军阀在粤搜刮多年,个个腰缠累累,无心恋战,再加上广东地方反桂势力的配合,援闽粤军势如破竹,很快就收复了广东。护法运动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

  第一次护法运动前,孙中山将近四十年革命生涯中,福建并没有受到孙中山太多的注意。同为华侨主要祖居地,国民党(含同盟会、中华革命党)在闽的势力,远不及广东,在以两广为中心的历次革命中,由于地缘政治的关系,受牵连的福建至多只起到配合作用。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闽南护法区替代广东,成为民主革命的大本营和根据地,革命在这里绝处逢生,护法在这里重现生机,形势在这里柳暗花明,它使孙中山在艰难竭厥之中,看到了新的希望,预见到光明的未来。闽南护法区存在不到两年的时间是民国以后孙中山在政治上最险困的一个时期,倘若没有它的侧卫,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北洋和西南军阀的联合剿杀下,遭受失败是无疑的,政治、军事上要东山再起也是很困难的。因为,作为一派政治力量,在当时中国的国情下,没有自己的地盘和武装,自身安危都无保障,更遑论问鼎政权。所以,表面上看,夺取福建就孙中山来说是权宜之计,从实效上看,粤军在福建的经历,却是孙中山及革命党人从绝境迈入坦途的转折点,从此,转危为安,转败为胜,其意义不可低估。但是,从区域发展史的角度看,闽西南26县虽然在闽南护法区存在的两年时间里政治、经济、文化获得巨大发展,享有“南方革命中心”的美誉,但始终只是孙中山的应急策略,从它建立之日起就意味着有朝一日让位于广东革命中心。粤军回师广东后,根据停战划界协议,闽南护法区拱手移交李厚基接管。此后,闽西南地区兵祸连连,闽南护法区建设成果化为乌有。 

  注释:

  [1]《民国日报》,1918年1月25日。

  [2] 汤锐祥:《孙中山与护法海军论集》,广东高教出版社1993年版。

  [3][4]《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27、528页。

  [5]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第三册,1936年版,第2页。

  [6]万仁元、方庆秋:《蒋介石年谱初稿》,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41页。

  [7]《国父全集》第3册,转录《总理复信撮要》,第525页。

  [9]《孙中山全集》第五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15页。

  [8]罗香林:《乙堂文存》,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0]陈定炎:《陈竞存(炯明)年谱》,台北:李敖出版社1995年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