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性质研究的历史透视

辛亥革命网 2017-08-10 09:43 来源:《河北学刊》 作者:赵炎才 查看:

辛亥革命性质的研究可谓辛亥革命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备受学术界关注,相关成果颇为丰硕。重新审视有关辛亥革命性质研究的具体成果,从中获得新的学理认知,对推动辛亥革命研究迈向新境界肯定大有助益。

  辛亥革命性质的研究可谓辛亥革命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备受学术界关注,相关成果颇为丰硕。在迎来辛亥革命百年之际,重新审视有关辛亥革命性质研究的具体成果,从中获得新的学理认知,对推动辛亥革命研究迈向新境界肯定大有助益。

  外在形态:内外有别与论说歧异共存

  辛亥革命实乃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历史性事件。自此之后,有关其性质的学术探讨呈异彩纷呈之势。早在 1923 年,陈独秀曾指出,辛亥革命本身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而非民族革命,更非其他阶级的革命。1940 年,毛泽东强调说,辛亥革命按其社会性质说来,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新中国成立之初,关于辛亥革命的性质曾有过“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争。因二者内涵彼此相通,人们遂取得基本一致的认识。后来,在“左”的政治氛围下,辛亥革命被定性为“剥削阶级的革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陆史学界倾向于视辛亥革命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伴随中外学术交流的深化,国外和中国台湾学者对辛亥革命性质的诸多相异之说开始传入中国大陆。如美国的学术观点主要有四: “假革命”说、“变革”说、“没有真正领导者的革命”说与“排满革命、半革命”说。如马士认为辛亥革命“与其说是革命,毋宁说是总罢工性质的运动”。在周锡瑞看来,“在许多方面,一九一一年的革命,是一个很不革命的革命。”在日本,有关其性质的论述主要有“改朝换代”说、“汉族统治阶级的革命”、“非革命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说、民众运动说等。如有论者指出,辛亥革命“只不过是一场不彻底的政权交替戏剧”,不过是一场“伪装革命”。在法国,白吉尔夫人认为: “当时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不足以产生一场资产阶级革命”。“1911 年的事件,应看成带有保守性质的运动”,或者说是“看不到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革命”。而巴斯蒂则认为,“1911 年的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仍然不是资产阶级的问题”。在苏联,新旧两种“反满论”大行其道。此外,海外“绅士运动说”也颇为流行。以西方学者( 包括一部分日本学者) 如市古宙三、孔飞力等人为代表,视辛亥革命为“社会精英或绅士运动”,否定辛亥革命是一次社会革命。

  在中国台湾,长期以来,在“正统史观”支配下,许多研究将辛亥革命的性质定义为政治革命、民族革命。以张玉法为代表的部分学者则坚称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说“辛亥革命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事实。蒋永敬提出了辛亥革命是“从英雄革命到国民革命”的观点。在中国大陆,朱宗震曾指出,辛亥革命是少数先进分子领导的“英雄革命”,同蒋永敬观点相契合,认为“它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关于辛亥革命的性质,还有论者认为它是一场由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领导的社会各阶层人民广泛参与的反对腐败卖国政府的人民民主革命。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海内外有关辛亥革命性质的学术探讨甚多,其中最主要的可大致归纳为四: 一是“资产阶级革命”说; 二是“全民革命”说; 三是“新旧反满”说; 四是“社会精英或绅士运动”说。这些研究成果虽侧重点不同,学术观点各异,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内外学者致力于辛亥革命性质探讨的积极努力,体现了辛亥革命性质的学术研究日趋繁荣的态势。

  感性取向:“否定革命”说与“全民革命”说并举

  在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的辛亥革命性质研究成果中,偏向于局部认识与现象判断者甚多,其中最突出者莫过于否定革命论与“全民革命”说。

  “否定革命”论在国外颇为流行,借局部历史现象否定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者为数甚多。如华裔学者陈志让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假革命”。高慕柯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没有真正领导者的革命’”,它“完全没有新意,犹如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费正清认定辛亥革命“基本上是一场失败,不是一个创造”; 仅仅是“政体的变革”。纳散尼尔·佩弗评价道: “1911 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而《剑桥中国晚清史》轻视辛亥革命中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因素的作用,低估农民运动的思想水平,强调从旧政权体系内部发现晚清社会变化的动因,进而否定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日本学者横山英秉持“辛亥革命非革命论”。他认为,近代中国的发展是在反帝反封建路线与半殖民地半封建路线的冲突斗争和相互影响下发展的。辛亥革命是带有资产阶级因素的政治势力自上而下借以整顿原有封建统治秩序而发动的一场政治变革,不具革命性质。白吉尔夫人认为,资产阶级应当主要指商业资产阶级,其间很难划分买办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也很难严格区分革命派与改良派。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只处于事变的次要地位,士绅掀起的武装起义远在他们的地域和势力之外。因此,这很难说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同时,“否定革命”论也导源于局部判断。如新旧“反满论”认为,辛亥革命不是一场剧烈的阶级搏斗,其性质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或者干脆不算一场革命。详言之,旧“反满论”撇开中国资本主义出现这一决定性社会条件,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国内汉族人反对满族人的运动。而新“反满论”则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反对“非中国民族”,中国人反对“非中国人”的运动,或曰“具有大汉族沙文主义”的反满民族运动。美国学者加斯特把辛亥革命看做是排满运动,认为排满是一种策略。比较而言,市古宙三认为旧的统治阶级仍像在过去易代之际那样保存了下来,所以辛亥革命只是又一次“改朝换代的革命”。波多野善大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汉族统治阶级的革命,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有别于前述否定论,肯定论则突出体现为“全民革命”的观点,这一论点在中国台湾影响甚大。以张玉法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否认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认为它是“全民革命”。其所持主要理由在于: 中国“即使有资产阶级,但人数也很有限,而且不具有同质性,没有形成一股阶级力量”,不可能成为领导力量。同盟会的革命目标中“没有一项是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在辛亥革命期间,资产阶级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中均不“具有重要的地位”。参加革命者来自各个阶级,在革命中虽获资本家的经费支持,但“这也绝不是为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蒋永敬也认为: “辛亥革命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革命。其层次尚未达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水平也。”中国大陆学者朱宗震以革命直接后果、革命成败评判辛亥革命,认为革命后社会基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辛亥革命的“本体”“仍然是一个王朝更替的运动,但它在方向上,开始了建立现代国家的最初步的也因此是最粗放的探索。”

  理性诉求:整体考察与体认本质互动

  与前此有别,在辛亥革命性质研究的成果中,整体考察与体认本质互动趋向体现了鲜明的理性追求的特质。

  根据社会性质判定其民主革命性。毛泽东指出: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规定了中国现阶段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前述中国大陆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观点,实源自于此。日本学者狭间直树通过对近代中国社会特征的深刻分析,承认辛亥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岩村三千夫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步,是建立民族国家的最初革命。革命派的反满也未简单地停留在种族主义上。针对新旧“反满论”之曲解辛亥革命性质,吴玉章、蔡少卿等人主张辩证地看待反满问题,肯定其鼓动革命的实际作用。刘大年认为,反满从来都不是一个独立的运动,实从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服务于资产阶级利益。李新强调“反满”包含着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要求。章开沅认为,“排满就是要扫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最大障碍,就是为了建立最能满足现代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民族国家”。其进步性和革命性显而易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