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瑜:先父冯永轩收藏的信札

辛亥革命网 2017-08-31 17: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冯天瑜 查看:

《冯氏藏札》共189通,主要是先父冯永轩(1897-1979)于上世纪20-60年代收藏的的清代中期至民国年间文士、政要议学论政的书札手迹,另附先父友朋致函及笔者师友来信。

  “札”,本指古代用来写字的小木片,引申为公文及书信。造纸术发明前,我国的书写材料,早期为甲骨、石料、金属(如青铜器),因其笨重,又采用纺织品(称“帛”)、木片(书写后称“札”)或竹片(书写后称“简”)。汉代以降,纸张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但信函仍习惯性地称“书札”“笔札”“手札”,又称“书简”“尺牍”(牍,一尺长书写文字的木版,引申为公文或书信),更通常的称呼是“信札”。

  信札是人类发明文字后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我国现存最早写在纸上的书札,是西晋陆机(261-303)的《平复帖》。陆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晋书·陆机传》),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为了祈求友人病体康复而致札问候,此即《平复帖》(“平复”即康复),是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也是存世最早的纸本书信(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魏晋时期,书札应用普遍,不仅有传递信息的实用功能,而且透现文学及思想成就,书法艺术也得以展示。魏晋士大夫崇尚玄学清淡,讲求风度文采,其往还书信,文辞简洁渊博、书法劲拔潇洒,钟繇、王羲之、谢安等文豪都是信札高手,文义、书法并美。此后千余年间,这种信札传统流播于文士,并影响民间,成为中华文化典雅风范的一种表现,当为今人继承与发扬。至唐代,信札广用,并出现专门用以写信的纸张。明清以来,特别是民国年间,信纸愈益专门化,出现所谓“笺纸”(“笺”为制作精良、尺幅较小的纸张)。笺纸,也称诗笺、信笺,指以传统雕版印刷方法,在宣纸上印以精美、浅淡的图饰,为文人雅士传抄诗作或信札往来的纸张。民国时著名的“十竹斋笺”“芥子园笺”,上有梅兰竹菊等隐画,或印有吴昌硕、齐白石、陈半丁等人作的笺画,十分清丽。

  《冯氏藏札》共189通,主要是先父冯永轩(1897-1979)于上世纪20-60年代收藏的的清代中期至民国年间文士、政要议学论政的书札手迹,另附先父友朋致函及笔者师友来信。其编目为:

  近贤论艺

  湘淮谈兵

  左营密函

  花溪札丛

  新疆政书

  冯氏飞鸿

  此六目大要如次——

  一、近贤论艺

  本目汇集清中晚期及民国间文士所撰信札,多有评议学术、艺文的内容。如清乾嘉之际四大书法家之一、文学家、金石学家翁方纲(1733-1818)致友人函中,讨论某抄本与刻本的优劣异同,力主“刻出一部正经书”,批评“明朝人千百种集,皆不成书耳”,表现了乾嘉学风的谨严及对明人编书粗制滥造的不齿。

  又如清中叶著名思想家、扬州学派代表学者之一焦循(1763-1820),在致扬州学派宗师阮元从弟阮亨(字梅叔)函中,于春江食鮆闲议之后,介绍自编《北湖小志》已然成书,而《(扬州)足征记》正在资料搜集,可见焦氏著述之勤,笔锋又转议书法大义。此函确为雅士论艺之佳品。

  金石学家张廷济(1768-1848)的一通短简,评议玉龙钩拓文及汉铜虎符,字字玑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