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前十年间汉奸指称的转义与泛用(7)

辛亥革命网 2017-08-31 10:28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1期 作者:桑兵 查看: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辛亥时期“汉奸”指称的转义及其使用为主题,进一步爬梳史料,重现史事,尽可能完整地呈现历史本相及发展进程,进而依据历史实事把握相关概念及其演化。

  胡汉民则着重区分汉奸的种类以及指出锄汉奸的迫切性。他说:“满人以少数蛮劣之民族,而能征服、压制汉人多数文明之民族者,以满人有团体,而汉人无团体之故。汉人无团体,而以有汉奸破坏之故。汉奸有二种,或显借满人之势力以行破坏之手段者,如清初之洪承畴、吴三桂辈,咸同以来曾、胡、左、李辈,现时之张之洞、袁世凯辈是也;或并无势力,惟思献媚于满人,造作邪说,欲以破坏汉人团体者,则一班言保皇、言乞求立宪者皆是,辛苦艰难,为满人辩护,诪张多幻,而反对革命,彼实自离于汉人团体,而希冀附合于满人团体者也。故汉人欲求自由,谋光复,必先巩固我汉族团体,而除去败群之人,即自掊击一班言保皇、言乞求立宪者始。”(61)

  对于汉奸指称的泛化殃及己身,梁启超觉得相当委屈,而对于指人为汉奸的逻辑,感到难以接受。只是碍于其威力太强,隐忍多时,不敢触其锋芒。1911年,上海几家报纸因梁启超反对锦爱铁路和中美同盟,与自己政见不同,愤而连续数月进行攻击,“日日以捏造事实诬人名节为事”。梁启超隐忍再三,终于按捺不住,“为全国言论界之道德风纪起见”,致函各报馆主笔,进行申辩,其词涉及近代中国政争的许多潜规则,颇可玩味。

  梁启超认为:

  天下无论何种政策,莫不同时有利害之两方面,缘此而论治者,往往各有所主张,而中间容有辩论之余地,此各国之所同也。吾所主张,岂敢自谓其无误,特就其所见及者而论之耳。公等不以吾言为然,从而纠正之,此吾所最乐闻。公等所纠,而足以服吾之心,吾固不惮降心相从。若犹未也,则更相与往复其论,以求最后之真理。凡以言责自居者,不当如是耶。而公等徒以政见不同之故,而诬吾以受日本人指使,且日日闭门捏造新闻,此则吾所最为公等不取也。推公等之意,或良出于爱国热诚,以愤恨日本人之故,但使有政策可以排日本者,则虽加数倍之牺牲而不惜。而鄙人所主张,则谓我国数十年来以外交政策失宜之故,所牺牲者已不少,今良不愿更附益之。故于公等所主张,不敢漫然雷同。公等为感情所激,乃至以窃鈇之疑相加,即鄙人亦未尝不为公等谅。今更披肝沥胆,申明鄙人立论之根据,以释公等之疑,然后将鄙人历年来与日本人之交际,及其对于日本之态度,与夫吾之所自处者,据实直陈,愿公等平心听之。

  脱离具体语境,仅就梁启超这番陈词而论,可谓合情合理。近代政争过程中,肆意抹黑对手,成为常态。清季开启恶例,遗患无穷。只是梁启超的辩词,自以为公正持平,别人却未必认可。他说:

  然警告之本意,固当使国人知现在时势如此其危急,尤当使之知所以致此危急之由,其原因皆在政府之失政。缘此而知改造政府之万不容己,则所警告者为有力矣。而不然者,虽四万万人人人皆瞋目切齿于外国之谋我,顾能以个人之力,各各持梃以抗之乎。盖人之谋我者,乃挟其国家之力以谋我,我欲与之抗,亦惟挟国家之力以与之抗。而司国家之总枢机者,实惟政府。故欲使国民敌忾心得有道以自效者,非先得一良政府以统率之于上,决无当也。彼外国之先觉者,固亦常借外交问题以鞭策其民矣。例如日本人因美舰入浦贺而奏勤王讨幕之功,因改正条约问题而数次推倒政府。其报馆之立言,虽借对外为题,而结论则未有不归于督责政府者也。而彼政府之欲自固其位者,则又往往导其民气使泄于对外,使无暇攻我,而因得以自即安。观于此,则国民对待恶政府之手段与夫对内对外先后缓急之次第,不从可察耶。今我国对内问题不解决,而徒日日鼓吹对外论,推其效果之所极,不过多发起几处国民军,多成立几个拒款会耳。夫此等宁得曰非佳事,而试问能收分毫之实效否耶,能丝毫达其爱国敌忾之目的否耶。而全国报馆,一若以此为最大之天职,而见他人持论,其对外词锋稍缓者,辄指为汉奸,此吾所大不解也。(62)

  近代中国的和战问题长期令人极为纠结。受此影响,对外不逞强就形同示弱,有汉奸之嫌。梁启超是清季舆论界能够呼风唤雨的有数人物,尚且不能承受“汉奸”这一千夫所指的重压,其余更是不问而知。由于排满话语系统的“汉奸”指称在当时语境下强势而有效,极具杀伤力,因此,革命党人不仅用其来进行社会动员,抨击清廷和保皇立宪,还会用之作内部纷争的锐器。1909年底,在同盟会与光复会的冲突中,挂罗庇朥华商阅报所同志在《中兴日报》发表声明,反驳陶成章、章太炎等人的文函对孙中山的各种指控,就有意无意地将陶、章等人与汉奸相牵混。

  该声明称,本社同仁及各埠于七月接到匿名书“当时侨寓英法荷各属之人,皆知为陶成章与一曾在《中兴》败事开除者,由荷属荧惑一二不经事之教员所为”。此乃“汉奸者流,日防汉族有还魂之日,恣为反间构陷,而更助之为虐,固意破坏,不问可知……能言不能行之人,其弊害势有所必至者。原其平日读书,皆富贵利禄有以逼之。今言革命,不过穷极无聊,随声附和,非真有种族、政治、民生思想发自良知者。今极力破败若此,其中翎顶铜臭之毒欤?毋亦汪公权之一派已矣”。匿名书自称为七省委派分驻英荷各属的办事之人,“何舍至公至正至善且至易办之法而不为,而必为汉奸之下策”。(63)

  凡与己意不合就是“汉奸”,则“汉奸”无形中从对敌斗争的利器,转化成为打击异己的政治标签。

  ①详见王学庄:《〈驱满酋必先杀汉奸论〉作者辨》,载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88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36-244页。

  ②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注意到鸦片战争时期汉奸问题的突出和复杂,略而不论。白纯《鸦片战争前后的汉奸问题初探》(《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将鸦片战争前后的汉奸分为转卖鸦片者、接济逆夷者、煽惑百姓者、充作内应者、贿夷乞降者5类,并归纳了清政府防范和处置汉奸的主要措施。王瑞成《晚清的基点——1840-1843年的汉奸恐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认为鸦片战争时期的汉奸泛滥,与各级官员推卸战败的责任紧密相关,背后则是国家与沿海社会关系重构的冲突。

  ③吴密:《民族和国家的边缘——清代“汉奸”名实关系及其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267页。

  ④黄宇和:《三十岁前的孙中山:翠亨、檀岛、香港,1866-1895》,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第572页。

  ⑤《孙文和华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生13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东京汲古书院,1999年(该论文集的中文版1997年由神户孙中山纪念会印刷,非卖品)。该文后以《关于〈支那保全分割合论〉的若干考察——孙文访日初期革命活动的一个侧面》为题,收入林家有、李明主编《孙中山与世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几年后,狭间直树教授又写了《关于孙文的〈支那保全分割合论〉》,发表于2001年《民国档案》第4期,进一步讨论孙中山的文章为何会再度刊载的问题。

  ⑥孙文逸仙稿:《支那保全分割合论》,《东邦协会会报》1901年12月20日。

  ⑦《防奸续议》,《申报》1894年9月4日,第1版。

  ⑧《慎防逆党煽惑海外华人说》,《申报》1898年11月14日,第1版。

  ⑨《曾君子彦上湖南各当道论办团练书》,《申报》1899年2月21日,第3版。

  ⑩《详述蜀匪余蛮子就抚事》,《申报》1899年4月14日,第2版。

  (11)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载《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1、69、83页。

  (12)《续沈编修应诏直言折》,《申报》1899年12月10日,第1版。

  (13)《沉冤求雪》,《申报》1901年1月17日,第3版。

  (14)梁启超:《论教育当定宗旨》,载《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4-55页。

  (15)梁启超:《敬告当道者》,载《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9页。

  (16)《赣水寒流》,《申报》1901年11月26日,第2版。

  (17)欧榘甲《新广东》,载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第289-293页。

  (18)参见王柯:《“汉奸”考:一个拟制民族国家话语的诞生》,载陈理、彭武麟主编:《中国近代民族史研究文选》上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86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