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困局——一个制度史的解释(4)

辛亥革命网 2017-08-31 14:33 来源:《历史教学》2017年第4期 作者:马勇 查看:

就历史发展脉络而言,1911年武昌起义是一场“计划外革命”。按照清廷1906年“预备立宪”规划,以及“钦定宪法大纲”,中国的政治改革即便不会像预想的那样顺利,但也不致发生根本性颠覆

  15日,江苏都督府代表雷奋、沪军都督府代表袁希洛、俞寰澄、朱葆康,福建都督府代表林长民、潘祖彝,在上海江苏教育总会举行会议,定名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议定会所设上海,认定武昌为民国中央政府,以鄂军都督执行中央政务。11月28日,以湖北军政府坚请,各代表赴武昌会议,每省留一人在沪以为联络。

  在武昌,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规模续有扩大。12月2日,会议议决先规定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并推雷奋、马君武、王正廷为起草员。第二天,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举行会议,谭人凤、潘祖彝、谢鸿焘、雷光宇、时象晋、王正廷、孙发绪、胡瑛、邹代藩、赵彬、王竹怀、许冠尧、张其锽、谷钟秀、黄可权、陈毅、黄群、汤尔和、陈时夏、马君武、雷奋、陈陶遗到会,会议议决《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制宪会议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完成了一个历史性任务。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经独立十省共22名都督府代表签字确认,是中华民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也是后来民国政治发展的原点,当然也是民国政争的起点。

  这部文件共4章21条,简明扼要,要言不烦。末章“附则”规定6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民会议,其余三章分为“临时大总统”“参议院”“行政各部”,分别规定了各自权限、产生办法。

  临时大总统由各省代表选举产生,投票权每省一票;临时大总统有统治全国、统帅海陆军的权力,经参议院同意,有宣战、媾和、缔约,任用各部部长、派遣外交使节,以及设立临时中央裁判所的权力。

  参议院由各省都督府所派三名参议员组成,其职权为议决宣战、媾和、缔约,通过对行政各部张的任命,议决政府预算、税法、币制、公债发行,议决各暂行法律、大总统交议事件,以及答复大总统咨询事件。

  对于参议院所议事项,大总统如不以为然,可在十天内交参议院复议。如复议2/3以上参议员仍持前议,大总统应发交行政各部执行。

  行政各部规定中央政府设外交、内务、财政、军务、交通五部。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立法倾向非常明显,就是仿照美国的总统制,将国家元首、政府行政首脑合一,各部部长对总统负责,总统则对全体国民负责,议会与行政分离,各自独立行使职权。

  这个大纲肯定有许多不严密,或还没有想到的地方,比如大总统由每省一票产生;每省参议员由都督府所派;那每省都督如何产生,这都是后续必须解决的问题。但从总体上说,《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还是一个很不错的文件,此后如果能在这个文件基础上修正,而不是根本性颠覆,民国政治或许不会那样反复,权力也不至于那样失衡。

  然而,后来的历史注入太多偶然因素、人为因素,从而使这个文件并没有得到忠实贯彻。

  这个偶然、人为因素,主要来自同盟会,来自宋教仁、黄兴等人。宋教仁不是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的成员,因而没有参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制定。他从武昌返回上海,与陈其美合作,致力于组建有别于武昌的临时政府。

  黄兴在汉阳防守失利后负气出走,12月1日返回上海。与黄兴同行的,还有在湖北军政府失势的汤化龙。12月4日,宋教仁、陈其美担心武昌成了中央政府,对同盟会不利,因此鼓动留沪代表召开会议。参加此次会议各省留沪代表有沈恩孚、俞寰澄、朱葆康、林长民、马良、王照、欧阳振声、居正、陶凤集、吴景濂、刘兴甲、赵学臣、朱福诜。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沪军都督陈其美到会。章太炎、章驾时、蔡元培、王一亭、黄中央、赵竹君、顾忠琛、彭锡范到会。会议议决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票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

  宋教仁、陈其美或许担心武昌坐大对同盟会不利,他们这次做法却使同盟会声誉一落千丈。

  三、政党政治与非政治政府

  在民国制宪史上,“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是一个最具标志性的机构,甚至可以说,是民国宪政的创始者。它的最初成员,由独立各省都督府、谘议局委派,每省俩人,负责为未来的民国制定规章,甚至是宪法制定的准备。一个充满活力的新中国呼之欲出。

  抛弃帝制之后的中国,究竟应该建立怎样的制度框架,在武昌起义发生后一段时间并不是很清楚。君主立宪肯定不是主要选项了,君主的名声正如梁启超后来所说,已经被严重妖魔化,没有神圣的光环了。君主立宪不再是中国的选项,但晚清以来的立宪路径不会改变。十年前,梁启超曾对世界现行政治架构进行过分析,君主专制之外,就是君主立宪与共和立宪。没有君主立宪了,剩下的唯一选择,就是共和。共和立宪是武昌首义后的唯一选择。

  按照独立各省都督府、谘议局的意见,他们郑重其事召集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就是按照共和立宪的路径往下走,大家集思广益,博弈、妥协,为未来新中国构建一个尽可能完美的制度。

  实事求是地说,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用时虽短,但他们在1911年12月3日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开始。这个文件虽然显得比较粗糙,对于许多细节还没有来得及规范,但是这个文件的立法方向没有问题,是一个可以作为政治基础继续讨论的文件。各方政治势力相互质疑、讨论、妥协,一定会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往前走。

  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是一个政治上比较中立的准立法机构,是类似于美国“制宪会议”的“准制宪会议”。各位代表接受各省授权,为各省,也为未来重建统一的国家服务。他们中个别人或许有革命或改良的不同政治倾向,但这些倾向并不太容易在立法上反映出来。

  政治倾向比较强烈的是湖南都督府派出的谭人凤。他在11月30日与党人刘揆一、刘公、马伯援、孙武、胡瑛、田桐、蒋翊武、查光佛、杨玉如、杨时杰、蔡济民、覃振、丁复等联名致电《民立报》社转山陕景耀月、于右任,两广汪精卫、马君武,四川李肇甫,浙江章炳麟、汪寄生,福建宋渊湲,云南张大义,江苏章梓等,呼吁他们“速来鄂组织一切”。(30)

  对于谭人凤等人的呼吁,章炳麟12月2日回电称:

  武昌都督转谭人凤诸君鉴:电悉。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天下为公,乃克有济。今读来电,以革命党人召集革命党人,是欲以一党组织政府。若守此见,人心解体矣。诸君能战即战。不能战,弗以党见破坏大局。章炳麟。文。(31)

  细绎章太炎的意思,他不认为未来中国政治架构应该受制于政党政治。“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意味着当武昌首义发生,各省独立,革命党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未来中国政治不再受制于政党,未来要建立的政府,也不应该具有政治色彩,而应该是政治上中立、专业、技术,是“非政治的政府”。

  章太炎的想法或许超前,或许不切实际,但通览章太炎个人思想史,他确实是近代中国比较早地反省西方近代以来政治模式,试图为中国寻找政治新路的思想家。章太炎朦胧预见到了政党政治并不合乎中国,政党政治的结局就是结党营私,就是朋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后来中国政治发展,被章太炎不幸而言中,不过也让人遗憾的是,章太炎自己很快也卷入了政党政治,且成为至关重要的一员。

  当谭人凤、章太炎等人讨论怎样构建新政府时,武昌前线告急,汉阳防守失利,黄兴负气出走,12月1日返回上海。与黄兴同行的,还有在湖北军政府失势的汤化龙。

  与黄兴同时前往武昌的宋教仁,此时,或早于此时也回到了上海。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