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困局——一个制度史的解释(8)

辛亥革命网 2017-08-31 14:33 来源:《历史教学》2017年第4期 作者:马勇 查看:

就历史发展脉络而言,1911年武昌起义是一场“计划外革命”。按照清廷1906年“预备立宪”规划,以及“钦定宪法大纲”,中国的政治改革即便不会像预想的那样顺利,但也不致发生根本性颠覆

  注释:

  ①②张国淦:《辛亥革命史料》,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第101页。

  ③《复同盟会中部总会书》,《黄兴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4页。

  ④⑧《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2、12页。

  ⑤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中),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第89页。

  ⑥湖北省图书馆:《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史料辑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第14页。

  ⑦10月29日,刘承恩奉袁世凯之命致书黎元洪,愿意以实行立宪,赦开党禁,下诏罪己,皇族不问国政为条件进行和谈,显然固守君主立宪的底线,并不主张废帝制,更不主张废除满洲人为皇帝。刘承恩、黎元洪往返信件见渤海寿臣:《辛亥革命始末记》,《实行立宪汇编·武昌》,第81~82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也见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中),第173页。

  ⑨⑩《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史料辑录》,第14、15页。

  (11)汤震龙等:《汤化龙行状》,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2),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83页。

  (12)逸民(黄中垲):《辛壬闻见录》,《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史料辑录》,第16页。

  (13)《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2),第183页。

  (14)马文义:《宋教仁与间岛问题》,《辛亥革命回忆录》(6),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第39页。

  (15)《钦定宪法问题》,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3页。

  (16)(17)《希望立宪者其失望矣》,《宋教仁集》,第17,252、255页。

  (18)《论都察院宜改为惩戒裁判所》,《宋教仁集》,第281页。

  (19)《中华民国鄂州约法及官制草案》,《宋教仁集》,第350页。

  (20)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637页。

  (21)[澳]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袁世凯政治顾问乔尼·莫理循书信集·上1895~1912》,刘柱梁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年,第782页。

  (22)《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卷),第782页。

  (23)《黎元洪关于如何组织政府致苏州程都督电》,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等编:《湖北军政府文献资料汇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85页。

  (24)《致各省军政府电》,曾业英编:《蔡松坡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9页。

  (25)《黎元洪为请独立各省组织临时中央政府致各省都督电》,《湖北军政府文献资料汇编》,第185页。

  (26)(28)《程德全、汤寿潜致陈其美电》,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1981年,第944、752页。

  (27)《民立报》1911年11月14日。

  (29)《沪军都督陈通电各省都督文》,《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第312页。

  (30)《民立报》1911年11月30日第二页“紧要电报”。

  (31)此电最初发表于《神州日报》1911年12月4日;又发表于天津《大公报》12月12日,改题《章炳麟之消弭党见》;后收入《章太炎选集》,改题《致武昌都督转谭人凤等电》。

  (32)《致各省谘议局电》,《宋教仁集》,第368~369页。

  (33)胡祖舜:《武昌开国实录》,第110页;转引自毛注青《黄兴年谱》,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48页。

  (34)《章太炎致赵凤昌密函》,《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第1067页。

  (35)中央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集》(第6集),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第248~249页。

  (36)(37)(38)刘星楠:《辛亥各省代表会议日志》,《辛亥革命回忆录》(6),第248、246、249页。

  (39)《致各省都督电》,易国干、宗彝、陈邦镇辑:《黎副总统政书》卷1,上海:上海古今图书局,1915年,第22页。

  (40)刘星楠:《辛亥各省代表会议日志》,《辛亥革命回忆录》(6),第250页。据亲历其事的吴景濂说,各省留沪代表启程之日,电告江苏都督派兵到车站保护。是日夜八九点钟,车至南京下关,吴景濂、于右任、李鎜三人先行,仆人穆忠和押取行李。下车后未见保护卫兵,行出十数步,忽闻枪声数响。后知“刺客为系福建都督孙道仁派遣,谓林为保皇党,在上海数日,未在秘书处办公,系与北方秘密勾结。而林某在沪,因办理秘书处事,住于代表团会所。因公推林起草临时政府章程,林以会所嚣杂,故在旅馆开房间两日,专为起草之事,为诸代表所共知。”所以,吴景濂并不相信那些指控、传闻,他与江苏都督程德全商量后,将此情形通知福建都督孙道仁。但林长民“经此番打击,对代表团秘书职务决意辞去,在南京暂时闲居”,并没有很快回闽。《吴景濂自述年谱》,《近代史资料》(总106),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43页。

  (41)《选举假定大元帅》,《时报》1911年12月5日。

  (42)黎元洪:《黎副总统政书》卷1,湖北官纸印刷局,1914年,第22页。

  (43)《吴景濂自述年谱》,《近代史资料》(106),第44页。

  (44)《民立报》1911年12月6日。

  (45)刘星楠:《辛亥各省代表会议日志》,《辛亥革命回忆录》(6),第251页。

  (46)李书城:《辛亥前后黄克强先生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回忆录》(1),第196页。

  (47)赵尊岳:《惜阴堂革命记》,《近代史资料》(53),第76页。

  (48)《胡汉民自述》,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63页。

  (49)胡汉民认为:“盖章(太炎)以革命名宿自居,耻不获闻大计。其在东京破坏军器密输之举,党未深罪之,章仍不自安,阴怀异志。江浙之立宪派人,如张謇、赵凤昌、汤寿潜之属,阳逢迎之。章喜,辄为他人操戈,实已叛党。”见《胡汉民自述》,第63页。

  (50)(51)《胡汉民自述》,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63页。

  (52)梁华平、叶素珍编写,中国人民政协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总第35辑,《孙中山先生的足迹》,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3页。

  (53)据居正《辛亥札记》,孙中山回到上海,各界咸来候教,有日不暇给之势。12月26日,假哈同花园公宴孙中山,宋教仁自南京专程赴会。席次,黄兴、陈其美、宋教仁密商,举孙中山为大总统,分途向各代表示意,计已成。晚间复集孙中山寓所,会商政府组织方案。宋教仁主张内阁制,孙中山“力持不可”,黄兴劝宋教仁取消提议,未决。黄兴定期赴宁,向代表会商定。见《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71页。

  (54)《申报》1912年1月6日。

  (55)(56)《迎中山先生选举总统副总统亲历记》,《孙中山生平事业追忆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79页。

  (57)(58)《共和关键录》(第一编),第71、89页。

  (59)《犬养毅致孙中山函》(1912年1月22日),《孙中山藏档选编(辛亥革命前后)》,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53页。

  (60)(61)(62)刘萍、李学通主编,孙彩霞、李学通、卞修跃编:《辛亥革命资料选编》第4卷《南京临时政府与民初政局》(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650、666、666页。

  (63)刘萍、李学通主编,孙彩霞、李学通、卞修跃编:《辛亥革命资料选编》第4卷《南京临时政府与民初政局》(下),第543页。

  (64)迟云飞:《宋教仁与中国民主究政》,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5页。

  (65)(66)(68)杨幼炯:《近代中国立法史》,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影印“民国丛书”本,第91、92、92页。

  (67)章开沅等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3),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8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