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内外皆轻”权力格局与清末民初政治走向(5)

辛亥革命网 2017-08-31 16:14 来源:《清史研究》2017年第2期 作者:李细珠 查看:

辛亥鼎革之际,清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已演变为“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是清末新政时期清廷中央集权对地方督抚收权的结果。

  [①]参见拙文《晚清地方督抚权力问题再研究——兼论清末“内外皆轻”权力格局的形成》,《清史研究》2012年第3期,第1-29页;《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兼论清末“内外皆轻”权力格局的影响》,《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3期,第89-108页。又见拙著《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晚清权力格局再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363-443页。

  [②]孙燕京:《“内轻外重”抑或“内外皆轻”?——评李细珠<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兼论晚清政治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14年第2期,第140-149页。按:文中引述此文仅夹注页码。

  [③]〔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张华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53页。

  [④]罗尔纲:《清季兵为将有的起源》,《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第5卷第2期,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1937年6月,第235-250页;《湘军新志》,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232页。

  [⑤]王尔敏:《淮军志》(成书于1967年),中华书局1987年据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22〉1981年2月版影印本,第376-385页;刘广京:《晚清督抚权力问题商榷》,原载《清华学报》新10卷第2期,转见《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6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341-386页;刘伟:《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02-403页。

  [⑥]邱涛:《咸同年间清廷与湘淮集团权力格局之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48页。

  [⑦]胡思敬:《劾度支部尚书载泽把持盐政折》(宣统二年三月十一日),《退庐疏稿》卷2,南昌问影楼,1913年,第19-20页。

  [⑧]爱新觉罗•载沣:《醇亲王载沣日记》,群众出版社,2014年,第330-331、374-376、393-394、410-411页。

  [⑨]《醇亲王载沣日记》,第366页。

  [⑩]《宣统政纪》卷62,宣统三年九月上,《清实录》第60册,中华书局,1987年,第1132、1140页。

  [11]《时评·其一》,《申报》,宣统二年八月九日,第1张第6版。

  [12]《宣统三年九月初七日御史陈善同奏折附片一》,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473页。

  [13]陈夔龙:《梦蕉亭杂记》,中华书局,2007年,第122页。

  [14]《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议场速记录》第9号,宣统二年九月二十日。

  [15]胡思敬:《请罢新政折》(宣统二年五月二十日),《退庐疏稿》卷2,第37页。

  [16]〔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云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290页。

  [17]《张謇等致庄蕴宽密函》,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070页。

  [18]《致袁世凯电》,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第576页。

  [19]《临时大总统誓词》,《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1页。

  [20]张国淦编:《辛亥革命史料》,香港,大东图书公司,1980年,第297页。

  [21]《袁世凯电责南京组织政府电》,“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编纂委员会”编:《开国规模》,台北,正中书局,1974年,第536页。

  [22]《致孙文黄兴电》,丁贤俊、喻作凤编:《伍廷芳集》下册,中华书局,1993年,第440页。

  [23]《复伍廷芳电》,《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23页。

  [24]参见〔美〕拉尔夫·尔·鲍威尔:《1895-1912年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陈霞飞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125、298页。

  [25]参见〔澳〕冯兆基:《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郭太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84页。

  [26]《胡汉民自传》,《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2期(总45号),第59页。

  [27]〔英〕埃德温·丁格尔:《辛亥革命目击记:〈大陆报〉特派员的现场报道》,陈红民等译校,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第156页。

  [28]《致达·狄·布拉姆函》,〔澳〕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袁世凯政治顾问乔·厄·莫理循书信集》上册,刘桂梁等译,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年,第767页。

  [29]张国淦编:《辛亥革命史料》,第108页。

  [30]许恪儒整理:《许宝蘅日记》第1册,宣统三年十一月初九日,中华书局,2010年,第385-386页。按:绍英当天日记记载与此大致相同,有谓:“皇太后垂泪谕袁总理大臣云:你看看应如何办即如何办,无论大局如何,我断不怨你。即皇上长大,有我在,亦不能怨你。”参见《绍英日记》第2册,宣统三年十一月初九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264-265页。

  [31]凤冈及门弟子编:《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上册,出版地不详,1947年,第111页。

  [3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15页。按:上谕中“[世凯]”括号里两字原空缺,为引者所加。

  [33]《胡汉民自传》,《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2期(总45号),第58页。

  [34]如胡思敬:《大盗窃国记》(《退庐全集》本),南昌,退庐,1923年。

  [35]陈伯达著《介绍窃国大盗袁世凯》,认为袁世凯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窃国大盗”。“人民经过革命推翻了满清朝廷,但革命的果实却没有落在人民的手里,而被大地主大买办反动派代表人物袁世凯所篡窃而去。”(华北新华书店,1946年,第4、9页,该书后来再版名为《窃国大盗袁世凯》,笔者见有新华书店1949年版)黎澍著《辛亥革命与袁世凯》,专列一章论述“袁世凯的窃取权力”(三联书店,1948年,该书后来更名《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1954年)。胡绳著《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力图揭破袁世凯在清朝与革命之间大耍两面派“阴谋”,最后依靠“帝国主义者的支持”而取得“胜利”(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6版,第120、127页,该书写于1947年)。李宗一的《袁世凯传》则着力描述袁世凯“攫取民国总统职位的阴谋活动”,其结论是:“在‘南北统一’的欢庆声中,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中华书局,1980年,第181、208页)

  [36]胡思敬:《大盗窃国记》(《退庐全集》本),第13页。

  [3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7册,第432页。

  [38]《手批清帝逊位诏书稿》,骆宝善、刘路生主编:《袁世凯全集》第19卷,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545页。

  [39]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第155页;《胡汉民自传》,《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2期(总45号),第56-57页。

  [40]《孙中山致北京袁慰庭先生电》,《南京临时政府公报》第18号,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译组编辑:《辛亥革命资料》(《近代史资料》1961年第1号<总第25号>),中华书局,1961年,第144页。

  [41]《唐绍仪致南京孙大总统电》,《南京临时政府公报》第20号,《辛亥革命资料》(《近代史资料》1961年第1号<总第25号>),第163页。

  [42]《致临时大总统孙文等电》,《袁世凯全集》第19卷,第577页。

  [4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7册,第435-436页。

  [4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7册,第432页。按:据袁世凯《手批清帝逊位诏书稿》,此处原文是“将统治权暨完全领土悉行付畀国民,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袁世凯先是把“暨完全领土悉行付畀国民”改为“完全公诸全国”,随后又把“完全”两字圈掉,显得更加模糊。参见《袁世凯全集》第19卷,第544页。

  [45]《致南京临时参议院电》、《附录 临时参议院来电》,《袁世凯全集》第19卷,第578-579页。

  [46]《孙文关于袁世凯受职誓词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05页。

  [47]学界早已见及于此。王世杰、钱端升所著《比较宪法》在征引清帝退位诏书之后评论道:“据此谕文,则未来中华民国的政府,将不独为清廷的延续,抑且出自清廷的创造;民主立宪之政制,亦为清廷所给予。但这只是清廷方面的见解。实则清帝退位以前,民军的共和政府已经成立于南京;清帝退位以后,袁世凯之继孙中山先生任总统,亦系出自南京参议院的选举。”参见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03页。按:该书出版于1927年,以后多次增订重版;本文所引版本系根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3月增订第5版重排本。

  [48]张国淦编:《辛亥革命史料》,第197-198页。

  [49]陈夔龙:《梦蕉亭杂记》,第122页。

  [50]王锡彤:《抑斋自述》,郑永福、吕美颐点注,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74页。

  [51]金梁:《光宣小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第38-39页。

  [52]张国淦编:《辛亥革命史料》,第305-306页。

  [53]廖少游:《新中国武装解决和平记》,北京,陆军编译局印刷所,1912年,第72页。

  [54]王锡彤:《抑斋自述》,第179页。

  [55]《解散国民党令》(1913年11月4日)、《布告解散国会原因文》(1914年1月10日),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2卷,武汉出版社,1990年,第500-501、512页。

  [56]《公布中华民国约法之布告》(1914年5月1日),《袁世凯全集》第26卷,第209-212页。按:标点多有调整。

  [57]《公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令》(1914年12月29日),《袁世凯全集》第29卷,第636-637页。

  [58]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第2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771页。

  [59]许恪儒整理:《许宝蘅日记》第2册,第582页。

  [60]曹汝霖:《曹汝霖一生之回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186、187页。

  [61]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85页。

  [62]〔美〕齐锡生:《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杨云若、萧延中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7页。

  [63]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三联书店,1980年,第6页。

  [64]罗尔纲:《湘军新志》,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244页。

  [65] 钱实甫编著、黄清根整理:《北洋政府职官年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69-81、237-278页;孙宝铭编:《北洋军政人物简志》,章伯锋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6卷,武汉出版社,1990年,第352-565页;徐景星等编:《北洋军阀人物小志》,来新夏主编:《北洋军阀》第5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1-389页。

  [66]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第2册,第580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