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志士班”与清末广东革命

辛亥革命网 2018-01-12 09:33 来源:《广东史志》2015年第1期 作者:罗素敏 查看:

在旧民主主义时期,为救亡图存,广东的革命党人将革命理念注入粤剧戏班,传播革命思想。部分粤剧艺人也投身革命,革命党人和粤剧艺人的密切合作,融合组成了粤剧“志士班”。

  广东在旧民主主义时期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粤剧起源于广东,流行于广东广西以及港澳台地区,在我国南方以及海外华人中影响广泛。在旧民主主义时期,为救亡图存,广东的革命党人将革命理念注入粤剧戏班,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政治主张,传播革命思想。部分粤剧艺人也投身革命,参加革命活动,接受革命的洗礼。革命理念和戏剧形式的相互渗透,革命党人和粤剧艺人的密切合作,融合组成了粤剧“志士班”。晚清广东地区粤剧“志士班”的出现,革新了粤剧旧貌,使粤剧切合鲜明的时代主题,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粤剧由内容到形式的改良;革命理念和斗争形式借助粤剧在民间广泛传播,逐渐成为群众的谈资话题,深入影响到群众日常生活,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从而推动了革命的纵深发展。

  清末庚子以后,清政府丧权辱国,列强侵略日趋严重,革命志士在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主张实行“革命排满”,同时也认识到戏剧能“灌输文明”、“开通民智”,对宣传革命思想具有潜在的作用。陈独秀当时就认为,“戏园者,实普天下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之大教师也”。①柳亚子在戏剧专刊《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呼吁“他日民智大开,河山还我,建独立之阁,撞自由之钟”。②蔡元培主编的《警钟日报》则希望戏剧能发动群众、“警醒国民”、“唤起民族主义之暗潮”。③广东的革命者在此时代背景下,积极融入革命洪流,先是利用报刊,编撰戏剧歌谣,倡导反满革命;继而创办戏剧学校,培养演员,在广东城乡及港澳等地演出;进而与粤剧界艺人合作,组织各种改良戏班,借助粤剧鼓吹民族民主革命。这种改良戏班时称“志士班”,粤剧界人称之为“九和班”,以别于旧粤剧戏班的“八和会馆”。有些“志士班”不使用通行的红船,而自制一种漆成绿色的戏船,故又被称为“绿船班”,但以“志士班”这个名称最为流行。④它是革命党人借助粤剧改良宣传鼓动革命的一种重要手段。

  1904年,由革命党人程子仪、李纪堂、陈少白发起,得粤中富绅黎国廉、钟仲珏、钟锡璜、潘佩瑜等出资相助,创办了“天演公司”,公司设址于广州河南海幢寺诸天阁。公司先办戏剧学校,招收80名青少年,传授普通知识和戏剧常识,一年后即登台演出,称“采南歌”剧团,所演剧目有《地府革命》、《黄帝战蚩尤》、《六国朝宗》、《文天祥殉国》、《侠男儿》、《儿女英雄》等,“或破除迷信,或讽刺时政,或发扬忠义,或排斥异族,均为有益世道人心之作”。⑤“采南歌”尽管只存在了两年,但实为“志士班”的胚胎。第一个正式的“志士班”是由报界志士黄鲁逸、黄轩胄等于1907年在澳门组织的“优天影”剧团。该剧团“诸志士多粉墨登场,现身说法,对于暴露官僚罪恶及排斥专制虐政,不遗余力,粤人颇欢迎之,号之曰‘志士班’”。⑥1908年,“优天影”遭清廷禁演被迫解散,陈铁军等部分社员在广州荔枝湾彭园另组“振天声”剧团,“分赴粤港澳各地排演”,所演剧目主要有《熊飞起义》、《博浪沙击秦》、《剃头痛》、《虐婢报》等,“多宣扬民族主义,较以前志士班尤为激烈”。⑦

  “志士班”尽管是由非专业人士组织的业余剧社,但它的兴起对粤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粤剧专业班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粤剧是岭南地区广为流行的地方剧种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演出风格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粤剧属皮黄系统的地方戏剧,其腔调以梆黄为主。早期粤剧称“广东梆黄”,其演出采用舞台官话,剧目多与皮黄系统的京、汉、湘等剧种雷同。清中叶以后,出现了新编的提纲戏和移植改革剧目,但也多是传统剧目的改头换面,很少创作新剧目。⑧当时粤剧界戏称“志士班”为“九和班”,以违反行规和破坏传统为由,不愿与其交往。后来由于“志士班”的新戏改良内容顺应了社会潮流,“剧本多是讽刺时事,很含有些革命性,形式多采时装,规矩还是旧的。因为很新鲜,一时可以给社会新一新头脑,倒很站得稳。……这算是改良粤剧的先声”,而且人们“见过新的戏,就感觉到旧戏不适用,不新鲜,这种空气促着戏剧本身起了变化”。⑨

  “志士班”一度雄踞广州有名的海珠戏院、乐善戏院等地,与粤剧专业班形成争霸之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在1908-1909年间,“志士班”最多时达20多个,除了上文介绍的采南歌、优天影、振天声外,比较重要的还有陈俊鹏等在香港成立的“现身说法社”、李德兴等在广州市河南组织的“移风社”、梁侠侬等在广州花地组织的“现身说法台”、黄大汉等组织的“真相剧社”,黄侠剧、莫纪彭、李文甫、林直勉等在东莞县石龙镇组建的“醒天梦”剧团以及由“振天声社”和“现身说法社”合并而在香港成立的“振南天社”。“志士班”改用广州方言演出后,观众日多,促使旧式粤剧戏班逐渐采用广州方言,并搬演“志士班”剧目,使粤剧成为深入民间宣传革命的载体。据粤剧大师罗品超回忆,将白话掺入粤剧,其目的就是要借助粤剧鼓吹孙中山的革命。⑩从“志士班”创作和上演的新剧目来看,它对广东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宣传鼓动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歌颂英雄人物,尤其是历史民族英雄,以此激发汉族人民反对异族统治。如《文天祥殉国》、《熊飞起义》、《袁崇焕督师》等。文天祥曾在广东坚持抗元斗争,熊飞、袁崇焕都是东莞人。这些题材和人物为广大群众所熟悉,容易产生思想共鸣,对于号召人民起来进行反清革命,具有很好的效果。“其影响所及,遂使在旧式戏班之诸优伶,亦渐有排演爱国新剧之倾向。”{11}如“人寿年”戏班主角梁垣三等所演的《岳飞报国仇》一剧,仿效新剧形式,彰扬忠义,唤起民族观念,收效之速,较新剧团的宣传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日报》赠梁垣三等“石破天惊”的横幅,以表其功。据赵连城回忆,《岳飞报国仇》在澳门演出后,“由于演员演技的成功,在澳门社会曾掀起一阵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高潮。我们学校里的同学都废寝忘食地前往看戏,回到学校谈论起来,不少人热泪纵横,把岳飞的抗金和当前的反清运动很自然地联系起来”。{12}

  编排当代革命题材的新戏,号召人民进行反满斗争。如《火烧大沙头》、《义刺马新贻》、《温生才刺孚琦》、《秋瑾》等。《义刺马新贻》一剧,演江湖义侠张文祥于1870年刺死两江总督马新贻的故事。此案在清末广东轰动一时,当时部分革命党人倡行暗杀活动,曾在香港成立“支那暗杀团”,“专以暗杀满清权要为宗旨”。{13}可见,“志士班”将刺马事件搬上粤剧舞台,实为革命党人宣传暗杀手段服务。

  反对封建陋习,进行移风易俗的道德教育。如《盲公问米》、《周大姑放脚》、《与烟无缘》、《黑狱红莲》等。《盲公问米》是一出讽刺封建迷信的名剧,剧中借“请神曲”咒骂神鬼,嘲讽愚昧,庄谐杂出,痛快淋漓。《周大姑放脚》则反对妇女缠足,提倡妇女解放。其他剧目则以反对烟赌为主题,起到了移风易俗、革除陋习的作用。

  揭露官吏腐败及封建政权的罪恶,同情劳苦大众的遭遇。如《地府革命》、《骂城隍》、《贼现官身》、《自梳女不落家》、《声声泪》等。《地府革命》借神界土地公不堪压迫奋起反抗,影射现实世界的不合理,暗示人民进行反封建革命。尤其是潘达微自编自演的《声声泪》一剧,以男女爱情为线索,揭露社会的污浊奸恶,剧本打破因果报应的大团圆的旧框框,以女主人公的悲剧结束。该剧上演后,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时任广东警察厅厅长陈景华观看了《声声泪》的演出,大受感动,特赠“天地不仁”四字给潘达微,自署“世界罪人陈景华”,表示“愤世嫉俗,把改造社会为己任。”{14}

  综上,粤剧“志士班”的创作演出,大部分以反满、反封建为宗旨,辅之以革除陋习、移风易俗的内容,对号召大众起而进行反满斗争,实行民族民主革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正如冯自由指出:“广东号称革命策源地,世人咸归于新学画报之宣传,然剧本之改良及维新志士之现身说法,亦与有大力焉”。{15}有人撰文评论道:“民族革命之领导,人皆知为孙中山国父。民族革命之鼓吹,人皆知国民党兴中会诸先烈暨清末报界、文化界诸名宿。民族革命思想之传播,则人罕知为戏剧界,尤其是粤剧界诸先达之特奏殊功。”{16}粤剧“志士班”对广东辛亥革命的宣传鼓动作用,由此可见一斑。革命志士利用粤剧改良宣传革命,成为辛亥革命在广东的重要特色之一。

  注释:

  ①三爱(陈独秀):《论戏曲》,《党史资料丛刊》,1980年4期。

  ②柳亚子:《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辞》,《二十世纪大舞台》,1904年第1期。

  ③健鹤:《改良戏剧之计画》,《警钟日报》,1904年6月1日。

  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97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第247页。

  ⑤⑥⑦{11}{13}{15}冯自由:《广东戏剧家与革命运动》,《革命逸史》第2集,台北:商务印书馆1977年。

  ⑧欧阳予倩:《谈粤剧》,《欧阳予倩戏剧论文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⑨易建庵:《怎样来改良粤剧》,《戏剧》,1929年2期。

  ⑩罗品超:《粤剧“南派”传统艺术演讲》,黎键编:《香港粤剧口述史》,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1年。

  {12}赵连城:《同盟会在港澳的活动和广东妇女界参加革命的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二),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

  {14}陆丹林:《亦禅亦侠的潘达微》,《革命史谭》,上海:独立出版社1947年。

  {16}麦啸霞:《广东戏剧史略》,《广东文物》,1940年。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