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辛亥革命网 2018-04-26 15:48 来源:团结报 作者:江峰 查看:

今年时值蔡元培先生诞辰150周年,又恰逢其美育思想奠基100周年。特撰文纪念他对中国现代教育方针和现代美育的奠基作用。

  谈到蔡元培,人们往往会想到他是北大校长,但常常会疏忽他的一身二任的多重身份,不仅是“旧时代的进士,新时代的名誉博士”,而且是“晚清时期的翰林院编修,民国时期的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还是“清末的中西学堂监督,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人们经常会忆及他的“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但很难想到他的“以美育代宗教说”“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美术的起源”等振聋发聩的美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今年时值蔡元培先生诞辰150周年,又恰逢其美育思想奠基100周年。特撰文纪念他对中国现代教育方针和现代美育的奠基作用。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

  1923年8月底起草的自书简历:蔡元培(年五十八岁。一八六七年一月十七日生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一八九二年,中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一八九四年,任翰林院编修。一八九八年,出京,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一九○一年,任南洋公学(今名南洋大学)特班教习。一九○二年,任爱国学社社长及爱国女学校校长。一九○六年,任北京译学馆教习。一九○七年,到德国柏林。一九○八年,到莱比锡大学,进大学听讲。一九一一年,革命军起,归国。一九一二年,南京政府成立,任教育总长。政府移北京,仍任教育总长,五月辞职。九月,复到德国莱比锡大学。一九一三年,四月回国。九月赴法国。一九一六年,回国。一九一七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一九二一年,美国纽约大学赠名誉博士。著作有《中学修身教科书》《中国伦理学史》《哲学大纲》《简易哲学纲要》《石头记索隐》等书。

  美育哲学背景

  晚清的科举八股取士教育不仅不能培植国本,而且正在损凌国运。其原因在于教育不仅不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式人才,而且研习八股文章和括帖程式造就了中国士大夫“习惯于不用自己的脑袋思想,所有的著作都是代替圣人系统发言,于是养成一种不切实际发高烧的毛病,对社会上的任何改革和进步,都狂热地对抗”(柏杨《中国人史纲(下)》,267页,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年)的历史惰性。由于列强欺凌、革新受阻、内外交困、新旧交替,近代中国既处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又处于一个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救亡图存与教育启蒙就成为当时国内仁人志士的普遍共识。一时间,教育救国等思潮纷纷涌现,蔡元培当属教育救国者中的杰出代表。

  进士出身并深谙儒家传统文化的蔡元培,其美育思想既与其本身所受到的文化教育和社会历史背景影响有关,又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近代西方人道主义观念的有机融合。鉴于晚清国运的颓败,肩负救亡图存的仕人救国理想,试图通过学习西学以中西融合的方式实现教育救国信念,因此蔡元培在1907-1916年间先后多次到德法游学,以知识分子的博大胸襟在德国莱比锡大学进修,学习德国哲学尤其是康德的二元论哲学,汲取了康德审美无功利性的美学思想及席勒的美学思想,将康德哲学思想中的美学思想通过知识的融合,美育教育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开始,贯穿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并将其与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及古代伦理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本着“择东西之精华而取之”的精神,形成了既具有浓郁人文精神、感性理性交融,又兼具深厚哲学基础、广博美学基础和丰厚教育基础的美育思想体系。

  美育思想内涵:陶冶感情 纯洁人格

  蔡元培将美育定义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这里,美育被理解为理论上的美学与实践上的教育相融合,并以“陶冶感情”为目的。他认为,美育就是美感教育,所谓“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

  美育的主要功能是陶冶感情,否则就变成了单纯的提高美学理论和增加美育知识的一般教育了。要陶冶感情,必须通过美或艺术的审美实践活动来完成,只有通过美或艺术的创造设计和欣赏实践活动才能激发感情,并触景生情,最终才能实现美育的“陶冶感情”之目的。在《美育与人生》一文中,他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情感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可以看出,美育不是单纯的由美学家或哲学家等部分人通过理性的思维和论辩而掌握的抽象的理论、知识,而是每个人通过自己对具体的美的形象的“陶养”“陶冶”“感悟”和“欣赏”,形成的感性的直观、欣赏活动。这样,美育的内涵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美育是具体(美的对象)和抽象(美的感情)相结合的教育;二,美育是感性(审美实践)与理性(美育理论)相统一的教育;三,美育是真(知识的求真)、善(人性的向善)、美(人格的纯美)相合一的教育。

  这主要体现出了蔡元培美育哲学的三大理论逻辑,即美育的本质论、表现论和实践论。从美育本质上讲,蔡元培认为美育是一种多元化的综合式感性教育,因为美育不仅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并且具有培养人超越精神、养成高尚人格及表现文化的功能。从美育表现上讲,美育是通过多种审美方式达到育人目的的,现实中主要通过形式审美和生活审美来体现,突出表现为形式审美的法则、个体审美、婚姻审美和群体生活审美。从美育实践上讲,美育实践主要包括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价值取向、和谐的教育方针、美育的人生过程性等条件,美育实践过程主要以环境艺术教育和音乐绘画教育为主。

  美育为什么能够起到“陶冶感情”的作用呢?蔡元培认为,美的对象“既有普遍性以打破人我之见,又有超脱性以透出利害的关系。”“陶冶感情”,就是通过陶冶美感的普遍性手段,来实现培养感情的超脱性目的。美育是美感之教育,是一种自由的、含有无限乐趣的教育。因此,蔡元培所说的美育,一方面是“陶冶感情”,就是陶冶情操和涵养感性能力;对个人来说是提高人的修养,如“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另一方面是实现社会功用价值,通过美育教育能使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风气。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