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中山关于武汉近代化建设蓝图看《实业计划》的可行性(3)

辛亥革命网 2018-09-05 10:37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严昌洪 查看:

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为中国也为武汉的近代化建设设计了一幅宏伟的蓝图,几十年来对《实业计划》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分歧主要集中在它的可行性方面。

  在陆路交通方面,孙中山在其中央铁路系统和东南铁路系统计划中,提出建筑若干直达武汉的铁路线,包括南京汉口线、西安汉口线、北方大港汉口线、黄河港汉口线、芝罘汉口线、海州汉口线、新洋港汉口线和福州武昌线等,对每一条铁路线的走向、里程、衔接地点及作用都作了具体的说明。

  对于市内交通,孙中山则提出了贯穿两岸,联络三镇的构想:在京汉铁路线于长江边第一转弯处,穿一隧道过江底,以便联络两岸。更在汉水口建桥或隧道,联络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市。至将来此市扩大,则更可在数处建桥或穿隧道。

  有了四通八达的对外水陆交通和畅行无阻的市内交通,武汉之工商、贸易必将有较大的发展,现有的市区面积肯定不适应这种发展趋势。于是,孙中山又提出了扩大市区的构想。扩大市区的办法就是在整治长江堤岸时,从龙王庙码头起,向下游填筑阔约500—600码的陆地,使汉口租界得一长条之高价土地。汉阳则在紧接现在之河边,沿岸建筑。武昌就在下游建一大堤防堵洪水,以便将现在市区之下面扩大为新的市区。他还认为三联市(已联起来的三镇)外围之地均当收归国有,用来建设市场。在市区应建设新式市街,不仅考虑市廛的建设,而且对于各路停车场与轮船系留所衔接方法,以及电车、市厅等市政建设都要有完整的计划,装备各种公用设施及家用物,如水、电、煤气、电话、汽车、电车、摩托车等等,并建造带有各种新式家具的安适方便的住宅。更重要的是发展武汉的新式工业,他在计划中规划了建设钢铁厂、士敏土厂(水泥厂)、造船厂及各种轻工业的方案。总之,应统筹全局,制订工商、交通、市政、民居等一齐综合治理的方案,使武汉重建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最后,孙中山还提出了建设资金的解决办法。要把武汉建设成一座规模宏大的现代化城市,需要不断地投入大量资金。孙中山是把汉口建设纳入他的建国方略的总计划中来考虑的,这一总计划就是“国际发展计划”,即“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 《孙中山选集》 ,第 369页。]因此他考虑的汉口建设经费的解决办法是先借贷外资,依靠国际力量进行开发。然后用建设得来的好处,如,出售长江边填筑起来的高价土地所获之地价,市区外围收归国有的土地之自然增价,以及建设商埠所获之利益等等,来偿还国际发展计划所求之外债本息。

  五、设计家的依据

  孙中山不是闭门造车的“空想家”,而是重视根据、尊重实践的“设计家”。分析以上武汉近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我们可用以下数例对此加以说明。

  例一:孙中山关于整治扬子江,建筑初步河堤的预算初看起来似乎偏低,为了纠正人们的这种印象,孙中山列举了他的“计算根源”:“第一 ,为吾所亲见在广东河汊环吾本村筑堤填地之私人企业;第二,为廉价之石可求之于舟山列岛者;第三,为海关沿岸视察员泰罗君之计算在崇明岛上端闭塞北水道所费。”[ 《孙中山选集》 ,第 254页。]

  例二:孙中山关于“武昌下游,应建一大堤,与左岸平行,则将来之市可远扩至于现在之下面”的设想,实际上是来源于前清湖广总督张之洞修筑从红关至青山的武昌北路大堤和自开武昌城北十里外滨江之地为通商口岸的实践,张之洞认为该处与汉口铁路码头相对,将来商务必然繁盛。

  例三:民国初年,人们就曾以欧美著名城市伦敦、巴黎、柏林、华盛顿为模范,来制订汉口市政发展规划,当时已提出了建造武汉间铁桥或隧道等重大工程的计划。1912年初,蔡元培提出建造长江大桥“以资革命告成之纪念”的动议,得到武汉官方和民间的响应。不久又有人以“费小功速”为由提出改建江底隧道的建议。[ 参见刘望龄《黑血· 金鼓—— 辛亥前后湖北报刊史事长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第 290、 299页。]1914年9月21日签约的《中英汉口商场借款合同》上载明中国向英国萨茂尔公司借款一千万英镑,用以建设汉口的马路、汉口与武昌汉阳间的铁桥或隧道、汉水与长江间的运河、电车轨道及其他一切新式设备等内容。[ 1914年 9月 23日《申报》。]从这些方案中,可以发现与孙中山关于武汉建设规模“略如纽约、伦敦之大”,以隧道或桥梁贯穿两岸、联络三镇、利用外债开发武汉等构想之间的渊源关系。

  例四: 孙中山提出的扩大汉口市区的办法,为整治长江堤岸时在江边填筑陆地,使汉口租界得一长条之高价土地。这是依照上海已往的建设经验,上海外滩就是在黄浦江边芦苇丛生、潮起潮落的滩地上填筑起来的,那里成为上海租界最繁华的地区之一。

  这些事例表明,说孙中山“想按空想的路径改造国家,却不注意对实际和当前的情况加以考虑”是不够公允的,孙中山的蓝图毕竟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自身的观察体验、他人的有益建议、国内外的已有经验等实际情况描绘出来的。

  《实业计划》的其他内容,也大多有案可稽。孙中山关于北方大港的设想,来自于一批直隶官员和实业界人士设计的图纸;他关于改善上海港口的想法,来自1918年4月发表的、由黄浦港口管理局编写的《关于上海港口未来发展的报告》。 这些图纸和报告均发表于当时的《远东评论》等刊物上。[ 《孙中山—— 壮志未酬的爱国者》,第 346页 ,注 62。]而且关于建设北方大港的第一计划寄到北京公使馆之后,美国公使芮恩诗博士即派专门技师前往计划中北方大港地点实地测量,“果发见此地确为直隶沿海最适宜于建筑一世界港之地”。[ 《孙中山选集》 ,第 223页。]东方大港的计划也引得上海的实业家们跃跃欲试。而以广州为南方大港的计划则来源于自民国建立以来人民的觉醒,当时“提议使广州成为海港之计划甚多”。[ 《孙中山选集》 ,第 267页。]

  由此可见,《实业计划》的制订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其中一些具体方案应当具有相当程度的可行性。

  六、从武汉现代化建设成就看《实业计划》的可行性

  孙中山关于武汉近代化建设的设想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启示,在他身后大半个世纪里,这幅充满理想主义的蓝图一直作为武汉城市建设规划的基础,而且在武汉城市建设中一一转化为现实。

  1923年12月,汉口地亩清查专局印行了武昌首义志士孙武所拟订的《汉口市政建筑计画书》。其内容与民国初年孙中山兴复汉口市场的措施和《实业计划》中建设武汉商埠的规划有许多相似之处。

  孙中山对武汉重要战略地位有充分的认识,从而提出了建设武汉的宏伟远景规划。孙武的《计画书》亦指出汉口的重要地位:“跨江滨汉,位置占中国之中心”,“水有轮以上通巴蜀,下达沪渎,陆则为京汉、川汉、粤汉各大铁路之交汇点”,“五洲互市,汉口实司其枢纽”,“非有强大之建设不足以应世界之需要”,因而也提出了“放开眼光,扩张规模”的构想,认为汉口建设“宜乎市政之闳大壮丽,驾他都市而上之矣”。孙武要将包括郊区在内的大汉口建设成“全国一大模范”,“与东西列强之头等市场并驾齐驱”。

  《实业计划》将发展交通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而孙武也认为“商场最要者,厥为水陆交通”。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提出了以隧道或桥梁贯穿两岸,联络三镇的构想,孙武则在《计画书》中拟订了具体的规划:在汉口市区后段开东西向三条笔直的马路为经,开南北向八条横马路为纬。其中有若干马路直通河岸或江岸,与水路相衔接,并用五座铁桥将汉口与汉阳连接起来。至于铁路,则“以汉阳之大别山麓(龟山)武昌之黄鹄山麓(蛇山)为桥础,架设武汉大铁桥,则京汉、川汉、粤汉三大铁路可以连贯一气”。

  孙武时任汉口地亩清查督办,他所提出的《计画书》,离付诸实施的建设方案可谓仅一步之遥;差不多同一时期制订的《实业计划》在许多方面与之不谋而合,正说明了孙中山计划的可行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