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中山关于武汉近代化建设蓝图看《实业计划》的可行性(4)

辛亥革命网 2018-09-05 10:37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严昌洪 查看:

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为中国也为武汉的近代化建设设计了一幅宏伟的蓝图,几十年来对《实业计划》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分歧主要集中在它的可行性方面。

  20世纪30年代,武汉城市建设加快了步伐,在道路、桥梁的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三镇道路大多扩宽、改造或新建,“经历了由土到洋,由狭窄到扩宽,由断头路到打通连成直线;道路排水由明沟变为地层深埋下水管;沿河沿江的路、堤、码头同步改造与开辟等近代化的初步发展时期”,而且还着手制订修建长江大桥的工程计划,并提出了由汉口黄浦路至武昌徐家棚建造过江隧道的构想。[ 皮明庥主编: 《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版,第 365、 366—367页。]事实证明,这个时期武汉近代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仍来自于孙中山的《实业计划》。

  1949年以来的40多年里,武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孙中山当年的理想一一成为现实。如今,长江和汉水已架起五座桥梁,武汉三镇早已紧紧联为一体;乘坐火车可以直达西安、天津、青岛、福州、南京等地,巨大的轮船上达重庆,下至上海,在整治过的长江上畅行无阻;新式市街上高楼林立,水、电、煤气、电话、汽车、电车、摩托车等应有尽有;引进外资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计划正在一步一步地实现。

  有人说孙中山关于在长江、汉水上穿隧道的设想并没有实现,仿佛孙中山的计划中有空想的成份。其实我们不能将此类设想视为不切实际的空想或幻想。穿隧道过长江或汉水是完全可以办到的事情,且不说法国与英国之间的跨海隧道,也不说尖沙咀与香港岛之间的海底隧道,就是在上海黄浦江上,除了南浦、杨浦大桥外,不是也有隧道连接浦西与浦东么。民国中期制订的《新汉口建设计划》中也有建造过江隧道的构想,只是由于抗日战争爆发,与修建长江大桥的计划一起没有付诸实施。孙中山当年作计划时已留有余地: “建桥或穿隧道”, 1949年以后只建桥而没有穿隧道,应该说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这怎么能说穿隧道是不能实现的空想呢?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评论孙中山的《实业计划》,既不能抛开诸如武汉近代化建设蓝图这样一些颇具可行性的具体设计方案,仅从当时国际国内环境缺乏实现“国际发展计划”的条件就说它是“梦想”;也不能抓住如此庞大的计划中某些具体的方案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把整个《实业计划》说成是空想。孙中山毕竟不是工程设计专家,此书也只是“实业计划之大方针,国家经济之大政策而已”,至于实施的详细规划或方案,“必当再经一度专门名家之调查,科学实验之审定,乃可从事”。孙中山对此已先予说明:“所举之计划,当有种种之变更改良,读者幸毋以此书为一成不易之论”。[ 《孙中山选集》 ,第 212— 213页。]为贯穿两岸、联络三镇的江底隧道改为铁桥,为使武汉赴沙市以上各地得一捷径的运河改为高速公路,建设某个海港的方位由此处改为彼处,治理某条河道的方法由此法改为彼法,凡此种种都不能成为说孙中山的计划是空想的根据。

  据此我们可以回答本文前面所提出的那两个问题。《实业计划》在孙中山生前未能实现,其原因不是由于该计划缺乏可行的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仅孙中山关于武汉建设的理想在逐渐转化为现实,全国一些地方也都把近几十年来现代化建设的工作和成就视为孙中山伟大事业的继续和伟大理想的实现,如从地震废墟上崛起的新唐山就把自己的京唐港视为孙中山计划中的北方大港。只是由于孙中山的计划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有一个权力相对集中,具有相当权威,得到人民支持,能使政局长期稳定的政府来逐步实施,又需要国际财团投入巨额资金的合作。而这两个条件在20年代均尚不具备。诚如有的学者所指出:“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合作只是到了本世纪的下半叶才成为一个重大的政治议题。”[ 白吉尔: 《孙逸仙和〈实业计划〉》,《孙中山研究》第 1辑 ,第 199页。]如果说《实业计划》在这一点上缺乏可行性,那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事实。至于说整个《实业计划》,包括各项经济建设方案都是梦想,笔者却不敢苟同。以上武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足以说明《实业计划》是一个宏伟的理想。我们在肯定该计划在利用外资实现中国现代化和中国经济建设应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等指导思想方面的启迪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形成的,具有相当科学基础的各种具体方案。这些方案在今天现代化建设中也有宝贵的参考、借鉴价值。

  七、并非题外的话

  本文撰成以后,在1996年8月3日的几种报纸上看到了我国将在长江上的南通、南京、武汉等城市修建水底隧道的消息。当天《工人日报》一篇《长江隧道不是梦》的短文指出:“90年代之后,一股巨大的建桥热在长江沿线迅速升温。然而,在长江上过多地兴建桥梁的弊端已经有目共睹:船舶航行受阻,航运安全事故频繁;长江原有生态平衡、水文状况遭到破坏,泥砂淤积加剧;对航道及码头造成不利影响。与桥梁相比,隧道在多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它不受天气影响,可全天候通行,维护费用低,使用寿命长。”在此情况下,兴建水底隧道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 ,有关方面拟在武汉筹建中国长江(武汉)水下隧道开发总公司,负责长江和全国各地水下隧道的筹建、设计和施工。读了此文,笔者有一感觉,似乎在长江建桥热之后,将会出现一股江底隧道热。

  为什么在长江桥满为患,弊端已经显露的时候,才想到要在长江底下修建隧道呢?除了技术条件等问题以外,以往对包括孙中山在内的前人的一些好的设想没有予以足够的注意,认为是“空想”,就不考虑其合理性,这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

  孙中山之所以在《实业计划》中郑重地提出以江底隧道联络长江两岸的汉口与武昌的方案,除了受到民国初年关于修建江底隧道的提议的影响外,主要还是来自他在海外的见闻,在西方国家里,水底隧道是当时一种比较领先的交通设施。孙中山站在时代的前列,在关于中国经济建设应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修建水底隧道的设想。这种高瞻远瞩,防患于未然的意识,正是我们今天所应提倡的。

  这件事不仅进一步证实了孙中山关于修建长江隧道的设想不是梦想,而且有力地说明了本文论证的《实业计划》的可行性,提请人们在今天现代化建设中应重视孙中山当年提出的各种建设方案,是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

  (作者严昌洪, 1943年生,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