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长江:自然与人文双优的长江文明

辛亥革命网 2018-10-31 08:46 来源:UNESCO工业遗产教席 作者:冯天瑜 丁援 查看:

径流广远、流域开阔的长江,人们对其生态状况的认知有一个由片面到全面、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长江古称“江”,因其流长,其名衍为“长江”。北纬30度线横贯,是长江流域的一大特色。北温带偏南的北纬30度线附近,因兼具充沛的水热条件,又是最有利于文明发生发展的地段。这里并列诞生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华四大文明绝非偶然,北纬30度线是当之无愧的“人类文明发生线”。这条“发生线”穿过四大文明古国的母亲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河,以及壮阔的长江。

  受制于副热带高压,北纬30度线附近多为干旱少雨地带,但长江流域却为特例,这里是一片范围广阔的降雨充沛地区。原因在于:其西部横断山脉、青藏高原崛起,将来自太平洋的温暖湿润的东南季风拦在其东部,使长江流域成为北纬30度线附近不可多得的雨量充沛地带,兼具文明发展的两大必备条件——充沛的淡水与丰富的热能。长江流域不仅在中国,放之全世界范围也是自然条件优厚的地带。

  那么,何以北纬30度线两侧不仅仅是长江流域,还有其他地区也成为文明发源地带呢?这是因为流经几个文明古国的印度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和尼罗河等大河,为这些干旱的亚热带地区提供了灌溉条件,而这几条河流的发源地,都是雨量充沛的地区。

  与上述诸大河流域有所不同,长江流域降雨充沛,从而直接拥有丰富的水热资源供应,其干支流组成的河流网络,不仅利于灌溉(四川都江堰为其显例),又提供航运之便。显而易见,长江流域特有的生态环境提供了较优越的自然条件,使之具备较大的文明发展潜力。

  径流广远、流域开阔的长江,人们对其生态状况的认知有一个由片面到全面、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古人受限于视野和测量手段,对长江主流和源头的认识历来众说纷纭,大抵是循着社会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而逐渐清晰的。在距今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期,江汉交汇处的江汉平原一带,早期文明较为兴盛,荆楚先民驾舟穿行云梦泽的湖泊、河网之中,有感于“汉之广矣”,产生江、汉谁为主流的困惑。

  汉水作为长江最长的支流,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自古就有“天汉”“云汉”之称。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雅、颂三部分都有涉及汉水流域的诗篇,汉水流域在先秦时期就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之一。秦末争战间,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随后,刘邦以汉水流域的汉中为基地,征讨攻伐,终于建立汉王朝,由此,汉水流域成为汉文明的发生地,“汉人”、“汉字”、“汉语”、“汉服”等名称遂应运而生。

  及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最早的地理书《禹贡》有“岷山导江”之说,后有续论:“夫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古人对于长江主流才有了初步认识,后世遂多以为长江发源于岷山。《汉书·地理志》载:“《禹贡》岷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东南至江都入海。”魏晋南北朝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江水》中指出“岷山在蜀郡氐道县,大江所出”。唐代《蛮书》也将岷江认定为“外江”。宋代,由于政府在西南地区采取收缩政策,故宋人对大渡河以上长江干支流的认识往往还不如汉唐。

  直到明代万历五年(1577年),章潢在《图书编》中首次指出岷江并非长江正源,金沙江才是长江正源的说法,但其说法前后不同,观点尚不坚定。数十年后,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循金沙江而上,直至云南丽江,经过实地查考,探寻到金沙江比岷江更长,明确指出岷江为长江支流,而金沙江才是长江干流。但因徐霞客并无官方身份,其说法并未被当时的社会普遍认可。直到清初,随着西方先进制图技术的逐步传入,康熙皇帝才正式肯定了徐霞客的说法,金沙江遂定为长江源头。

  及至康熙年间,人们开始深入青藏高原,真正考察长江江源。康熙皇帝曾多次派专门使臣考察长江源头,康熙末年,还组织学者首次采用近代测量技术制作《皇舆全览图》,绘出金沙江之上的通天河上游水系大致方位。到乾隆年间,齐召南著《水道提纲》,对江源水系的描述更为详尽,认为布曲为正源,当曲和沱沱河为支流。清末和民国时期,仍有科考人员深入江源地区,但受限于复杂地理条件和恶劣气候环境,又缺乏更先进有效测量手段,对长江源头的认识并无突破。

  从1969年起,兰州军区测绘部队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开始对江源地区实施1:10万地形图测绘工作。1976年夏,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现称长江水利委员会)派遣调查队,深入江源地区,进行详尽考察和研究,证实长江源头有三条较大河流:楚玛尔河、沱沱河和当曲,并于1978年1月13日由新华社公布沱沱河为长江正源。但1978年夏的第二次考察,证明之前的测量数据有误。为此,长办水文局自1980年开始重新量算,直至1987年,才正式确认沱沱河为长江正源。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考察仪器装备的改进,江源地区考察频次和规模骤增,人们对长江三源的了解日益深入,将长度和水量皆占优的当曲作为长江正源的呼声渐高。人们现在对长江源头的认识还在不断加深,是个无止境的过程。

  长江是一个流域广大的区界,其上、中、下游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其历史发展过程也有颇大差异,这样就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区。按上、中、下游划分,依次为巴蜀—荆楚—吴越三个大的文化区,分别由上游的古巴人、古蜀人,中游的古楚人和下游的古越人创造。另外,若按照自然、社会和人文三重因素对长江全流域进行细致的文化空间分类,则可分为羌藏、滇黔、巴蜀、荆楚、湖湘、赣皖和吴越等七个文化区,这些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都为构筑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多元一体格局做出了贡献。

 

  世界上其他几个大河文明,主要是由单一的民族或民族集团,或者由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的,在流域内发展,后又播散广远。长江文明,则是由流域内不同地区的不同族群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创造的。长江上、中、下游区域文明的上限都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各文化区范围相对固定,形成了各自稳定鲜明的文化特征。秦并天下之后,长江流域内的各个文化区融入整个中华文明的海洋,在交融中继续发展,不但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自身影响扩及海外,促成了囊括东亚、东北亚和东南亚的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

  (本文经二位作者授权首发,全文随后将在期刊发表,敬请期待)

冯天瑜先生就长江文明问题接受央视记者采访

作者合影

  (图片:吴中奇、刘建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