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觉悟与辛亥革命的成败(2)

辛亥革命网 2018-11-01 13:54 来源:中国论文网 作者:许增紘 查看:

武昌首义后,各地民众同情、拥护、支持革命,不少官吏对朝廷亦反戈相向,民众的政治倾向、觉悟水平与辛亥革命的成败息息相关。

  松江的情形与通州相似。由于官绅商学军警各界,对革命共表赞同,松江于是宣布独立。其独立之日,“城门城墙以及各衙署、局、所皆高悬白旗。城内外商铺,竞相悬挂。及住户人家,无不触目白旗面面,随风招展。第见‘光复’、‘兴汉’、‘大汉’、‘还我河山’、‘欢迎民军’、‘敬祝民国军万岁’等等字样大书特书……市面交易如常,往来游观者络绎于道,欢声雷动,各界人等均袖缀白布”。《国民公报》也报道说:松江宣布独立后,“市民均高悬红白色方旗,一新世界。旗上大书‘光复’字样:‘国民万岁’、‘恭祝光复’、‘大汉民军亿万岁’。城内外居民咸扶老携幼,欢颜瞻仰”。人们同情、支持革命之情溢于言表。

  如皋、海门等地民众“望光复之心甚切”。他们主动派代表至业已光复的通州面见司令长官。由司令派出40余名敢死队分别到此二处后,即“宣布共和,一律光复”。

  上海于九月十三日独立后,民众用各种方式支持革命:工人主动参军,愿充敢死队开赴前线作战;个人及单位踊跃捐输助饷;学生组织北伐团,以“驱逐满虏,恢复神京”。

  一位自海外归国者在“辛亥秋冬百日内”游三江(“吴、皖、赣三省,夙以三江称”)所写的笔记中记述道:“自(辛亥)八月下旬以后,上海人民,无论为土著,为旅居,每怀一种特别心理,如闻民军胜利,则皆喜不自胜;或闻官军胜利,则垂首丧气,默不出声。”上海民众仇满兴汉之情由此已可概见。

  江苏民众对革命的态度如此,浙江的状况与此亦相仿佛。

  浙江巡抚虽然拒绝了当地绅商宣告独立的劝告,但是军队和民众却是同情和支持革命的。报载,当部分民军攻人巡抚署后,“抚辕卫队及巡警、消防见势,均一律袖缀白布……其时,防营亦投顺归附。……各商店一律悬挂白旗,极表欢迎,市面照常贸易”。

  上海、苏州、杭州、镇江光复后,遂组织“苏浙沪镇联军”,克服张勋盘踞的南京,将其作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首都。

  其他省份的民众对革命亦大表同情和支持。江西独立后出告示招募新兵三千,“应募者极为踊跃。又洪江会头目彭木香率领部下健儿不下三千名投效,已得军政府允许”。据报道:广东独立前,其“粤城长堤及西关、河南一带,均悬白旗,要求独立。老城新城铺户,均闭门罢市”。“云南省城亦有独立之运动。军队、革党、官绅合为一气。”就是尚未独立的河南,民众亦纷纷以民军之名发动起义。河南谘议局致北京内阁电称:“河南民气,夙称醇朴,起民军者已三十余处,官场诬为土匪,严行剿办而屡仆屡起,民情可见。”

  从以上罗列的史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辛亥革命时的民众,其总的政治倾向是同情、支持革命的。这一倾向非常重要。它不仅使革命军在各方面得到群众的支持,壮大了革命势力;而且,使清朝的官弁兵丁慑于此种形势而归附革命。即便是一些顽固不化的官吏,在这种形势下也不敢公然与革命军对抗。这就使革命的军队在很多地方能不费一兵,不折一矢,“传檄而定”。正是因为如此,辛亥革命迅速取得了倾覆满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的胜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又一次得到了印证。对此,时人即有清醒认识。他们说,临时组织起来的民军,似是乌合之众,武器粗劣,又鲜训练,在一些地方,其数量也大大少于清军。可是,结果是民军胜利了,革命胜利了,光复实现了。这是民心向背之所致。参加过四川江津光复活动、后又任民国《江津县志》协修的夏风薰,在记述江津反正这段历史后的“赞语”中说:“吾津偏隅僻处,素非用武之区。此次突起义军,俨然川中嚆失。积威罔畏,螳臂斯张,伟矣抑危矣!人不过佣工牧竖,器不过抬炮鸟枪,想各处大抵如斯。贸然成群,何能抵抗官军如摧枯拉朽?乃人心瓦解,国势土崩,登高一呼,众山皆应。斩竿揭木,竞以亡秦。吁!可畏哉!”那位游三江的归国者,在《三江笔记・自序》中也说:“自武汉三镇,脱清绊羁,全国人心,皆思兴汉。于是万丈波涛,遂奋勇而起”。参加过光复重庆的向楚,在其纂修的《巴县志・叙录》中,对民众趋向革命的原因和结果作了如下概括:“人民造国,始自辛亥。黄华埋血,路潮继起。疆吏残民,贪臣鬻贿。人心思汉,遂炳大义。百川东之,狂澜一砥”。民众像百川东流人海一样地趋向革命,终致肇造了中华民国。

  得到民众的拥护对于任何政治运动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把辛亥革命和其后的二次革命作一比较,更能说明此点。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同样是在南方首举义旗宣布独立,同样是辛亥革命时那些主要领导者,可是与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的结果却大相径庭。个中原因甚多,而民众对此次革命态度冷漠,无疑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对此,左舜生在他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黄兴评传》中即有所论说:“自宋案发生迄江西崛起,国民党意见即不一致,而各方形势散漫,呼应不灵,财政更无法调度;全国人民对袁世凯仍有相当迷信,而心厌战争,视二次革命若无与己事,其精神与辛亥不同,比较后来的护国之役也完全两样……不及两月,二次革命即归惨败”。左氏在这里所说的败因,除国民党意见不一、财政困难等等之外,还强调了人民对革命党讨伐的袁世凯迷信尚存,心厌战争,视二次革命为与己无关之事这一因素。在辛亥革命时期,民众是革命的同情者、支持者、参与者;而在二次革命中却是旁观者、厌倦者。谁能说这不是辛亥革命胜利、二次革命失败之一原由呢?

  二、民众觉悟与辛亥革命的失败

  民众对辛亥革命的同情、支持,是辛亥革命迅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样,民众觉悟水平甚低,对辛亥革命也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质言之,辛亥革命的失败,与民众的觉悟程度关系甚大。以对革命目标的认识而言,无论是革命者、独立后的都督,还是老百姓,绝大多数都停留在“反满复汉”这一水平上。

  以四川最早响应武昌起义而对川政影响甚大的重庆为例,在其独立的前一天,“城内有中华民国军政府总司令处告示,略谓:‘本军起义,以兴汉排满、保教安民为宗旨,定期明日入城,人民当照常安业’等语”。

  江南独立各省军政府对革命目标的认识也大体如此,而其外夷内夏、种族主义思想则更加明显。

  湖北军政府在《布告全国文》中说:“何物满奴,敢乱天纪。挽弓介马,竞履神皋。夫满奴者,非他,黑水旧部,女真余孽,犬种兽性,罔通人理。始则寇边抄掳,盗我财物;继则羡我膏腴,眈我文绣,利我国土,遂窥神器。惟野蛮之不能统文明,戎狄之不能统华夏,少数之不能统多数,故人关之初,极肆凶威,以为恐吓之计。我十八行省之父老兄弟,诸姑姊妹,莫不遭逢淫杀,靡有孑遗……是所深望于十八行省父老兄弟,戮力共进,相与同仇,还我邦基,雪我国耻,永久建立共和政体……”此处虽有“永久建立共和政体”字样,从通篇内容看,乃点缀而已。在湖北都督黎元洪发给山东的檄文中,也毫不隐晦其夷夏之辨的思想。檄文说:“降及明季,致失其纪,四方多故。三桂引贼入室,遂使黑水建夷,宰制我天下……呜呼,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满清以毡毳遗孽,犬羊贱种,一旦临我华胄,心实内愧,故不惜极力摧残,以为长治久安之计。三百年来,暴令苛政,罄竹难书……谁无天良,谁无廉耻,忍令锦绣河山,沦于夷狄,文明贵胄,降在舆台,而不思扫除丑类,以雪国耻乎!”

  湖南军政府的讨满檄文也充满了种族主义的意味:“皇天不福,降乱中邦。满奴以塞外贱种,藩溷神皋,越二百六十九年。覆我宗社,乱我陵寝,戮我父母,臣妾我兄妹,丧昧人道,罔有天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