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与改革开放航向的校准(3)

辛亥革命网 2018-12-10 08:58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 作者:朱佳木 查看:

本文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实践,对新时代以来比对目标、校准改革开放航向的内容进行了系统分析和阐述。

  同时,他也明确反对那种让“分配优先于发展”的主张,说:

  “这种说法不符合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只有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为人民群众生活改善不断打下更为雄厚的基础”。

  当前人民群众对于不公平的反映主要有哪些,对改革最关心最期盼的又是什么呢?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问题主要集中在:收入分配不公,一些基本需求还没能得到满足。他指出,收入分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主要是收入差距拉大、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较低、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

  他还具体列举了许多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比如,食品安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垃圾焚烧能不能不有损健康、养老服务顺不顺心、住房能不能租得起或买得起,等等。他说:

  “相对于增长速度高一点还是低一点,这些问题更受人民群众关注。如果只实现了增长目标,而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没有进展,即使到时候我们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群众也不会认同。”

  他说:

  “当前,民生工作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条件都在发生变化,过去有饭吃、有学上、有房住是基本需求,现在人民群众有收入稳步提升、优质医疗服务、教育公平、住房改善、优美环境和洁净空气等更多层次的需求。”

  根据以上分析,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端正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必须抓住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问题作文章,

  “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

  他指出: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

  他强调:

  “‘蛋糕’不断做大了,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我国社会历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改善并不是全部,人心向背也不仅仅决定于这一点。发展了,还有共同富裕问题。物质丰富了,但发展极不平衡,贫富悬殊很大,社会不公平,两极分化了,能得人心吗?”

  “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其次,端正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紧紧抓住和解决群众身边的权益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的同志说:要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

  “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比如,

  “城镇建设中出现了不少让老百姓诟病的问题,一些地方大拆大建、争盖高楼,整个城市遍地都是工地;城市建设缺乏特色、风格单调;一些城市建设贪大求洋,一些干部追求任期内的视觉效果;一些城市漠视历史文化保护,毁坏城市古迹和历史记忆;一些城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不配套,给市民带来极大不便。这些问题,既与城市建设经验和能力不足有关,也与一些干部急于求成、确定的定位过高、提出的口号太多有关”。

  他批评党的十八大之前一些地方在农村推行所谓“三集中”、逼农民上楼的做法,说: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自愿就是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他们自己选择,不能采取强迫的做法,不能强取豪夺,不顾条件拆除农房,逼农民进城,让农民工‘被落户’、‘被上楼’。”

  他还对政法部门的同志说:

  “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

  党的十八大以前,我们党也强调做大做强国有经济,但更多地从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支柱,是社会主义制度重要基础,是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分工基本力量等角度论述的,这些当然是正确的。不过,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放入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这一指导思想之下分析,指出: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国有企业是“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

  以上分析,更彰显了国有企业的全民所有制性质,更突出了国有经济与人民根本利益之间的关联。从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角度看,这显然也是一种校准。

  三、关于改革开放的核心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很长时间,我们一直是把处理计划与市场或市场与宏观调控的关系,作为经济体制改革(很大程度上也包括对外经济交流)的核心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资源配置由过去单一计划手段变为计划手段为主、市场手段为辅。计划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计划手段和价格、金融、税收等经济手段被纳入宏观调控范畴。这时受新自由主义影响,经济学界出现了一种舆论,认为宏观调控仍然“残留计划经济的痕迹”,“今后政府只要做好市场服务就行了”,提出所谓“大市场、小政府”的主张。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将宏观调控归结为政府作用,把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概括为“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提法改为“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强调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而在改革开放核心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上做出了进一步校准。

  习近平总书记解释说,之所以要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是因为

  “经过二十多年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难以形成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