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风建设角度看陈云的民生思想(3)

辛亥革命网 2019-04-03 09:11 来源:察网 作者:朱佳木 查看:

陈云的民生思想,是与他的党风建设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深刻理解他的民生思想,弄懂其中的真谛,需要同他的党风建设思想结合起来学习和研究。

  1979年,党中央同意陈云关于用两三年时间再次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建议,并任命他为国务院财经委员会主任。由于调整初期党内认识不统一,行动不得力,致使1979、1980两年基本建设规模不仅没有压下来,相反财政收支出现严重赤字,导致货币大幅增发,物价大幅上涨。陈云在1980年12月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指出:

  【“这种涨价的形势如果不加制止,人民是很不满意的。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可以引起政治形势的不稳定。”】

  他关于“搞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的著名论断,就是在那次讲话中提出的。在讲话中他还指出:“开国以来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错误是‘左’的错误。”他这里所说的“左”,主要就是指经济建设上要求过高、过急,因而忽视了民生。他后来曾说过,他那段时间的很大精力用在了“砍项目”上。

  对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过急,陈云也是不赞成的,认为这样会影响基本建设的投入,削弱经济发展的后劲,从长远看同样不利于民生。改革开放初期,一度出现提倡高消费、滥发奖金和随意提高福利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国家税收和企业折旧、技术改造资金的提留。针对这种偏向,他用形象地语言指出:

  【“从全局看,第一是吃饭,第二要建设。吃光用光,国家没有希望。吃了之后,还有余力搞生产建设,国家才有希望。”】

  1988年,他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再次强调: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掌握一定的幅度,不能过高、过快。还是那句老话: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好事要做,又要量力而行。”】

  他不同意提“人民生活现代化”的口号,他说:

  【“当四个现代化实现的时候,人民生活水平必有提高,而且提高的程度不会小,但还不能同美、英、法、德、日等国相比,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其中大部分是农民,那样比是办不到的。现代化应以最先进的工业为标志,这毫无疑问是可以完成的。”】

  对于他的这个思想,很多人不理解。然而,今天社会上出现的很多问题,追根溯源,或多或少都与此有关。

  三、从搞好执政党党风的角度处理经济改革与民生的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民生,虽然在本质和方向上是完全一致的,但其中也有矛盾的一面。改革的一个目的是使经济工作尤其是金融、物价等等经济手段更加符合经济规律,这当然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但金融、物价改革牵涉到千家万户,对低收入群众生活的影响尤其大,稍有不慎,就可能损害到群众当前利益、切身利益。因此,陈云历来主张,改革绝不能以牺牲民生为代价。

  为消除旧中国通货膨胀造成的后遗症,新中国一成立就考虑进行货币改革,1950年中国人民银行就已根据陈云指示着手发行新币的技术准备。当时正值全面学习苏联,陈云对苏联经验一向非常重视,但他认为苏联1947年搞的货币改革,在新币换旧币的办法上,按照不同阶级、不同所有制,区别现款和存款,采取不同兑换比率,还规定几天时间换完,过期旧币作废,“这个办法损害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和边远地区居民的利益”。因此,“我们没有学他们,而是不分阶级,工农一个比价,都是一万比一;不限时间,允许新币、旧币在一定时间内同时流通,收旧发新,直到将旧币全部收回。”为了做到慎之又慎,我国直到1955年3月才宣布货币改革。由于改革办法合情合理,受到各界群众热烈拥护,不仅物价没有波动,而且进展十分顺利,仅用3个月时间就在市场上完全收回了旧币。财政金融工作中的这一成功范例有力说明,改革只要把可能出现的问题设想周到,准备充分,照样可以不妨碍民生,不损害群众的当前利益和切身利益。

  1982年,国务院鉴于棉花提价而棉布价格一直未动,使纺织企业亏损越来越严重,制定了纺织品价格调整方案,送给陈云征求意见,并派负责同志向他当面汇报。当了解到这个方案中既提高棉布价格,也降低化纤价格,因此纺织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对人民生活影响不大后,他明确表示同意。1984年,国务院就价格改革提出整体设想,并再次征询他的意见。他指出:价格改革现在确实是有利时机,应该稳步进行。上次化纤降价、棉布提价没有引起社会震动,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可以借鉴。可见,陈云并不是不赞成价格改革,只是不赞成因为改革而破坏物价水平总体稳定、降低人民生活、引发社会动荡的那种改革。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学界提出“按经济规律办事”,陈云认为这是“一种好现象”。但他同时指出:“在许多方面,在一定时期,国家干预是必要的”。比如,“粮食的收购价高,销售价低,国家要补贴。房租很低,只能作修理费,甚至抵不了修理费。国家补贴一年共有二百多亿元。从微观经济看,这是不合理的,似乎是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但我国是低工资制,如国家不补贴,就必须大大提高工资。究竟哪种办法好?我看现在还是国家补贴、低工资的办法好。不补贴,大涨价,大加工资,经济上会乱套。”1981年,他审阅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稿,建议把其中讲“物价与价值要一致”的话删去。他说:

  【“这个话写上去,会引起调高价格的猜测,弄得人心不安。价格与价值应当符合,但是现在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不能不背离。比如,进口粮食是要贴钱的,即使按照粮食进口价卖,我们还要贴钱。然而,粮食赔了钱,市场稳定了,市民有肉吃,有菜吃,使我们有时间搞体制改革;另外,经济作物发展了。钱从那里赔了,又从这里拿回来。”“如果粮食不补贴,市场就要大波动。”】

  他还说:西德的资本家对煤炭有补贴,在这里补,从别的地方收回来。如果马克思活到现在,“他也会赞成保持一种合理补贴的社会主义,即小的方面不合理,大的方面仍然是合理的。”

  1988年,党中央酝酿更大幅度的价格和工资改革,总体思路是在5年时间里,每年价格上涨10%,人均收入增加11-14%,以期初步理顺价格关系。陈云对此明确表示不赞成。他对中央有关领导同志说:

  【“物价每年上涨10%,连涨5年,我打个很大的问号。”“物价连续上涨10%,影响面很大······物价上涨后不拿工资的农民怎么办。”“每年物价上涨10%,办不到。我是算账派,脑子里有数目字。理顺价格在你们有生之年理不顺,财政补贴取消不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