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日本站 > 辛亥革命与日本 > 清末留日潮:事与愿违的两厢情愿

清末留日潮:事与愿违的两厢情愿

辛亥革命网 2018-09-17 09:14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鲍青 查看:20266
清廷为新政自强,派遣学子东渡日本学习技艺。日本为培植亲日势力,也不遗余力接纳中国留学生。两厢情愿之下,20世纪初的中国出现了大规模留日浪潮……

  进入20世纪后,腐朽的清廷和新兴的日本,出现了较为一致的利益诉求:清廷为摆脱民族危机,鼓励学子东渡扶桑,沐浴“欧风美雨”,学成归国促进变法自强;日本和沙俄关系日益紧张,希望趁清廷派遣留学生之际,培植日本在华势力。两厢情愿之下,晚清出现了声势浩大的留日浪潮。但事与愿违的是,留学日本的学子,更多地接受资产阶级革命学说,回国成为清廷掘墓人。而日本则因为山东问题和中国矛盾日益尖锐,逐渐走向战争。

  1901年1月,清政府提出仿效西方设立新式学堂。随即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两江总督刘坤一发出《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明确提出“奖励游学”。1903年,清政府颁发由张之洞拟定的《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规定能在外国高校获得文凭,可以授予“拔贡、举人、进士、翰林”等出身。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断绝通过科举晋身仕途的渠道。与此同时,清政府决定对留学毕业生进行考试,按考试成绩授予科名,给以官职,这大大刺激了留学欲望。

  而留学日本,则成为绝大多数学子的首选之地。张之洞早在1898年就提出留学日本的优越性:“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费省,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西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对于财政奇绌的清政府和收入微薄的百姓来说,留学的费用是地点选择的关键。当时留学西洋,官费生每人每年得1200两白银,其中240两学费,960两食宿零用之需。

  而留学日本费用低廉许多。当时私立的早稻田大学,专为中国人设的“清国留学生部”,预科学费每年日银三十六元,折合白银十七两银子,和欧美留学相比判若霄壤。

  当时的日本政府,也把接纳清国留学生作为一项战略工程来对待。甲午战争之后,俄国成为日本在亚洲的主要对手。日本在将主要军事目标转向俄国的同时,也想方设法扩大对中国的影响。1898年,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致函清政府总理衙门,表示愿意接受200名中国留学生,并承担费用。至于其背后的动机,便是培养日本的在华友好势力。

  另外,日本参谋总部福岛安正和宇都宫太郎也历访张之洞、刘坤一、岑春煊及袁世凯等封疆大吏,力陈派遣留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日本贵族院议长近卫笃麿等人也趁游历中国之际,多方向清廷要人游说。

  日本教育界专门设立了相应的教育机构,吸纳中国留学生。如弘文学院、日华学堂、东京同文书院、振武学校、实践女校等,都是专为中国留学生而建。为实施对中国留学生的教育,早稻田大学设立了中国留学生部;法政大学开办五期法政速成科;明治大学建立经纬学堂,除开设预备科、警务速成科外,还举办师资速成科。专为中国人学习日语而编著的书籍也大量出现,1900年—1910年,这类书籍多达59种。

  从1898年—1911年,有2.5万名中国学生跨海来到日本,寻求现代教育,被誉为“世界历史上以现代化为定向的真正大规模的知识分子的移民潮”。

  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本是清廷出于自强和改良而派出的,却很快成为清廷掘墓人。他们在学习文化知识之余,积极参与到海外革命中。他们发行革命书报,宣传革命思想,踊跃加入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甚至回到国内参与和领导反清起义。武昌起义后,在各省光复斗争中,留日学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武昌起义胜利后,全国宣布独立的23个省份中,至少有17个省、区的都督、革命军总司令或主要负责人是留日学生。

  孙中山后来说:“本党从前在日本组织同盟会所得的会员,不过一万多学生,他们回国之后到各省去宣传,便收辛亥年武昌起义。他们登高一呼,全国响应,不到半年全国就统一,东京学生实为中华民国最有功之人。”

  而日本希冀通过善待留日学生,灌输日中友好理念的努力,也随着二十一条、山东问题等事件的发酵而烟消云散。中日关系也在恶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致爆发战争。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