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的成立及其对北伐战争的影响

辛亥革命网 2016-05-03 09:58 来源:青年与社会 作者:彭恩 查看:

黄埔军校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一所现代化军事院校,在北伐战争中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对北伐战争和中国的民主革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黄埔军校是一所中国近现代史上真正意义的现代化军事院校。1924年6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岛上创办的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校址在广州郊区的黄埔岛上,简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立后一共有四所分校,潮州.南宁.武汉.长沙.这所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它哺育了众多的军事政治人才,为推动中国北伐战争顺利进行和民主革命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其功绩彪勋史册,闻名中外。

  一、黄埔军校创办

  黄埔军校得以建立,应归功于我们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他是黄埔军校的创始者和奠基人。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大力帮助的结果,是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当时中国社会不断高涨革命形势的所需,是中国革命历史必然规律孕育的产物。1924年1月,国民党召开了实现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正式决定开办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将校址选在广州市郊的黄埔岛上。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开学典礼致词中正式宣布黄埔军校成立。

  二、黄埔军校在北伐战争中的影响

  黄埔军校的建立注定与以后的北伐战争相联系,孙中山从最初开始筹办军校起,就是为以后扫除列强除军阀的北伐战争作准备的,因此它的建立对以后的北伐战争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为北伐战争培养了一批政治军事人才

  革命的发展靠人才,革命人才的培养要靠革命学校,在战争年代尤其要靠军事院校,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历史实践中也认识到这点,创办黄埔军校就是为以后北伐战争培养政治军事人才。“黄埔军校从1924年创办到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共招收了6期学员,培养出两万余名政治军事人才,其中除了第5、6期是在蒋介石汪精卫公开叛变,大革命失败后毕业外,其余1-4期共4981人,都是在大革命时期毕业的。”这些学生经过严格的训练和政治教育,尤其是在接受革命理论的熏陶,许多成了北伐战争的中坚和骨干。如以黄埔军校教导团扩编的第一军,和中国共产党组建的铁甲车队,以及叶挺独立团。在这次北伐战争中北伐军将士牺牲了大约7.5万人,其中黄埔军校的学生牺牲大约3万人。

  黄埔军校最伟大的创举是在组建北伐军过程中,依据苏联红军的经验,在苏联顾问和中共帮助下首创中国军队史上“政治制度”。由于黄埔军校注重政治教育,这就导致这所军校区别于中国以往的任何一所军校,因此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人才荟萃,不胜枚举。如共产党内周恩来、陈毅、林彪、陈赓、罗瑞卿、叶剑英等,国民党内有张治中、胡中南、罗列、黄杰、宋希濂等。

  (二)为北伐战争提供一个稳定的后方根据地

  北伐的胜利进军得益于黄埔军校的建立后为其提供稳定的后方根据地――“广东革命根据地”。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又得益于黄埔军校,组织领导两次东征,平定商团和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

  1924年10月,广东买办阶级的商团军,在广州举行反革命叛乱,军校的学生担负起保卫广州,平定商团军叛乱的重任,在广东工农群众的帮助下军校的学生很快平定了叛乱,稳定了广州的局势。1925年2月,黄埔军校师生进行了讨伐陈炯明叛军的第一次东征,这次东征的主力是军校刚组建不久的教导团一 二团和几千学生军,东征在澎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运动的支持下很快取得胜利。在第一次东征结束以后,黄埔军校接着又镇压了滇桂军阀杨 刘叛乱,使广州革命根据地转危为安。广东革命根据地和稳定以后,黄埔军校得以倾其全部主力与1926年7月挥师北伐,及以后北伐的顺利进军,这些都得益于黄埔军校对广东革命根据地的保护,使其有一个安定的后方源源不断地支援北伐战争。

  (三)推动了北伐战争中工农运动的高涨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新型的革命军事学校,他最明显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是能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支持工农运动的发展,早在革命军北伐之前,就派出大批的干部深入敌后组织和发动工农群众,以工农群众为基础进而与军事北伐相结合,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断地推动工农运动的发展和北伐的胜利进军。

  黄埔军校创办不久,广州附近有些地方的农民自卫军和工团军,就遭到商团军的镇压,黄埔军校就派出大批的优秀干部,帮助农民自卫军武装反抗商团军,并接受农民自卫军到军校驻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一二三期毕业生,曾到黄埔军校进行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军校还开设了“农民运动干部特别训练所”,同时军校还从四期毕业生中选派三十余人,到一些县如东莞、海丰、陆丰,帮助组织训练农民自卫军,开展农民运动。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黄埔军校师生立即行动起来,支持上海工人的“三罢”反帝反封建斗争,“并且还参加了广州六、二三反帝示威游行,并为此付出血的代价,仅黄埔军校就有二十三人被打死,五十二人被打伤”。对省港大罢工,军校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军校从毕业生中选派有组织领导才能的优秀干部,派往省港罢工委员会纠察队,增强他们的力量。

  黄埔军校对工农群众最大的支持和推动是在北伐的过程中,支持湖北工农群众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英帝国主义于1927年1月3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三惨案。一三惨案发生后以黄埔军校为骨干的北伐军进驻汉口、保护工农群众收回汉口、租界,1月6日英帝国主义又在九江制造了九江惨案,同样工农群众在北伐军以武力为后盾的情况下,“于1927年3月15日夺回了九江英租界,英国政府被迫于20日与国民政府签订了《收回九江英租界协定》,规定自3月15日起将九江租界区域的行政事宜,无条件地移交国民政府办理。”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标志着工农运动达到高潮,这期间黄埔军校功不可磨。

  (四)创办了许多进步刊物为北伐战争宣传了革命思想

  黄埔军校在当时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作为北伐战争的主力军,为了民主革命的需要,军校自创办之日起就创办了许多革命刊物,如《黄埔潮》,《黄埔日刊》、《青年军人》、《向导》、《中国青年》、《革命军》、《黄埔丛刊》、《军事政治月刊》,这些刊物的宗旨是宣传反帝反封建为宣传马列主义,社会主义,民主革命思想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对军校内的学生影响非常大,党内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如聂荣臻、高语罕等,他们通过黄埔军校的刊物,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革命思想传播给黄埔军校的师生,军校的师生再通过这些刊物把中国共产党理论方针政策,深入广泛地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强了人们的革命热情,对北伐战争和以后的民主革命播下了胜利的种子。

  (五)为北伐战争培养了一支崇尚信仰与主义的军队

  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军队与以往的旧军队最大的区别是崇尚信仰与主义。黄埔军校创始之日起,就是为了培养一支不同于以往的旧军队,所以军校非常注重军队价值观念的培育,价值取向和信仰的培育,从进入军校之日起,他们就接受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一系列的主义教育,这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黄埔军校的学生树立革命理想,树立一种真正的革命精神,救国救民统一中国的理想信念。

  黄埔军校的这种信仰可以从他们的校歌、军歌、和毕业誓词中体现出来。“如《国民革命军哥》,“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身,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陆军军歌》“......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在毕业誓词中如“努力于全国之统一,以完成国民革命之工作,不爱钱,不怕死,永失无勿渝,死而后已”。还有可以从一幅对联可以体现这种信仰,黄埔军校在校门上写了这样一幅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身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如果把这下信仰和信念具体化,就是我们今天所探求的黄埔精神。正如当年的黄埔军校生郑洞国回忆说:“当时的黄埔学生,果真成了革命的骨干,真正做到了不爱钱,不要命,爱国家,爱人民,卧薪尝胆,血洒中华”

  正是因为这种信仰、信念,黄埔军校的师生,不仅在北伐战争中发扬了黄埔精神,以极少的兵力,迅速打垮了强于自己几倍的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挺进中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绍练.黄埔军校的历史贡献[J].广州研究,1984(3).

  [2] 李义彬.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的重大贡献[J].民国档案,1985(1).

  [3] 张静如.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北伐战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 张天周.黄埔精神的真谛[J].中州学刊,1986(6).

  作者简介:彭恩,男,湖北恩施人,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历史地理、地方史。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