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辛亥革命网 2018-09-11 09:00 来源:国家统计局 作者:国家统计局 查看: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人口快速增多,城市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城市发展质量明显改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城镇化的新篇章,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1978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仅有1.7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17.92%。到2017年末,城镇常住人口已经达到8.1亿人,比1978年末增加6.4亿人,年均增加164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比1978年末提高40.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04个百分点。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3年)。改革开放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基本停滞。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产生;城乡农贸市场重新恢复和开放,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批农民转移到市场或工厂;下乡知青与下放干部陆续返城;对外开放梯度战略的实施与经济特区城市的逐渐崛起等,促进了城镇经济的活跃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1983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21.62%,比1978年末提高3.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74个百分点。

  稳步发展阶段(1984—1995年)。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改革重点转向城市。沿海开放城市设立,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开始松动,建市建镇标准适时调整,拓宽了农村人口流向城镇的通道,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推动我国改革进入新阶段,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作为非农产业活动的中心,集聚作用进一步凸显。1995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29.04%,比1983年末提高7.4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62个百分点。

  快速发展阶段(1996—2011年)。1996年起,我国城镇化进程开始加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珠三角、长三角开始,以产业升级为基础,市场经济活力持续增强,城市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发展水平迅速提高,集聚作用更加突出,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推动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提升,城镇化率也随之大幅度提高。2011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27%,比1995年末提高22.2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9个百分点。

  新型城镇化阶段(2012年至今)。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化进程进入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质量提升的新阶段。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现“三个一亿人”的目标。近年来,为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户籍、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不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速度加快。从2011年末至2017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7.2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1个百分点。2017年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2.35%。

  二、城市发展呈现新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数量显著增加。1978年末,全国城市共有193个。其中,地级以上城市101个,县级市92个。2017年末,全国城市达661个,比1978年末增加468个,增长2.4倍。其中,地级以上城市298个,增加197个,增长2.0倍;县级市363个,增加271个,增长3.0倍。建制镇21116个,比1978年末增加18940个,增长8.7倍。

  城市规模显著扩大。城市人口快速增多,人口集聚效应更加明显。按户籍人口[1]规模划分,2017年末,5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达到16个,而1978年末只有上海市一个;300-500万人口的城市达到25个,而1978年末只有3个;50-300万人口的城市达到271个,1978年末有60个;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达到349个,1978年末有129个。开发区、工业园、新城和新区等不断设立,城市建设快速突破老城区的界限,建成区面积显著扩张。2016年末,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5.4万平方公里,比1981年末增加4.7万平方公里,增长6.7倍。

  区域分布更加均衡。2017年末,我国东部地区城市有212个,比1978年末增加160个,增长3.1倍;中部地区城市有170个,增加114个,增长2.0倍;西部地区城市有190个,增加135个,增长2.5倍;东北地区城市有89个,增加59个,增长2.0倍。2000年以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的实施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发布,提高了我国城市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城市的空间布局不断优化。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2011年以来增加的11个地级市中,有9个位于西部地区。

  城市群不断发展壮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发展的行政壁垒逐渐被打破,传统的行政区经济逐步向城市群经济过渡。二十世纪80年代,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开始突破所在省、市的行政界限,初步形成横向经济协作群。90年代,城镇化进程加速,以市场为纽带,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部一些省区的发达区域,一批城市群初步形成。进入新世纪,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发展速度快,引领作用强,集聚效应明显,逐渐发展为世界级的城市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城市群建设工作,城市群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结合“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19个城市群的目标。目前,国家已批复长江中游、哈长和成渝等9个城市群的发展规划,“抱团”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发展新潮流,城市群正在重构中国经济“新版图”。

  三、城市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城市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明显增强。

  经济实力显著提高。城市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1988年,全国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只有7025亿元,占全国的一半左右。到2016年,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超过80%。其中,仅地级以上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就达466682亿元,占全国的62.7%。城市工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效益全面提高。1978年末,城市各类工业企业只有83250个,全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利润477亿元。到2016年末,地级以上城市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有174718个,全年利润总额达34400亿元。各类所有制企业蓬勃发展,私营企业表现最为突出。2016年末,地级以上城市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有86554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9.5%。城市财政实力明显增强。1978年,全部城市公共财政收入只有584亿元。到2016年,地级以上城市公共财政收入达53364亿元。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主力军。1990年,地级以上城市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6.6%、60.4%和33.0%。到2016年,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1%、41.9%和55.0%。从2011年开始,地级以上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快速提高,2013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超过50%,占到了城市经济的半壁江山。随着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城市市场呈现一派繁荣兴旺景象。1978年,全部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只有449亿元。到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达212164亿元,地级以上城市年末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达到12万个。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自主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2016年,地级以上城市专利申请受理量212万项,比2012年增加26万项,增长14.0%;发明专利授权量22.6万项,增加8.7万项,增长62.6%;科学技术支出2686亿元,增加1268亿元,增长89.4%。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