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大上海计划”

辛亥革命网 2018-09-25 09:48 来源:经理人分享 作者:经理人分享 查看:

早在百年前,上海已和世界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上海在近代中国发展历程中突飞猛进,追根溯源与孙中山先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大上海计划”。

  美国建筑学家沙里宁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她的抱负。”

  2016年5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引发关注,“全球城市”已成为上海新一轮城市总规明确的发展愿景。

  早在百年前,上海已和世界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上海在近代中国发展历程中突飞猛进,追根溯源与孙中山先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大上海计划”。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大上海计划可谓是近代上海城市规划史的分水岭。她不仅仅是近代上海最早、最具代表性的都市计划,还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上海未来发展的方向,为百年后上海打造全球城市的愿景培育了土壤,播下了种子,打开了上海通往世界的大门!

  复兴中华的时代背景

  自1843年上海开埠,因其独特的地理区位,短短的几十年间上海便已成为一个人口超过数百万的大都会。到上世纪20年代,上海更是逐渐成为远东重要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也是远东第一大城市和世界第三大城市[1]。但同时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上海最辉煌的地方,全部集中在租界处。“所谓繁盛之区者,不过租界地耳。一入华界,虽与租界接壤处,稍改旧观,而较远之区,犹不脱昔时农村社会之状态。”且租界的存在,还导致上海出现发展畸形这一市政最大之病象[2] 。

  租界严重阻碍了上海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这样的城市格局,面对落后挨打的局面,复兴中华民族的意识被渐渐唤醒,一些有识之士逐渐萌发振兴华界、抗衡租界的革命思想。

  “大上海计划”,亦称“大上海建设计划”或“新上海建设计划”,最初出于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919年手订的《建国方略·实业计划》。按孙中山先生睿见,“设世界港于上海”。遗憾的是,这些蓝图完稿不到6年,孙中山先生便病逝,仅留下一纸“凡我同志,必须依照余所著《建国大纲》、《建国方略》……继续奋斗”的遗嘱[3],希望革命后人按照他的规划继续复兴中华的道路。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两年,1927年,上海被南京政府定为直辖中央的“特别市”。在孙中山先生的号召下,在革命先辈的指引下,为了新中国的振兴,为了重建新的中心城市,上海特别市市政府专门成立一个设计委员会,集中一批专家研究上海的城市建设问题[4],开始了上海成为全球城市的第一次探索和实践!

  开启蓝图规划的盛宴

  长期以来,华界一直处于租界的压制下,市政机构如一盘散沙,市政、军阀也都各自为政。华界渴望强大、统一,虽也进行过很多制度上的尝试,但直到上海特别市成立之时,才真正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大上海”。1929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第123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大上海计划”。

  “大上海计划”试图以新城的发展来带动上海城市结构和城市空间的重组,该计划的核心就是重建市中心区域及港口、铁路,可谓是城市规划的盛宴!

  为此,上海特别市政府研究考虑在黄浦江的最下游吴淞、虬江建立一个大型的新商港。吴淞口是外海进入长江的冲要,可谓是“扼黄浦之咽喉”,其地理位置和军事地位都十分重要。这里的江面宽阔,水深流缓,岸线平直,非常适合建立码头和港口。市政府准备利用这里远超租界沿江一带的自然优势来削弱原上海港的航运地位,以此掌握上海进出港的命脉,削弱租界赖以发展的基础。

  为了配合港口北移,上海特别市政府提出将港口附近的江湾地区建设为新的市中心区域,划定闸殷北路以南,翔殷路以北,淞沪路以东大约7000亩土地作为新的市中心区,即以今江湾五角场地区为轴心,寻求辐射发展[5]。

  “大上海计划”是上海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的、大型的、全方位的设计,规划了将上海建设成新的国际大都市的蓝图,在上海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肩负使命,任重而道远

  “大上海计划”是国民政府在政治上无法实现对租界统一领导的情况下,设想通过城市规划建设来最终实现对上海的统一控制。对此,为了实现“将租界取而代之”的这一民族目标,国民政府雄心勃勃,邀请了众多当时国际一流的建筑、规划专家共同参与大上海计划的实施,童大酉等著名建筑、规划师们皆响应号召,纷纷回国,为上海的未来发展描绘新的蓝图!

  这批参与规划研究和编制的专家学者,个个满腔热血,全力以赴。他们常常就一个问题、观点各抒己见,辩论不休;每每达成一致便欢欣鼓舞;每天埋首工作至深夜或凌晨。他们为了建设上海、乃至中国的未来,日复一日,不辞辛劳!而所有这些建筑及规划,不只凝聚了他们的血汗与智慧,更是他们激昂澎湃的爱国情感真切而热血的表达!

  蓝图华美动人,但要将其变成现实,除了无数革命先驱的良苦用心,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1929至1933年,全球遭遇了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刚刚崛起的民族工业与国力遭到重创,战火更是雪上加霜。但是大上海计划的梦想在这个城市这一代人心中,从来未曾放弃!为了缓解经费紧张,上海特别市政府于1929年、1934年分别发行了300万元和350万元的市政公债,并悉数投入到大上海计划的公共设施建设中[6],足见上海特别市政府彼时重振民族的决心,让人动容。

  无论是革命先驱、学者志士,抑或是社会各界的人民,都对大上海计划心怀崇敬,无比向往,因为这承载着他们对未来共同的希冀和憧憬!

   城市复兴之旅,再次开启!

  伴随大上海计划的实施,上海建筑事业蒸蒸日上,华界建筑事业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正当一个新的大都市冉冉兴起之时,1937年7月,卢沟桥发生事变,“八一三”战火燃起,美好的蓝图付诸一炬。大上海计划不得不被迫中止,相关建设也随之停滞,与之一同被搁置的,还有复兴中国的梦。

  “大上海计划”是上海第一个完整的城市近代化建设规划,这一曾令无数爱国先辈为之呕心沥血的宏伟蓝图,尽管因诸多因素受阻并最终流产,但所有参与者、亲历者为之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开创性的探索精神不会被历史遗忘,付出的努力终会留下印记:在黄浦江下游建设新港带来新区经济繁荣之设想,确实是抓住了上海城市建设的关键;开辟新住宅区,盘整交通网络的规划,亦具有改善城市居住和交通条件的现实意义。这些至今仍不失参考价值,对上海现今的发展意义深远……

  历史已成追忆,甲子轮回的今天,“全球城市”的战略定位再一次将上海推至世界舞台。站在新时代起点,我们继承历史先辈们未完成的事业,只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再创一个中国梦,民族梦,强国梦!

  摘要:

  [1]摘自中国规划网,《战火摧毁的“大上海计划”》

  [2]摘自“上海市中心区域计划概要”,《申报》1933年10月10日

  [3]摘自《“大上海计划”的破产》

  [4]摘自《上海近代城市规划概论》

  [5]摘自《尘封半个多世纪的“大上海计划”的现实启迪》

  [6]摘自《命途多舛的“大上海计划”(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