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水利

辛亥革命网 2018-09-10 10:07 来源:水与中国杂志 作者:水与中国杂志 查看: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他远在从事推翻清王朝革命之前,就非常关心我国的水利事业。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他远在从事推翻清王朝革命之前,就非常关心我国的水利事业。1894年,他抱着“请急上书等方法,冀万乘之尊或一垂听,政府之或可奋起”改良主义的美好愿望,在家乡翠亨村闭门十余日,秉笔直书《上李鸿章书》,对清政府朝野不重视兴修水利,不关心民生痛心疾首。“农民只知恒守古法,不思变通,垦荒不力,水利不修,遂至劳多而获少,民食日艰。”“水道河渠,昔之所得利田者,今转而为农田之害矣。如北之黄河固无论矣,即如广东之东、南、北三江,于古未尝有患,今则为患年甚一年;推之他省,亦比比如是。此由于无专责之农官以理之,农民虽患之而无如何,欲修之而力不逮,不得不付之于茫茫之定数而已。年中失时伤稼,通国计之,其数不知几千亿兆,此其耗于水者固如此其多矣。”孙中山主张向西方国家学习,政府内应设专管农业和水利的机构。他说:“泰西国家深明致富之大源,在于无遗地利,无失农时,故特设专官经略其事,凡有利农田者无不兴,有害于农田者无不除。如印度之恒河,美国之密西西比河,其皆泛滥之患亦不亚于黄河,西卒能平治之者,人事未始不可以补天工也。”孙中山还主张平水患、兴水利,开垦荒地。他说:“水患平矣,水利兴矣,荒地辟矣,还要急兴农学,讲求树蓄,速其长植,倍其繁衍……反硗土为沃壤,化瘠土为良田。”孙中山倡导利用农业和水利机械,他说:“如犁田,则一器能作数百牛马之工;起水,则一器能溉千顷之稻;收获,则一器能当数百人之刈。他如凿井浚河,非机无以济其事;垦荒伐木,有器易以外其功。机器之于农,其用大矣哉。”

  孙中山这次上书,竟被李鸿章拒之门外,未予采纳。从此,迫使他对清政府完全失去了信心,由改良图强走向流血革命道路。经过十多次武装起义,取得了1911年武昌辛亥革命成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建了民国。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被公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不久,他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把政权让给袁世凯。在此以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孙中山除组织进行反袁的护国战争和反对段祺瑞的护法战争外,还用了很大精力,考察研究中国的工农业、交通运输业、水利河流等状况,在夫人宋庆龄的协助下,用了近十年时间,撰写了振兴中华的实业计划,提出了宏伟的设想,1921年列入《建国方略》之二,正式用中文刊印出版。孙中山的实业计划是一个以国家工业化为中心,使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建设规划。其中江、河、湖、海水利方面,提出兴建北方、东方、南方三大海港。整治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五大江河,发展通航、水电、防洪、灌溉等方面的水利。尽管这部宏伟的规划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局限,但是它磅礴的气魄极大地鼓舞了当时接受西方科学教育的知识分子投身于新兴的水利事业。其后,各流域机构相继着手流域治理及水利发展规划。

  辛亥革命成功后的淮河,由于受到黄河长期夺淮入海的影响,尾闾不畅,灾害日益严重,已引起国内外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成为当时关注中国民生的热门话题。国内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和“水利状元”张謇和辛亥革命元老柏文蔚,美国著名技师和工程师詹美生、费礼门等人,先后考察淮河,提出了淮河导治方案,有主张全部入江的,有主张全部入海的,也有主张江海分疏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孙中山把导淮列入《建国方略》(又名《实业计划》)之中,认真研究了各种导淮方案,1921在沪期间,还亲自向柏文蔚询问导淮方法,讨论导淮问题。经过大量研究之后,在实业计划中,提出了“修浚淮河,为中国刻不容缓之问题”。在导治方案上,他肯定了江海分疏的原则,在有关具体导淮路线上,他赞成美国红十字会技师詹美生的通海通江意见,但对其在入海循黄河旧槽,入江经扬州西面一节,表示异议。在入海路线上,他采纳了柏文蔚的建议,主张“此支已达黄河旧槽之后,吾将导以横行入于盐河,循盐河西下,至其北折一处,复离盐河过河边狭地,直入灌河”,从灌河口入海;南支在扬州入江之处,使“运河经扬州城东”,则淮河流水,刚在镇江之下面新曲线,以同一方向与大江会流矣”。他还主张淮河南北两支,至少要有20英尺(1英尺=0.3048米)深的水流,使沿岸商船自北赴长江各地,以免绕道由长江口进入,可节省航程近300英里(1英里=1.609344公里),又可供洪泽湖与淮河洪水畅泻,洪泽湖底可涸出改为良田。

  孙中山的导淮路线的设想,虽不尽切合淮河实际,以后在导淮导治上有所改进和变化,但他首次把淮河导治提到“刻不容缓”的高度,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以及他肯定的江海分疏、水利与航运结合、利用水力发电等原则,对后世的治淮影响深远。1927年国民政府在南京建立不久,即在国民政府之下成立了导淮委员会,蒋介石还自兼导淮委员会委员长,把导淮工程视为全国水利建设的首位。但由于国民党政府内政腐败,财政困难,导淮工作收效甚微,淮河灾害有增无减。治理淮河这个艰巨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毛泽东主席很快就作出治理淮河的决策,党和国家把淮河列为我国第一条系统治理的大河。经过60多年的综合治理,淮河流域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孙中山生前勾画的蓝图,并在许多方面已远远超过他生前所追求的理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孙中山的“铁路梦”

从孙中山青年时萌发“铁路救国”思想,到任职“全国铁路督办”的初...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