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 夜

辛亥革命网 2017-04-18 17:01 来源: 作者: 查看:

独 夜

他乡久流落,独夜更萧疏①。

孤枕梧桐雨,残灯蟋蟀秋。


此生愁里过,故国②梦中游

天下滔滔③是,孤怀何日酬④。

【说明】
1906年7月,宋教仁于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留学生预科壬班毕业。由于时局变化,孙中山去了南洋,黄兴离日回国,宋教仁代理同盟会庶务干事,主持同盟会东京本部的日常工作。8月,宋教仁因操劳过度,住进了东京脑医院治疗。夜晚,他独自躺在病床上,想到自己在革命需要的时候生了病,想到祖国和人民还处在深重的灾难中,一时百感交集,泪如雨下。于朦胧间,吟成了此诗。
【注释】
①萧疏——稀稀落落。诗中形容冷落、凄凉。
②故国——祖国或故乡。杜甫《止白帝城》二首:“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
③滔滔——普遍。《诗•大雅•汉江》“汉江浮浮,武夫滔滔”。
④酬——实现(愿望)。
【浅析】
      首二句写诗人旅居日本,罹病异国的心境。“他乡久流落,独夜更萧疏。”自己长期漂泊在异国他乡,由于被清政府通缉,“有家未归得”,到了夜晚,独卧在病床上,无人照料,感觉是那么寂寞和凄凉。
      第二联承前借物寓意,进一步渲染凄凉气氛。“孤枕梧桐雨,残灯蟋蟀秋。”窗外雨打梧桐落叶,室内灯光接近熄灭,阵阵蟋蟀鸣叫。“梧桐”和“蟋蟀”都是表现秋天萧杀气氛的事物:梧桐落叶最早,故有“一叶知秋”之说;蟋蟀又名秋吟蛩,秋初生,得寒则鸣噪。此二物入诗,各臻其妙。前者,点明时令,亦寓意当时为多事之秋;后者,明则言物,实则自况。《周逸书•校注》称:“蟋蟀生土中,有翼未能飞,但居壁上。”有着满腔革命激情和鸿鹄之志的宋教仁,此时住在医院,寄人篱下,病魔缠身,感觉就像蟋蟀有翅不能飞一样,怎不叫他忧心如焚呢?
     于是,作者在第三联笔锋一转,写出了自己的忧愁所在。“此生愁里过”,一生都在愁苦中度过。《庄子》曰:“愁其五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归法度。”以反清革命为志职的宋教仁,正是受着这种大仁大义之愁苦的煎熬。《论衡》所言:“愁神苦思,撼动形体。”果然,他“故国梦中游。”人在日本,却心往神驰在自己历史悠久的祖国,牵挂着当时正在清王朝统治下的国家衰败和民族危亡。宋教仁那种忧国忧民的情结,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最后二句是本诗的主旨,表达了诗人急切投身革命的报国雄心。“天下滔滔是”,为《论语•微子》中“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句的活用。当时,中国同盟会已经成立一年有余,可谓革命方略既定,反清义举星火燎原,无数革命党人前仆后继,浴血奋斗。“孤怀何日酬”,孤怀,独特的见识。孙中山《<民报>发刊词》:“求其斟时弊以立言,如古人所谓对症发药者,已不可见,而况夫孤怀宏识,远瞩将来者乎?”《民报》是同盟会机关报,孙中山所谓能够“远瞩将来”的“孤怀宏识”当然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同盟会纲领。宋教仁参与组建同盟会,此段时间孙中山、黄兴离开了日本,他主持东京同盟会本部日常工作。“何日酬”,什么时候实现?这里, 诗人并不是叹息,而是设以自问,更进一步激发自己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
      这首诗取名“独夜”,诗人以启承转合的写作手法,从心境的“独处”着笔,到触景生情的“独思”,再转到故国游的“独梦”,最后定格在自我激励的“独醒”上,层层迭进,一气呵成。(丁志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