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的渊源

辛亥革命网 2017-01-05 08:45 来源:团结报 作者:郭璐 查看:

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是其在近代中国饱受西方列强入侵、国家处于分裂的情况下,在其伟大的民主革命实践之中,既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又不断发展创新,为争取国家统一而努力探索的产物。

  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是其在近代中国饱受西方列强入侵、国家处于分裂的情况下,在其伟大的民主革命实践之中,既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又不断发展创新,为争取国家统一而努力探索的产物。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既具有思想渊源、又具有实践基础,还具有现实依据。

  现实依据:国家分裂的近代国情

  灾难深重的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领土被割让、人民受压迫、国家处于分裂之中。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之际,虽然中国表面上仍维持着国家的统一,但事实上已成为各帝国主义国家“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对象。资产阶级思想家陈天华在其警醒世人的《猛回头》中描述了中国处于分裂的惨状:“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领胶州,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那一点,还有我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而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并未实现统一,而是又陷入到了军阀割据、四分五裂的境况之中。正是在中华民族处于这风雨飘摇、分崩离析的时代,孙中山走上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奋斗征途。

  思想渊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

  反对国家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价值追求,也是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的出发点。我国领土的统一经历了数千年历史,自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始,中国统一的规模逐步扩大,维持统一的周期一次比一次长,中国的统一成为中华民族所有爱国志士们不断追求的理想和夙愿,成为贯穿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

  早在1903年,孙中山就认识到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是历史总趋势,他强调中华民族有统一之形,无分隔之势,中间虽有离析分崩之变,然为时不久复合为一。1922年,他又在《孙逸仙宣言》中指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尽管遇到了许多破坏的力量。”孙中山认为,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是历史赋予的艰巨的历史使命。正是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孙中山在“统一国家”的远大理想旗帜指导下,努力奋斗、持之以恒、奋斗不息、誓死不渝。

  实践基础:近代民主革命实践

  为了中国的独立、富强与统一,孙中山从青少年时代到1925年不幸病逝,四十多年如一日奋斗不息、孜孜不倦,努力探寻中国统一、富强之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不忘国家统一大业。为了国家的统一,魂牵梦萦,孜孜以求,真正做到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但由于自身的因素和当时国际与国内的客观形势,他的革命事业,统一国家思想的形成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历经艰辛和坎坷。辛亥革命,虽然成立了中华民国,但不久革命的果实就被袁世凯及其后继者北洋军阀所篡夺。

  为了国家的统一大业,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被迫拿起革命的武器继续战斗。1913年,孙中山为捍卫辛亥革命的成果而领导了“二次革命”;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而发起了“护国运动”;1917年,又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举起“护法”大旗,在一系列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始终高举共和、民主、统一的大旗,不幸的是数次革命均以失败告终。但孙中山并没有气馁,而是屡败屡奋,愈战愈坚,与时俱进,总结、吸取以往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和丰富作战方法,逐步深化完善国家统一思想。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寻找新的依靠力量,制订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完成了由旧三民主义向新三民主义的转变。同时,建立黄埔军校,改组国民党,在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国共两党齐心协力,掀起了统一中国的革命高潮。虽然由于国民党右派的背叛,终止了中国近代史上蔚为壮观的统一壮举,但却无法抹灭其统一了大半个中国的伟大功绩。孙中山从中国的历史、国情、政情、民情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出发,总结并汲取经验教训、主动适应时代发展之潮流,并在一定程度上否定自我,不断探索国家统一思想,使其国家统一思想在数次革命实践中也历经革命的洗礼,日臻科学、完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实业计划》隐含的

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特殊时刻,通过从经济角度解读《实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