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科举停废前后

辛亥革命网 2015-10-09 08:49 来源:团结报 作者:戴鞍钢 查看:

传统中国,自隋唐以后,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是无数士子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直到距今110年前的1905年,这种延续千余年的科举制度才告最后终结。

  传统中国,自隋唐以后,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是无数士子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足以令他们成年累月埋头四书五经,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始终视科举成功为唯一出路,以至有范进年过半百终于中举喜极而癫狂的著名典故。直到距今110年前的1905年,这种延续千余年的科举制度才告最后终结。引人注目的是,令无数人魂牵梦绕,且直接关乎其个人、家庭、家族、宗族等可能获取诸多利益的人生捷径,被明确宣布停废时,并没有发生太大的社会波动或骚乱,这也可说是清末新政诸多改革举措中的亮点。而科举的停废,也为各地新式学堂的开办铺平了道路,一大批具有新知识新思想的年轻学长逐渐成长起来。

  废科举的前奏:“新政”的出台

  世界刚步入20世纪,中华民族正陷于空前的危机和灾难的深渊。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于次日凌晨携光绪帝仓皇逃往西安。1901年1月29日,惊魂未定、刚在西安驻足的西太后就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了一道“变法”的诏令,宣布在国家制度层面实施改革,以求渡过难关,维持清朝的统治,史称清末“新政”。其间,就有举国瞩目的废科举的举措。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这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清朝科举考试的试题仍摘自“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易、书、诗、礼、春秋”等儒家经典。凡应试文,均要合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破题用两句说破题意;承题指承接破题而阐明之;起讲是议论之始;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以下四个段落即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是议论的主体,每段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共八股。这种有规定程式的文章,人称“八股文”。

  科举考试是三年一科,分四级。第一级是“院试”,参加者是经过县、府两级预备考试录取的童生,考中者为“秀才”。第二级是“乡试”,次年在各省城(包括京城)举行,故又称“省试”,参加者为秀才,考中者称“举人”,其中各省第一名举人称为“解元”。第三年是“会试”,秋季在京城礼部举行,参加者为各省的举人,考中者称“贡士”,其中第一名贡士称“会元”。凡贡士均参加来年春天的第四级考试即“殿试”,由皇帝亲自在宫殿(通常是保和殿)上主持,试题有关国是,应考者针对考题提出对策,称作“策论”。这种殿试,实际上是会试的复试,一般不会再有淘汰,只是经殿试后,称为“进士”,名次重新排列。殿试的结果,要在两三天后揭晓,前三名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据统计,清代的高级官员不少出身于进士。尚书744人,其中进士出身339人;左都御史430人,进士出身221人;总督585人,进士出身181人;巡抚989人,进士出身390人(陈捷先等主编《清史论集》,第729页)。但总的说来,进士出身的人,在高层官员中所占的比例不足一半,这是因为清代官制以满人为主体,实行满汉双轨制,而满人入仕,照例不用科举。

  新政诏令颁布后,有识之士已认识到废科举、办学堂以培养新政所需人才势在必行,如后来出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吴汝纶所言:“教育与政治有密切关系,非请停科举则学校难成”(施培毅等校点:《吴汝纶全集》第3册,第437页)。但具体进程,仍受制于新政中枢机构的人事变动和决策过程。

  先办学堂,后废科举

  新政的推行,需要相应的大批新式人才,在宣布废科举前,设立新的学制被提上议事日程。1901年9月清廷颁旨:“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其教法当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以历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为辅。”同年12月又颁布学堂选举鼓励章程,规定大学堂毕业生考试合格者可得举人、进士等出身,“量加擢用,因材器使,优予官阶”(《光绪朝东华录》,第4719、4787页)。传统的教育制度因此发生重大变革。

  1902年,清朝政府拟定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壬寅年,故称“壬寅学制”。它将学校分为7级,修业年限共计20年,从蒙学堂起始,依次为寻常小学堂、高等小学堂(另含简易实业学堂)、中学堂(另含中等实业学堂)、高等学堂及大学预备科(另含高等实业学堂)、大学堂、大学院,此外还有师范学堂和高等教育性质的师范馆、仕学馆,这是中国首次颁布的较完备的近代学制系统。它几乎照搬了明治三十三年(1900)的日本学制,但删除了女子教育,学制的年限增加了2年。壬寅学制规定,学制系统同时也是教育行政系统,大学院既是最高学府,又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构。但该学制并未具体实施。同年12月17日,因庚子事变停办两年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的前身),复校开学。

  次年,经过修订后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正式颁布实施。较之壬寅学制,正式推行的癸卯学制又有新的内容。修订后的学制专设总理学务大臣,主管全国学政,与学校教育系统分开,初步形成中央一级的教育行政机构;癸卯学制承认女子在家庭范围内接受教育的权利,并将初等教育10年减为9年,初小一级增设艺徒学堂,中学分设实业科,大学预科与高等实业学堂平行,增加了中学选择实业深造的途径,癸卯学制加强了师范教育,扩大了师范学校的类型;癸卯学制增设了译学馆及方言学堂,增强了外语教学。癸卯学制的实施和次年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标志了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建立。

  1902年7月,山西巡抚岑春煊奏准,将原有的一所学堂并入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主办的山西大学堂,“作为西学专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清代外务部中外关系档案史料丛编——中英关系卷》第2册,第48页)。就连北京城里的八旗子弟,也开始接受新式教育。1901年底,有28名八旗官费生被选送到日本留学。次年,国子监所属的八旗官学,奉命改为八旗第一至第八高等小学堂。据当时人记载,这8所高等小学堂,“依数目字排列,如第一个小学堂即名为宗室觉罗八旗第一小学堂,由此往下推,直到宗室觉罗第八小学堂”;它们“专收宗室觉罗满洲蒙古汉军旗籍子弟读书,其他汉族人绝对不收”(全国政协文史委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教育卷》,第630页)。1903年6月18日《大公报》亦载:“自城内设中小学堂以来,八旗子弟多就学焉。日前在东单牌楼某胡同,见壁上有白土画成地球形并经纬道,且书其名于上,此必童子之游戏所画,然亦可见北京之输入文明矣。”

  当时在上海主持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敏锐地抓住这个时机,延聘高梦旦、蒋维乔、杜亚泉、庄俞、伍光建等人,率先按照新颁学制陆续编成一套较齐全的“最新教科书”。这套书分初小、高小和中学三类。初小教科书,包括国文、格致、算术、笔算、珠算、地理、修身等7种;高小教科书,包括国文、历史、地理、算术、农业、商业等9种;中学教科书,有13种;另有师范学堂、高等学堂、实业学堂用书数十种,以及教授法、英文初范、铅毛笔画帖等数十种,基本上包罗了“癸卯学制”规定的各类新式学堂教学用书。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