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科技60年:从"东方红一号"到"(2)

辛亥革命网 2010-08-06 00:00 来源:腾讯科技 作者:付毅飞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天,从此,浩瀚的太空中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 ,新中国科技60年: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

  “嫦娥一号”:圆国人千年奔月梦想

  《淮南子·览冥训》记载:“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自古以来,“嫦娥奔月”这个凄美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美丽的仙女、清冷的广寒宫、高处不胜寒的孤寂心境,不但令文人骚客们感慨万千,也让普通百姓对遥远的月球充满了向往。

  600多年前,一位名叫万户的明朝官员将自己绑在椅子上,两手各持一只大风筝,勇敢地点燃了47枚捆扎在椅背上的火箭——虽然最终粉身碎骨,但他成为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天的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

  2007年,我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顺利实施,国人的千年奔月梦想终于成为现实。

  “要说中国的月球探测经历,产生过哪些波折,国家如何立项,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中国探月工程月球应用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深有感触地说。

  从1958年至1976年,美国和前苏联一共进行了118次对月探测活动,从那时起,我国科学家便一直关注其进展。

  “虽然这118次发射成功率不到一半,但他们取得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成果。特别是12位宇航员登上月球,而且采集了380多公斤月球的样品供全世界的科学家进行精细的研究,这些成就对技术的进步、科学的创新,乃至带动新产业的产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欧阳自远说,“我国科学家从1960年开始,一直在跟踪研究美国和前苏联每一次发射的情况,包括他们的思想、目标、使用的技术。这样一边做工作一边了解、综合分析,一直到1994年,前后大约35年时间。这对我国来说,是个准备的阶段。”

  1994年,我国经济实力逐渐雄厚,载人航天工程也已经立项,表明我国已经具备实现载人航天的技术能力和工程能力,再加上航天技术获得了多项成就,欧阳自远认为再努把力,我国有能力进行月球探测。“在此基础上,我们向863提出开展中国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此后,围绕‘探月有没有必要’、‘是否可行’等问题,科学家们进行了反复的论证。”

  2000年10月,国防科工委原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在“世界空间周”庆祝大会上宣布:“在空间探测方面,将实现月球探测……”这是中国高层首次向外界表露探月的决心。

  探月工程的规划报到中央后,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完全肯定。栾恩杰说:“当时是我向中央领导同志汇报的,家宝总理亲自听汇报。听完后他认为探月工程是非常重要的科技活动,在我国进入新世纪、推动202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时候,应该作为一个重大工程来实施。所以,决定探月工程起步。”

  2004年1月,温家宝总理作出正式批复,月球探测一期工程正式启动。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腾空而起,并于一年后圆满完成在轨运行和探测任务,共获取了1.37TB科学探测数据。

  张劲夫:

  “东方红一号”是怎样诞生的

  “我国的卫星研究其实从1958年就已经开始。”张劲夫介绍。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首颗人造卫星,我国领导人对此予以高度重视。聂荣臻向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的张劲夫叮嘱,要中科院密切关注有关情况。次年5月17日,毛泽东在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随后,聂荣臻委派张劲夫、钱学森以及当时国防部五院副院长王铮负责卫星规划。

  于是,中科院党组立即展开研究,并把卫星研制列为当年全院第一项重大任务,代号“581”,随即紧锣密鼓地进行了两项工作。

  一是拿出了我国第一个卫星规划,并于1958年7月向聂荣臻报告。报告中说:我国卫星规划分三步走,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小卫星,第三步发射大卫星。其中火箭以五院为主,探空头和卫星及观测工作以中科院为主,相互配合。要求苦战三年,实现我国第一颗卫星上天。

  二是做出了我国第一个卫星模型。张劲夫说,为实现规划任务,中科院成立了“581”组,专门研究卫星问题,由钱学森担任组长。同时成立了三个设计院,分别负责卫星总体设计和火箭研制、研制控制系统、探空仪器研制与空间环境研究。

  通过与院内外31个单位协作,紧张工作了两个多月,“581”组完成了运载火箭结构的初步设计,以及载有多种高空环境探测仪器和动物舱的两种探空火箭头部模型,为自力更生发展我国空间事业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然而,由于三年经济困难,卫星任务受到了影响。1964年,我国经济形势逐渐好转,12月,时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赵九章在第三届人大会议期间上书请愿,引起中央的重视。周恩来于次年1月作出批示,要中科院提出卫星工作具体方案。

  随即,张劲夫和当时的中科院副院长裴丽生、中科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竺可桢迅速组织有关人员讨论,在此前卫星基础研究和火箭探空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党组建议上报。与此同时,钱学森致函聂荣臻,也建议尽早制定卫星计划,列入国家任务。

  经过一段紧张的研究论证,中科院受国防科工委委托,于1966年10月20日主持召开历时42天的总体方案论证会,会议确定我国第一颗卫星为科学试验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主要为发展我国对地观测、通信、广播、气象、预警等各种应用卫星获取基本经验和设计数据。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天,从此,浩瀚的太空中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