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出炉前后(2)

辛亥革命网 2014-12-25 14:38 来源:团结报 作者:宁阳 查看:

红色经典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极富感染力和影响力,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众多优秀文艺作品中的扛鼎之作,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在中华大地也可谓家喻户晓,也是文革时期的八大样板戏的代表之

  上海剧团在回到上海后,积极吸收领导的意见和建议,对《智取威虎山》剧不断进行修改,力求尽善尽美。在修改过程中,该剧的演出阵容也做出了重大调整。唱念做打极其繁重的杨子荣,几经挑选,改由童祥苓扮演,少剑波的角色也改由沈金波担任,王正屏饰演李勇奇,齐淑芳饰演小常宝,一度饰演过杨子荣的孙正阳扮演了剧中的栾平,贺永华饰演座山雕,到1966年6月基本确定了后来样板戏的架构。作为该剧主角杨子荣的扮演者童祥苓此时已年近四十,要脱下自已穿惯了的宽袍大袖,换上解放军军装,感到很不习惯。好在他有一副明净脆亮的嗓音和博采众长的扎实功底,唱得自然,回旋跌宕,纵敛自如,江青听了非常满意,杨子荣的角色自然也非童祥苓莫属了。为了进一步把握剧中人物的特性,《智》剧创作演出人员还到部队体验生活。编剧组在广泛听取文艺界人士和部队将领意见的基础上,对原先的剧本进行了重新结构和编写,增写了“深山问苦”一场戏和小常宝这一人物。全剧的音乐和舞台美术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重新设计。

  1967年5月,《智取威虎山》晋京参加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样板戏会演”。6月16日晚,毛泽东、周恩来等在人民大会堂三楼小礼堂观看了《智》剧的演出,并上台亲切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毛泽东对这一稿的演出表示肯定,还亲自为《智取威虎山》修改唱词。杨子荣唱的“迎来春天换人间”,改为“迎来春色换人间”;少剑波的唱词“同志们整戎装飞速前进”,改为“同志们整行装飞速前进”。

  “文革”中《智取威虎山》红遍全国,各剧团纷纷上演,其中还闹了不少笑话。某剧团演出《智取威虎山》,演到“打进匪窟”一场时,座山雕用黑话盘问杨子荣:“天王盖地虎?”杨子荣对答:“宝塔镇河妖!”座山雕再问:“么喝,么喝?”杨子荣再答:“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说到这里还挺正常,但下面出错啦——正确台词是:“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了?”“防冷涂的蜡!”可扮演座山雕的演员那天走神了,上来就问:“脸黄什么?”杨子荣一听,坏了!这家伙说错台词了。可自己还要往下接呀,只好回答:“防冷涂的蜡!”座山雕这时又把台词找回来了:“怎么又黄了?”杨子荣万般无奈地应答:“又涂了一层蜡!”

  杨子荣身世之谜

  1969年,美国艺术团团长詹姆斯在观看《智取威虎山》后,被剧目深深吸引,并向周恩来总理询问剧中主角杨子荣的真实身份,在得到杨子荣确有其人后,提出去英雄家拜访。周总理随即命解放军总参进行调查,发现杨子荣的身世并不清楚,档案中对其籍贯记载不详,仅知道在山东胶东一带,至于详细地址更无人知道。凭这些无疑难以找到烈士的家人,也就是说烈士的身世成了未解之谜。周恩来心里清楚,对美国客人来说,这绝不只是在寻找一个烈士的原籍,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声誉和我们这个执政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其后几经周折,最终发现突然发现了山东牟平县城关公社瞩峡河村有个叫杨宗贵的失踪烈士,身世与杨子荣相似。1973年,曲波找到杨子荣在1946年被评为团的战斗模范时一百多人的合影照片,拜托日本朋友携照片回国,将合影中的杨子荣单独翻拍放大,给乡邻辨认,最终证实了杨宗贵就是杨子荣。英雄的身世之谜终于揭开了。

  1968年的夏秋之交,北影厂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样板戏筹拍组京剧《智取威虎山》摄制组,由谢铁骊、钱江(摄影)、李文化等人筹备摄制事宜。1968 年11月,上海京剧团《智取威虎山》剧组由该团负责人于会泳挂帅从上海进京。这是江青将八个“样板戏”拍成电影的计划中的第一部。江青提出要删繁就简,把原来近3个小时的戏压缩到两小时,又不能伤筋动骨。样板戏影片即将开拍,为了保证样板戏影片的高质量,江青隔三岔五就下召见令进行业务观摩,所有影片全是“封资修”的经典作品:《杨门女将》、《水中刀》、《魔盒》、《红菱艳》等多部中外电影名作,常常是一边看一边讲。每次看完了,还要与会人员各自从专业角度谈体会,一起切磋讨论。一开始,大家觉得很光荣,受宠若惊,精神十足。时间一长,新鲜劲儿没了,而且一部影片要反来复去看上五六遍,人就不免迟钝。为保证影片的拍摄成功,江青还利用8341部队进驻,保证样板戏的拍摄正常进行。

  修改、拍摄工作从1968年11月开始,至1970年10月,差不多两年时间,这段时间也风波不断。其间,江青要大改已经定型的剧名和人名。后来毛泽东得知此事,表示了异议,他说:“《智取威虎山》已经流传,群众已经熟悉,不要改了!”毛泽东发了话,江青一伙只得罢手,一场闹剧才匆匆收场。为还原舞台,让样板戏不走样,就连布景中的椰子树,芭蕾舞团的舞台设计人员都要用尺子量一量,哪怕只多一厘米,也要马上锯掉。

  1970年夏天,终于完成了《智取威虎山》全片的拍摄,第一部革命样板戏影片诞生了。江青随即审看了影片,终于点头认可了。8月底,自周恩来以下的中央政治局领导都在人民大会堂审看了《智取威虎山》。影片刚结束,周恩来立即带头鼓掌,并向剧组主创人员表示祝贺。1970年10月1日,京剧《智取威虎山》彩色影片总算拍摄完成,并在全国公映。这是第一部被搬上大银幕的“样板戏”,从此杨子荣等成了全国皆知的人物。

  在“文革”那个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以《智取威虎山》等为代表的样板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百姓的娱乐生活,成为了热播的红色经典,杨子荣头戴大皮帽,内穿黑色衣裤,外罩豹皮坎肩,束腰带,脚下穿一双高挑氈靴,外加一件大皮领咖啡色大氅的形象成为了永远的舞台经典,也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