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游学东灜的革命活动(2)

辛亥革命网 2017-06-23 13:41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学东 查看:

1904年夏,秋瑾东渡日本,先入日语讲习所补习日语,后到青山实践女校学习。期间,她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各种革命活动。

  5月,秋瑾四处活动,恳请女年轻人留学日本,没人响应。6月,秋瑾到绍兴府学堂(旧龙山书院)当教师,学堂坐落在龙山公园越王台西侧,由徐锡麟创办的近代第二个体育学校,数百名学生。

  3、第三阶段:1905.7.17-23日,秋瑾再次离开绍兴返回日本。1905.8.5报到,开始学习卫生护理知识。

  1905.7.30在日本赤板区桧町三丁目的内田良家中的黑龙会事务所举行了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

  8月24日,秋瑾参与暗杀拟出国考察五大臣。

  9月4日,秋瑾和四位日本留学生,由宋教仁介绍与孙中山(39岁)认识。10日,秋瑾被推为浙江分会会长和评议部评议员。

  1905.12.7日,陈天华自杀。

  12月14日,陈天华所在的湖南同乡会决定集体退学回国。

  12月17日,有两百多名学生乘坐德国商船马科德贝克号回国。秋瑾是回国运动的发起人,日本国民新闻称秋瑾为“秀锦”女,当时有7-800名学生参加。之后,秋瑾和刘道一等其他9名成员组成“十人团”,开展留学生回国运动。后2000名留学生进入,学校停课。秋瑾给在北京的哥哥秋誉章写信。想到今后将离开日本,提笔写下自由诗《如此江山》,照了一张和服像。24日,秋瑾去王时泽家,劝王时泽母亲谭莲生回国。25日,秋瑾结束了一年零二个月的留学生活,和湖南湘乡的易本义、姚宏业等一起乘“长江号”客船从横滨回国。

  二、综述1904-1907三年中的三段过程:

  1.安葬秋瑾

  1907年春天,秋瑾与盟姐徐自华游览杭城,一边踏青,一边绘制杭州军用地图,为日后起义做准备,当来到岳王坟时,秋瑾在坟前久久徘徊,不忍离去。她忽然对姐姐说:“妹妹有一事相托,倘若妹为革命牺牲,愿埋骨西泠,傍岳飞英灵,这是人生最大的福分了。”

  一年后1908年1月25日,秋瑾的两个盟姐姐徐自华和吴芝瑛,冒着风雪渡江来到绍兴,用三天时间终于说服了秋誉章。秋瑾的灵柩被绝密地渡过了钱塘江。它从江干上岸,过南山,经苏堤,被抬往西泠桥畔。

  1908年1月25日,秋瑾灵柩过苏堤跨虹桥 ,经过跨虹桥的时候,前来迎接的徐自华和吴芝瑛摁下了这一刹那的快门。烟水迷茫,桥石荒凉。朔风把人吹得缩紧了脖子。四个农民抬着灵柩,两个戴瓜皮帽穿马褂子的男人,一前一后走在灵柩边上。这两个男人一个是秋誉章,一个是吴芝瑛的丈夫廉泉(惠卿)先生。下午一点,灵柩停厝于西泠桥畔。人们与它合了影。

  1908年1月25日下午,灵柩停厝于西泠桥。

  2月25日,年已过出,徐自华、徐蕴华等人在凤林寺举行了秋瑾的追悼大会。清明前,秋瑾的土冢造好了,土石垒成,芳草覆顶。第一块墓碑上题了“山阴女士秋瑾之墓”,然而两位盟姐姐都觉得用词太温和了,无法体现瑾妹妹的英气与风骨,于是重新刻了一块,上题:呜呼鉴湖女侠秋瑾之墓。她们觉得,唯有女侠的称号才配得上秋瑾。碑石的墓表由徐自华撰拟,吴芝瑛书写。徐自华在《墓表》的最后写道:“石门徐自华,哀其狱之冤,痛其遇之酷,悼其年之不永,憾其志之不终。为约桐城吴女士芝瑛,卜地西泠桥畔葬焉。用表其墓以告后世,俾知莫须有事,固非徒南宋为然;而尚想其烈,或将俯仰徘徊,至流涕不忍去,例与岳王坟同不朽云。”

  2.走出国门

  1904年夏,秋瑾东渡日本,途中面对广阔无边的浩瀚东海,心中诗兴大发,作《泛东海歌》,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其中提到“其奈势力孤,群材不为助!因之泛东海,冀得壮土辅。”她孑身一人到达日本后,先入日语讲习所补习日语,后到青山实践女校学习。期间,她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各种革命活动,同陈撷芬一起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王时泽等同志组织十人会,还加入旨在“推翻满清,恢复中华”的“三合会”,被选为“白纸扇”。为了光复中国,她觉得首先要向大众普及民主革命思想,从而来唤醒沉睡的愚民。于是她创办《白话报》,发表《致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发人深省的革命文章,宣传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权。秋瑾有很好的演说才能,曾同留日学生组织“演讲练习会”,并多次公开演讲,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激励留日学生要为民族解放和祖国独立奋斗不懈,情意恳切,鼓舞人心。

  1905年4月初,秋瑾首次回国探亲。她先到上海爱国女校拜访蔡元培,所谈甚欢。接着再回绍兴探望母亲,并结识徐锡麟,与他成为共谋大业的战友。后来,还经徐介绍,加入蔡元培任会长的“光复会”。7月,乘船返日求学。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选举孙中山为总理,秋瑾加入同盟会,并被推选为浙江分会主盟人和评议部评议员。

  3.最后时光

  1907年秋瑾用“光复汉族,大振国权”八字,分别作各军表记 人事编排就绪后,她同各军干部约定起义计划:1907年7月6日(后改为19日)先由金华府起兵,处州府响应,会合绍兴光复军共同袭取杭州;假如此举受阻,那么起义军立即退回绍兴,到安庆同徐锡麟的部队会合,两军合力夺取南京。另外,秋瑾还着手起草了两个重要文件:《普告同胞檄稿》和《光复军起义檄稿》,做好革命前的宣传动员工作。为了商筹军饷,她来到徐自华家,徐倾囊相助,瑾感动万分,取下随身佩戴的一对翠钏留给徐作纪念,并嘱托她,如己遭不测,请埋骨于西泠。 虽然起义计划甚为周密,但还是在筹备中走漏了风声,被一些清政府的官员察觉。随后,武义、金华等地相继发生党案,一些革命党人殉难。在浙江形势日趋危急之下,徐锡麟首先采取行动,在安庆枪击安徽巡抚恩铭,宣布起义。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安庆起义失败,徐锡麟英勇牺牲。这令清廷大为震惊,他们立刻加强戒备,要求各地官员全力扫清革命党。劣绅胡道南为报复秋瑾而趁机向绍兴知府贵福告密:“大通体育会女教员革命党秋瑾及吕凤樵,竺绍康等,谋于六月初十日起事。……羽党万人,近已往嵊县纠约来郡,请预防。”贵福和浙江巡抚张曾扬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在浙江巨绅汤寿潜的怂恿下,决定把秋瑾除掉。

  11日,张曾扬秘密派遣新军连夜围剿大通学堂,秋瑾知晓后,马上指挥大通师生掩藏武器,烧掉名册,遣散学生,妥善处理一些革命文件及书籍。13日,清兵抵达绍兴,秋瑾危在旦夕,众人多次劝她隐避,但她早已抱必死之心,坚决不允,仍留在学堂忙着疏散学生,再加上叛徒蒋继云的的不断纠缠,清军包围了学堂,逮捕了秋瑾、程毅、徐颂扬、蒋纪云等人。14日,贵福命李钟岳审问秋瑾,秋瑾只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后就闭口不言。贵福又改派他的幕友严审秋瑾,逼其招供。秋瑾咬紧牙关,忍受严刑拷打,绝不招供,表现了革命英雄的铮铮铁骨和凛然大义。最后,贵福们只好伪造供词,强捺指印而草草结案。15日(农历六月初六),贵福让李钟岳监斩秋瑾,行刑前,秋瑾向李氏提出三条要求:一、准其写家书诀别;二、临刑不得脱去衣服;三、不能以首级示众。李同意其提出的后面两条,秋瑾于是英勇就义在绍兴古轩亭口,实践了其要为革命献身的誓言。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秋瑾正在编织着当时亿万人的理想,导演着的是一幕“反清光复的活剧”。清廷砍下了秋瑾高贵的头颅,同时敲响了自己的丧钟。   

  (作者王学东系秋瑾曾孙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