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风云1911》:新时代的复辟与反复辟之三(2)

辛亥革命网 2017-04-07 10:23 来源:上海市档案局 作者:陆其国 查看:

袁世凯是有预见的。他复出前后的中国局势走向,确实在按其所希望的时态前行。

  各省代表联合会由上海转到武昌后,汉阳已失守,武昌全城在龟山清军大炮射程内,危险明摆着。代表联合会于是移至汉口英租界顺昌洋行举行。困于战局的情势显然无法让代表联合会安心举行,何况是讨论组织临时政府这样的大事。于是,原本就不同意将此次会议移至武昌的上海方面,再度进行操作。

  汉阳失守后,黄兴等人离汉返沪。12月1日抵沪后,上海遂成为筹组临时政府的中心。宋教仁等于当日联名致电各省表示,各省代表此前已有多人赴鄂,只是由于鄂地军务正紧,这样的情势下极难召开会议,现在由留在上海的代表申请折回,相信组织临时政府的决议,不会因为汉阳失守而受到影响。

  且说在汉阳失守后,黄兴曾提出放弃武汉、进取南京建立临时政府的战略主张,但遭到武昌方面反对。而此间于12月2日,由上海、浙江、江苏组成的联军攻克南京,时在上海的各省代表召开会议,曾提出以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并将南京光复消息和迁都南京意见电告汉口代表会,汉口各代表由是离汉赴宁。

  谈判是战争的继续,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袁世凯显然深谙此道。加之当时在华的外国公使们也并不愿意生活、工作于战乱的环境下。农历九月二十四日(11月14日),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载沣接见袁世凯,敦促他早日组阁、平乱,以稳定局势。当天早些时候,袁的老朋友、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来拜会,受到袁欢迎。

  自武昌首义后,各国对华政策充满变数,对袁组阁一事,态度不明朗,袁需要朱尔典为他与各国公使间作沟通,支持他渡过这场波诡云谲的动荡政局之河。这也正是朱尔典和各国在华公使的所愿。朱尔典告诉袁,过去一个月,清军在汉口和南京的胡作非为,已引起各国公使严重关切;本月(11月)13日,各国驻京公使召开会议,对战区平民的生命财产损失极表同情;他本人也已于今天代各公使将此意见致函外务部,并饬驻汉、驻沪领事照会革命军政府,如再乱杀满人,应担重大责任。袁对此表示首肯,并说,朝廷对各国公使的照会非常重视,已于14日颁布上谕,申明纪律,严禁骚扰,要求军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保护商民生命财产。

  另外,袁也向朱尔典表白,他组阁并非易事,朝廷猜忌是一方面,财政窘迫也是问题;南方财赋大省纷纷独立,政府财源既断,外国再停借款,内帑供给军需,只能解燃眉之急;本月(11月)20日,他派密使蔡廷幹、刘承恩过江与黎元洪洽谈停战议和事遭拒,但这项工作他袁世凯始终在努力做,并且希望朱尔典从中斡旋,调停此事。可见,袁对于议和已思考有时。只是此时他意识到,为了把黎元洪“逼”到谈判桌前来,他还必须伺机采用强力。冯国璋将汉口、汉阳从革命军手中夺下,无疑为袁创造了与黎元洪进行谈判的绝好条件。十月初七(11月27日),清军占领汉阳,黄兴离汉回沪。同一天,朱尔典致英外交部葛垒电:“今署理汉口总领事电称如下:清军攻克汉阳,革军退避武昌,军心已挫。黎都督元洪现预备承认立宪政府,并因此事已发寄公文。”

  此时冯国璋已准备乘胜渡江,直取武昌。而武昌领导层中的主战派尝到败绩,眼见取胜无望,更怕一旦武昌失守,丢掉独立各省盟主地位,只得同意黎通过英国驻汉口总领事与袁联络,接受袁提出的停战条款。此中细节,冯国璋的参谋长张联棻曾回忆道:

  当武汉战局紧张的时候,我正在司令部计划军事,忽由汉口租界过来一人,名叫朱芾煌,手持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的一张通行护照,声称要见冯总统,有要事相商。当由我部警戒兵带到司令部。我随即报告冯总统,冯国璋说:“你替我代见吧!就说你是我好了。”我马上吩咐卫队站道,传朱芾煌见面问话。朱芾煌上前就说:“你不是总统冯国璋,你是参谋长张联棻,如见不了冯总统,就无话可讲。”我一面派人把他监视起来,一面报告了冯总统。冯国璋和我商议对付之策,决定据情(发)电报(向)袁世凯请示。袁世凯接了电报,随即回电,电文大意是:“此人不是好人,专门在外破坏你我兄弟名誉,请你就地正法,但克定(袁世凯长子)该不在京。”冯国璋看了袁的回电,便说:“杀了吧。”我细读袁世凯的电报后面一句话,似有隐情,便说此人不可杀。冯国璋再拿电报一看,才看出电报尾子上,还有“但克定该不在京”的一句话,他问我这事如何办,我建议向北京打电报询明袁克定现在何处。这个电报打出去后,得北京张士铨回电,说袁克定现在彰德。再打电报给袁克定,袁克定回了电报,电文是:“我与朱芾煌生死相共,如他死,我亦不能生。”冯国璋看了袁克定的电报,才知道朱芾煌此人是如此的重要,和我研究结果,派出宪兵一连,乘火车一辆,将朱芾煌押送到彰德,交与了袁克定。后来才明白,原来朱芾煌是通过袁克定替袁世凯与南方革命党人奔走联络的一个重要人物。

  十月初十(11月30日),袁再派密使蔡廷幹、刘承恩过江与黎元洪洽谈。同一天,先期已集中在上海的各省代表,也开始离沪前往武昌。因武昌尚陷于清军炮火之中,乃假汉口英租界顺昌洋行为会场,召开第一次会议,同意与袁议和。英国驻汉总领事表示,黎元洪须能代表各省,方可开议。为使黎有与袁谈判的对等地位,各省代表会议当日议决:以鄂军政府为中央军政府,请黎元洪以大都督名义,执行中央政务。

  嗣后,袁、黎达成停战协议:从十月十三日早八时至十月十六日早八时(12月3日至12月6日)停战三天。当时任上海《民立报》驻宁通讯员刘星楠在其《辛亥各省代表会议日志》中,对各省代表武昌活动的这段史事作如下记载:

  (十月初十日)胡瑛(湖北都督府代表)报告:民军自汉阳失利,北方即有人来商和平解决,驻汉英领事亦出为介绍,向两方商议停战。停战问题,分为两层:一长期停战,以全国为范围,应与清内阁电商;一短期停战,只就武汉一隅而言,即与清军统冯国璋商议。现英领事已交到冯军统所开停战条款,请诸君讨议。至长期停战,据英领事云,黎都督须能代表各省,方可议及。议决:由临时议长致函黎都督,追述代表会在沪时,曾经议决公认鄂军政府为中央军政府,请黎君以大都督名义,执行中央政务。

  议决:答复清军统冯国璋停战条款。

  ……

  十月十三日……

  议决: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诸事既已筹划定当,十月十七日(12月7日),朝廷下旨:“着袁世凯为全权大臣,由该大臣委托代表人驰赴南方,节实讨论,以定大局。”袁世凯发内阁咨文,委任唐绍仪为北方议和全权代表。同一天,黎元洪亦提名伍廷芳为南方议和全权代表。

  黎主张“南北议和”在武昌进行,借以主导议和进程,维护湖北的革命中心地位。但江浙联军攻占南京后,在武昌的各省代表受同盟会方面的影响,已议决“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并于农历十月十七日(12月7日)通告“各省代表于十八日(12月8日)同船发赴南京”,把议和地点改在南京。

  十月二十一日(12月11日),唐绍仪抵达汉口,次日晤黎元洪,得知伍廷芳不愿来武昌,要他去上海谈判。原来,伍廷芳是受张謇、赵凤昌等人劝阻,托英驻华公使朱尔典向袁说项,令唐赴沪议和。于是,袁于十月二十三日(12月13日)电令唐“赴沪讨论”。这样,唐即由京汉铁路搭车南下。当时规定北方代表二十人,系按全国二十个行省,每省一名推定。

  出发去上海前,袁世凯曾在北京锡拉胡同自家客厅召集即将南下的二十位代表及秘书、随员等谈话。内容是主张君主立宪,并首先表示了他“忠君爱国,一以社稷朝廷为念”的意思。接着提出:“南方的民党很猖狂,我们总要想出确保社稷的万全之策。”他还一再强调,觉得现在实行君主立宪时机最为恰当,将来国民智识能力渐渐开通,程度得到提高,那时懂得共和的真谛,再慢慢改为共和政体。为此,他特意请各位代表南下议和,并请少川(唐绍仪,字少川)为总代表,杏城(杨士琦,字杏城)为副总代表。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