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中国同盟会的创立(2)

辛亥革命网 2014-08-29 09:30 来源:团结报 作者:戴鞍钢 查看:

今年8月20日,是中国同盟会成立109周年。“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革命‘新纪元’的开始。”

  孙中山首先登门拜访了黄兴。两人虽是初次见面,但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光明磊落的品格,立刻使他们一见倾心,从此成为挚友和同志。他们就联合的问题,取得了完全一致的看法。接着,孙中山又与华兴会的重要骨干宋教仁、陈天华等人举行会谈,着重强调建立统一革命组织对于革命发展的重要意义,得到宋、陈等人的赞同。华兴会是当时留日学生中最重要的革命团体,也是当时国内除兴中会外最有影响的革命团体。孙中山的主张得到他们的支持,成立同盟会的道路也就铺平了。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05年7月30日,孙中山与各省有志革命的留日学生和旅日华侨70余人,在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筹备会。与会者包括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的部分成员,并有留日学生中的其他团体和个人参加,分别来自鄂、湘、粤、桂、皖、赣、浙、陕、闽、直十省,以后相继又有江、川、晋、豫、鲁、贵、滇等省代表宣布加入同盟会。这样除甘肃当时没有留日学生外,全国内地十七省都有代表加入了同盟会。

  在这次会议上,决定了“中国同盟会”的名称,简称同盟会;一致通过了孙中山提出的同盟会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会议将要结束时,因与会者人多,房间狭小,会场后边的坐席不负重压,轰隆一声,忽然坍倒。孙中山目睹此景,笑着对大家幽默地说:“此乃颠覆满清,革命成功之兆”。他的风趣和机智,赢得全场一阵热烈的鼓掌欢呼。

  8月13日,留日学生在东京隆重集会欢迎孙中山。这是孙中山首次在盛大的留学生集会上公开露面,也是同盟会正式成立前夕,由它的领袖向广大群众宣布其政见的重要政治活动,因而吸引了许许多多的留日学生。那年8月的东京,天气十分炎热,人们坐着不动也汗流不止,但人们还是顶着酷暑从四面八方赶来,把会场挤了个水泄不通,就连会场外边也站满了听众。在留日学生这次盛况空前的大会上,孙中山身穿一套洁白的西装,气宇轩昂,向1300多名听众发表了近2个小时的演说。

  孙中山的世界眼光,对革命目标和方略的精辟见解,富有鼓动力量的雄辩口才,以及他的谦虚诚恳、平易近人和风趣幽默,都使他具有强烈的吸引人的魅力,令与会者叹服。在这个富有政治远见和激动人心的讲演中,孙中山充分估计了迅猛发展的革命形势,热烈地号召中国人民下定决心,迎头赶上,不惜以流血为代价,以谋独立而建共和。他强调,只要全国人民团结奋斗,中国是大有希望的。孙中山的演说,激起全体与会者的强烈共鸣,会场里群情激昂,不时爆发出一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8月20日下午,同盟会在东京正式举行成立大会,到会者有100多人。

  在孙中山的主持下,大会讨论通过了同盟会章程,确定孙中山提出的十六字纲领是同盟会的革命宗旨。会议一致推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决定总部设在日本东京,并在国内分设东、西、南、北、中五个支部,国外则设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四个支部,国内支部以下又在各省设立分会,分别确定了各省的主盟人。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原则,会议决定在总部设立执行、评议、司法三部,推举黄兴担任执行部庶务,相当于同盟会副总理的职务,协助孙中山主持总部的工作。最后,由黄兴提议,通过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改名《民报》。会议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大家为实现了革命的大团结而兴高采烈,众人大呼万岁而散。

  革命的新纪元

  同盟会的成立,使全国革命力量有了一个中心。从此,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全国性的统一组织协调他们的行动,有了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作为他们共同的奋斗目标。在同盟会的旗帜下,全国各个革命团体和各种革命势力站到了一起,抱成了一团,革命派的力量大为增强,步伐也更加齐整。在他们的面前,展示了新的前景和希望。孙中山曾明确指出,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革命“新纪元”的开始,他比过去更加坚信自己一定能亲眼看到革命成功的那一天。

  同盟会成立不久,就有众多爱国者踊跃加入。不到一年,海内外会员总数就达到1万多人,仅东京一地就有800多人。为了促使更多的人觉醒和投身革命,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东京正式出版发行。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进一步明确阐述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响亮地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革命号召,树起了三民主义的革命旗帜。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反映和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极大地鼓舞和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就是要推翻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权主义,就是要在中国铲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就是要通过“平均地权”的办法,防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出现贫富两极分化。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中国革命深思熟虑的结果,它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反对封建主义统治的政治要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个进步的革命纲领。

  当然,三民主义也有它的历史局限性。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目标,它的“平均地权”仅试图解决城市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土地涨价,土地所有者不劳而获的问题,而没有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而实际上,在近代中国,不去进行坚决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不把广大农民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就不能根本解决中国的各种社会问题,国家也不能真正富强起来。在以后的革命征程中,与时俱进的孙中山也在不断地思考,并在1924年选择了“新三民主义”即“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道路,揭开了他革命生涯新的历史篇章。

 标签:   戴鞍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