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不做官的革命家——孙中山之挚友陈少白先生传略(2)

辛亥革命网 2016-09-07 10:11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黄柏军 郭昉凌 查看:

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家陈少白与孙中山相识后成莫逆之交,共同创建兴中会、同盟会,为推翻满清建立民国奋斗一生,深受国民赞誉,是孙中山早期从事革命的三个得力助手之一。

  1897年,陈少白奉命到台湾发展党务,在杨心如等人协助下建立起台湾兴中会分会,使台湾成为孙中山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1899年,陈少白作为孙中山的驻香港“特派员”,承担了办报和发展党务、军务,把香港经营为国内外革命之桥梁的任务。为发展革命力量,他还分别参加了三合会为白扇(军师),参加了哥老会为龙头(首领),并邀请这些会党的首领来香港,商讨反清事业。同年10月,由陈少白主持,郑仕良、毕永年和日本“东亚同盟会”志士宫崎寅藏等人参加,将三合会、哥老会、兴中会组成兴汉会,推举孙中山为总会长,为庚子惠州起义打下了组织基础。近年来深受观众热捧的电影《十月围城》便是取材于这段历史。

  1902年冬,孙中山欲在云南、广西等地进行反清活动,应越南都督之约赴越南,并函召陈少白前往。次年,发动华侨黄隆生等人在越南建立兴中会分会。陈少白还通过黄隆生,认识了庄蕴宽等一些前往参加越南博览会的清朝官员,在其游说下,庄曾在辛亥革命中,“参加义举,被举为代理江苏都督”。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香港兴中会随之改组为同盟会分会,陈少白被推为会长,任内对南方沿海各省和南洋各地的党务、军务工作,都有进一步的推动和发展。

  陈少白是历次反清武装起义的主要谋士和后勤指挥

  1895年的广州起义,几经深入的组织发动,组织了3000人的起义队伍,选定重阳节为起事日期。陈少白与孙中山、陆皓东,郑仕良等在广州直接指挥。

  一切准备就绪,就等香港方面的人马和枪械弹药。可惜杨衢云办事不当,重阳节晨才来电报成称“货不能来”。孙中山即求谋于陈少白。陈认为与其这样的起事,时机一过必然泄露,不如解散队伍以图再举。孙中山接纳其意见,马上组织撤退,同时致电杨衢云“货不要来,以后待命”。但杨已于次日派200多人和枪械前往,卒因事泄,而致失败。如果孙中山不按陈少白之计谋,其后果就更不堪设想了。

  1900年,孙中山与陈少白、郑仕良等经过5年的筹划和组织发动,并争取得外力的帮助,决定举行第二次武装起义,由郑仕良负责前线军事,史坚如入广州发动新军配合牵制清军,陈少白负责后勤组织和联络,孙中山则坐镇台湾并负责接济军火。孙中山还曾亲往三洲田犒军,鼓励士气。惠州起义于这年的中秋节举事,义军所向披靡,大败清兵,向沿海进发挺进到三多祝,队伍发展到二万人。博罗等地会党亦响应,配合攻击博罗、惠州。是次起义因无后援而失败。

广州起义失败后流亡日本的孙中山(中)、陈少白(左)、郑士良(右)

  这次起义失败后,陈少白强忍悲痛,尽力做好善后。他疏通了港方,帮助郑仕良等返回香港;对转移到香港之众义士,或安置在港,或遣往南洋,保存革命力量,以图再举。1911年的广州黄花岗之役失败后,一些革命党人逃到香港,陈少白也率有关同志处理善后。

  民主革命之吹鼓手和锐意革新者

  陈少白于1890年奉孙中山之命返香港创办的《中国日报》,被史学家赞誉是“为革命日报之始祖。”

  主政《中国日报》期间,他大胆革新,率先将中文报纸之直行长行改为横排短行之格式,并发行《中国旬报》,设讽刺时事之“鼓吹录”。这些办报格式、风格的首创,深受读者欢迎,后为国内外中文报纸所效仿。

  陈少白同时是个出色的政论家,通晓中、英、日三国语言,口才敏捷,文笔凌厉,其于1897年发表的政论文《东亚联合要旨》,日人门胁氏称赞其“年少气锐,盛说东亚策,言语明晰,议论风生,亦可渭一奇男儿”。

  戊戌政变失败后,孙中山、陈少白等一度欲与康有为、梁启超合作反清救国,日本友人犬养毅、宫崎寅藏等亦极力撮合。在孙、陈与康、梁的几次商讨中,善于辞令的孙中山和陈少白对反清救国之革命主义的阐述入情入理,使梁启超无反驳之力。惟康有为以皇帝老师自居,坚持保皇立场,与革命党为敌,派其徒徐勤在香港开办《商报》,与《中国日报》大唱反调。两报于是展开笔战。

  陈少白亲自在《中国日报》上撰文和组写文章宣传革命主义,揭露清廷之黑暗腐朽和康梁之真保皇假革命之面目,还寄文稿给檀香山《隆记报》以助孙中山在檀之革命声势,旗帜鲜明地反对美国排华以及维护路权等,故深得海内外各界人士之拥戴,令多家革命派主持的华文报纸一纸风行,成为当地发行量最广的报纸之一。

  陈少白又是“为粤省创造白话剧之先河”。于1905年至1911年,为把革命宣传深入民间,陈少白先后与李纪堂、程子仪,黄咏台等人合作,组织广州采南歌剧团、香港振天声剧团和香港振天声白话剧社,并亲自撰写剧本,演出有《文天祥殉国》、《熊飞起义》、《自由花》等剧目,备为观者欢迎和赞赏。

  功成身退,不恋仕途,淡泊名利

  在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历程中,陈少白如同孙中山的左右手,是历次革命起义运动和革命宣传活动的主要的组织领导者之一。

  辛亥革命胜利后,陈少白却毅然功成身退,不恋仕途不恋乌纱,只在广东军政府出任几个月的都督府外交司长,于孙中山回粤就任非常大总统时出任政府顾问,即使后来随孙中山挥师北伐也没挂官名,出力不为当官,为党不谋私利,为民牺牲小我。

  孙中山为酬谢昔日出生入死的革命功臣,在广州越秀山修建文澜阁作为给陈少白、尤烈、杨鹤龄颐养天年的“三老楼”,陈少白也甚少享用。

  然而,陈少白对故乡却一往情深,对能为乡亲直接提供服务提供帮忙的外海乡事委员会主席(乡长)之职务则乐于担任,高官不愿当,为乡亲服务的芝麻小官他却当得有滋有味,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堪称“怪人”。少白晚年居乡期间还撰写了重要历史文献回忆录《兴中会革命史要》。

  1932年,陈少白应邀赴南京共商国事,于1934年12月23日在北京病逝,停厝西山碧云寺,此亦为孙中山逝世时停灵的地方,故挽联中有“生奔死赴,碧云恨继中山”之句。1935年l月,外海乡中运枢归葬。外海镇后山土名“五马归槽”山丘至今保存有陈少白先生陵墓,外海镇南华里保存有陈少白先生故居,内存大量关于反映先生生平事迹的珍贵文物、图书、照片等,供各界游人访寻一代革命家的足迹和风采。

  悠悠岁月,磨不去历史沧桑;桑海桑田,铭刻着赤子情怀。在陈少白家乡,关于先生的故事最为乡人津津乐道,其爱国不求官之高风亮节为后人所敬仰。

  (注:本文作者黄柏军先生是广东省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理事;郭昉凌女士是广东省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常务理事。)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