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黄兴的分歧(2)

辛亥革命网 2017-07-06 09:16 来源:法治周末 作者:王凯 查看:

国民党前身同盟会是由孙中山和黄兴共同创建的,对于两位革命先驱,后人将其并称为“孙黄”,但他们之间也存在争论和不同意见,特别是宋教仁遇刺后,两人更是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孙黄关系出现了隔阂

  造成“二次革命”失败的元素很多,但孙中山在总结原因时,过分强调了党人的主观因素。他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一是不服从,二是不统一,尤其是“不肯服从一个领袖的命令”。孙中山特别提到黄兴,并历数黄之“罪行”:在南北议和时期,孙中山愤袁氏狡诈,曾主张宁可开战,也不可让步,但黄兴不赞成;孙中山主张建都南京,要袁世凯南来就职,黄兴也不坚决支持;宋案发生以后,孙中山主张用武力解决,黄兴不肯听;孙中山本拟亲赴南京誓师讨袁,黄兴又自告奋勇前往,招致失败,全局瓦解。

  因为这些原因,当黄兴到达东京第一次去见孙中山时,即“大被痛骂”,黄兴虽然“温温自克”,但自此后两人关系出现隔阂。虽然同处东京,却再也不能像原来那样面对面坐下来,平静地探讨问题了。

  在以后的行动方针上,孙、黄意见也不一致。孙中山认为,袁世凯现在表面上虽然气焰嚣张,不可一世,但实际上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因此他号召党人,以激进主义从事“第三次革命”。

  黄兴则没有那么乐观,他认为“二次革命”时革命党拥兵数万,据地数省,尚且失败;今天亡命海外,“无尺土一兵,安敢妄言激进”?黄兴认为,如果和袁世凯硬拼,只能白白送掉热血青年的性命,于事无补。因此他主张,在革命时机未成熟前,应从长计议。李烈钧、陈炯明、柏文蔚、李根源、钮永建、程潜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均赞同黄兴的缓进主张。

  孙、黄意见的分歧,也影响了国民党内部的团结。国民党前身同盟会原由兴中、华兴、光复三会合并组成,因为同乡、私交或工作的关系,孙、黄各自拥有一批信徒,随着两人关系的疏远,信徒之间也相互攻讦,在党内形成了宗派。

  1914年3月,胡汉民向黄兴建议办一刊物进行反袁宣传,黄兴请章士钊主持其事。不久,由于党内裂痕继续扩大,5月初有两个刊物同时问世,一个是胡汉民主编的《民国》杂志,属于孙派;一个是章士钊主编的《甲寅》杂志,是黄派的喉舌。后来由于一件小事引起误解,《甲寅》杂志社竟被孙中山手下的人捣毁,双方积怨越来越深。

  最大的分歧

  孙中山和黄兴最大的分歧集中在组建中华革命党问题上。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准备舍弃国民党,另行组建党魁崇拜加党魁专权的中华革命党,以备再次革命。

  孙中山此举遭到黄兴、李烈钧、柏文蔚、谭人凤、陈炯明等党内高层的坚决反对。黄兴承认自辛亥革命以来,革命党人虚骄成风,为国人所不谅,但只要端正党风,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队伍,就一定能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新中国,没有毁党、造党的必要。

  孙中山痛感国民党松松垮垮,党员目无纪律。他认为革命失败完全是因为国民党战斗精神丧失殆尽的缘故,他主张解散国民党,重新组建中华革命党,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铁血专制,重塑领袖的个人权威。在新党党章中,党员分为首义党员、协助党员和普通党员,革命成功后,他们就会相应地成为元勋公民、有功公民及先进公民。

  元勋公民具有一切参政、议政和执政的优先权利,有功公民有选举、被选举的权利,先进公民则仅有选举权利。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孙中山竟要求每个党员在入党誓约上按指模,发誓“愿牺牲一己之身命自由权利,附从孙先生,再举革命……从兹永守此约,至死不渝,如有二心,甘受极刑”。

  在黄兴看来,这不像是一个革命政党发展党员,倒有点帮会设坛收徒的意味。他的意见与孙中山截然不同,主张“仍用旧党加以整理,力求扩充之”。对于新党,黄兴态度很明确,坚决不加入,他批评入党誓约中“附从孙先生”一说与孙中山自己倡导的民主、自由、博爱和平等的共和理念背道而驰。两人情绪激动,“时声高惊四壁。晚餐后再行激论,深夜未尽,终喧哗而别”。

  对于孙、黄之间的矛盾,日本友人萱野长知、宫崎滔天等设法居中调停,但都未能奏效。党内元老如胡汉民、居正等也私下召开会议,商量协调孙黄分歧,最后想出一个妥协折衷的办法,建议孙中山将誓词中“附从孙中山”改为“附从中华革命党之总理”。孙中山、黄兴对此都表示同意,但却遭到陈其美的坚决反对。

  陈其美字英士,浙江湖州人,与黄兴同为孙中山的左右股肱,是民初政坛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二次革命”爆发后,陈被举为上海讨袁军总司令,赴日本后支持孙中山毁党、造党,在中华革命党内任总务部长,实际地位仅次于孙中山。

  站在孙中山一边的陈其美为了排挤黄兴,抓住黄在东京营造简易住宅一事大做文章。1914年5月21日,黄兴在致朋友的信中,对自己建房一事作了解释:“在今日亡命海外,何以家为?同志交谪,亦所甘受。然以弟不赞成中山之举动,以是相迫,不但非弟所乐闻,且甚为弟所鄙视。其手段之卑劣也,近日造谣,倾轧之机已露,颇不愿白于大雅之前,谨就此房屋事再为兄一陈之。”

  当天,黄兴还致函孙中山,对陈其美、戴季陶等人的指责有所申辩。孙中山马上复函,直接要求黄兴不要参与革命事务,表示自己一人包办“革命”的决心,“限以二年为期,过此而犹不成,兄可出而任事,弟当让兄独办”。

  事已至此,已无继续争论的必要。6月2日,黄兴再次致函孙中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唯先生欲为第三次之革命,以二年为期,如过期不成,即让弟独办等语。弟窃思以后革命,原求政治之改良,此乃个人之天职,非为一公司之权利可相让渡、可能包办者比,以后请先生勿以此相要。弟如有机会,当尽我责任为之,可断言与先生之进行决无妨碍。”

  6月3日,孙中山复信黄兴,劝其“静养两年,不谈公事”;6月22日,中华革命党在东京召开第一次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6月30日,实际上已经成为绊脚石的黄兴为了避嫌和让路,在秘书李书城、石陶钧,翻译徐申伯等人陪同下,由日本横滨启程前往美国。临行前他在寓所宴请孙中山,席间两人“未谈国事”,孙中山赠以一联:“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再共尝。”

  事实证明,组建中华革命党是孙中山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潮和败笔,在随即发生的护国运动中,他所代表的政治力量已不再是主角。1916年7月,“护国运动”结束后,中华革命党宣告停止一切党务活动,低调落幕。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