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三识袁世凯

辛亥革命网 2017-11-24 09:16 来源:炎黄春秋 作者:周新国 丁慧超 查看:

孙中山先生对袁世凯的认识是经过从怀疑、防备到放松警惕,从一度支持袁世凯到彻底认清袁世凯并高举反袁大旗这样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

  孙中山先生对袁世凯的认识是经过从怀疑、防备到放松警惕,从一度支持袁世凯到彻底认清袁世凯并高举反袁大旗这样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按时间顺序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从南北和议至1912年8月下旬,这段时期孙中山是怀疑袁世凯的,是防备着袁的;2、1912年8月下旬至1913年3月25日得悉“宋案”发生前,孙中山对袁世凯放松了警惕,产生了好感,甚至深信不疑;3、1913年3月25日后,孙中山彻底认清了袁世凯的真实面目,从而举起了反袁的大旗。本文按这三个阶段的时间顺序,简述孙中山对袁世凯的认识变化过程。

  一怀疑——防备

  要说孙中山对袁的认识,首先要从南北和谈说起。1911年,武昌起义以后,清政府急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军南下镇压,然而由于袁世凯暗中操纵军队,荫昌指挥失灵。因此,清廷不得已起用袁世凯镇压革命。袁世凯是一个极具野心且精于权术的大官僚,他认为完全依靠武力难以对付日益高涨的革命浪潮,最后造成无法收拾的局面;另一方面,如果镇压了革命,他也就失去了要挟清廷的工具,并可能最终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因此,在北洋军攻占了汉阳,准备继续进攻武昌的时候,他却下令北洋军停止渡江进击,暂时屯兵不动,抓住有利时机加强“和平”攻势,以便利用南北对峙的局面,攫取全国政权。

  在北洋军猛攻汉阳之时,袁世凯串通英国公使朱尔典,让他出面促成和谈。朱尔典立即令英国驻汉口领事葛福成正式以“中立者”身份出面斡旋,向南北双方提出即日停战、清帝退位、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三项议和条件。面对袁世凯的武力进攻和中外反动派的和谈引诱,独立各省表现明显的妥协倾向,武汉当局此时正感局势危劣,当即同意三项议和条件。12月3日,南北双方达成了停战3日的协议。稍后,由美国驻汉口领事出面协商,将停战期限延长15天。就这样,南北双方正式开始停战议和。

  然而,正当袁世凯踌躇满志,企图利用“和谈”为工具,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12月25日,孙中山自海外归来,到达上海。孙中山在到沪之前,曾在香港驻留(12月20日抵港,次日抵沪)。在港停留期间,中山对胡汉民等人谈话时说:

  “各省独立虽多,然缺乏统一的指挥,不暇入粤,须往沪组织政府,以应付满清。”

  然而,胡汉民意欲留孙中山在广东,他说:“今日倾覆满洲,殆无问题,足为梗者,只袁世凯耳。……今先生遽然至沪,各省必先举先生为总统,然无一兵一卒,以为指挥号令之具,先生拥一虚名,于事又复奚济?故余以为留粤便。”

  孙中山说:“谓袁世凯不可信,诚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

  最终,胡汉民被孙中山说服了,便随中山先生赴沪。

  孙中山抵沪时,有记者问他携巨款回国之事,孙中山答曰:“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孙中山是无意于议和的,这无疑给沉闷的中国革命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使革命派精神大振,独立各省各界人士纷纷呼吁孙中山出面组织临时政府。孙中山在自欧洲返回时,即决心组织一个“强有力的政府”。12月29日,各省代表联合会在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会议,孙中山以16票绝对多数当选。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南京政府成立,北京清王朝政权仍在,南北对峙局面依旧,革命尚未成功,此时“南北和谈”时断时续。

  本来,在独立各省筹建临时中央政府的过程中,南北议和并没有中断,仍然在以公开和秘密的两种形式进行着。所谓公开的谈判,即是南北双方议和代表在谈判桌前所作的官样文章;所谓秘密谈判,则是独立各省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政客及部分革命党人和袁世凯反动势力之间的暗渡陈仓和幕后交易。在12月中旬,各省代表联合会中就有人提出了虚中央政府大总统之位,以待袁世凯反正来归。但此时袁世凯还没有做好窃权准备,迟迟不肯表态。而当准备工作就绪之际,孙中山自海外归来,消沉一时的革命浪潮迅即高涨起来,各省代表联合会于29日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这对已做好准备要做大总统的袁世凯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于是,他恼羞成怒,指使北洋军将领段祺瑞等通电誓死反对共和政体,令前线清军炮轰武昌,单方面中止南北和谈。

  面对袁世凯气势汹汹的恐吓,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采取了强硬立场,组织了六路大军进行北伐。但是,由于南京临时政府军事力量薄弱,财政困难,以至连陆军总长黄兴也说:“和议若不成,自度不能下动员令,惟有剖腹以谢天下。”

  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党内妥协之气日益浓厚,北伐无法继续进行下去,甚至连颇得孙中山器重和信赖的汪精卫也当面指责孙中山:“你不赞成和议,难道是舍不得总统吗?”

  孙中山无力改变“过渡”政府和“过渡”总统的局面。所以他说:“我……及至抵达国境,一切都已发展到了使我认为明智莫过于承认既成事实的阶段。”1912年1月2日,孙中山给袁世凯的复电中表示:“文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故于议和之举,并不反对。……倘由君之力,不劳战争,达国民之志愿,保民族之调和,清室亦得安乐,一举数善,推让功能,自是公论。”孙中山在无奈之下,对袁世凯这个“汉人”还抱有幻想。孙中山除此之外,还能怎么办呢?同黄兴关系十分密切的李书城回忆说:“……孙先生和一部分同志,认为袁世凯是一个巨奸大憝,把建立民国的大任托付给他是靠不住的。”孙中山这时对袁世凯是有清醒认识的,然而他却没有能力改变现状,只有以此求得战争的停止。

  于是,南北双方又坐到了谈判桌旁。此时,孙中山只有以大总统的桂冠作为交换条件,以求袁世凯推翻清帝,实行共和。他在1912年1月15日致电议和代表伍廷芳:“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孙中山的正式表态,使袁世凯对南方这一头放下心来。

  袁世凯有了孙中山的承诺,就把主要力量放到压迫退位上去。他通过软硬兼施的两面手法,终于迫使清室于2月13日发布谕旨,宣布退位。统治中国达268年的清王朝,至此宣告结束。

  在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的过程中,孙中山对袁世凯并不放心。他致电伍廷芳说:“一、清帝退位,系帝制消灭,非只虚名。二、袁须受民国推举,不得由清廷授权。三、袁可对中外发表政见,服从共和,以为被举之地。四、临时政府不容有两,以避竞争,今清帝退位后,民国政府当然统一……”另外,袁世凯时时在局部地区制造事端,孙中山大为恼火,他致电伍廷芳说:“据陕特派员李良材报告,‘阴历十一月十七日第六镇清军已由渑池西发,其汉阳退出之清军及武卫左军,均于二十一日屯集恪(洛)阳,合谋攻陕……’”“查此次停战展期,本出于清政府之要求,而袁世凯令豫、甘清军两路攻陕,违约失信,究何居心?……”从这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知道,孙中山在同意让位于袁世凯后也是怀有戒心的,是抱怀疑态度的。

  清帝宣告退位的同一天,孙中山履行自己的诺言,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袁世凯接替。15日,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第二位临时大总统。但孙中山对袁世凯仍不放心,因此,在辞职文中提出三个条件,作为对他的限制:“一、临时政府设于南京,为各省代表所议定,不能更改;一、辞职后,使参议院举定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时,大总统及国务各员乃行辞职;一、临时政府约法为参议院所制定,新总统必须遵守颁布之一切法制章程。”这三条中,除要袁世凯遵守《临时约法》外,就是要袁世凯离开北京,到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因为北京是旧势力的中心,而南京当时是革命势力比较强大的地方,便于对袁世凯进行制约,孙中山先生可谓用心良苦。

  袁世凯是不会离开他的老巢的,但他表面上却不动声色,甚至满口答应极愿南行,实际上以种种借口进行抵制。当以蔡元培为代表的迎袁专使到达北京后,袁世凯一面大肆渲染,欢迎专使;一面暗渡陈仓,制造兵变;最终以维持北方秩序,断难南行为借口而赖在北京,未曾“挪身”,这样袁世凯拒绝南下的目的达到了。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布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宣布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就这样,民国成立,清室虽然退位,革命果实却落入袁世凯的私囊中。

  孙中山对袁世凯的怀疑和防备都一次又一次被袁世凯击破了。袁世凯窃得大权之后,孙中山转而幻想袁世凯能够维护共和,甚至一厢情愿提出自己修铁路20万公里,袁世凯练兵百万,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孙中山如此“痴心”与袁世凯之野心是如此不和谐。正如一位史学家所说:“孙中山像少女般天真。”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