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三识袁世凯(3)

辛亥革命网 2017-11-24 09:16 来源:炎黄春秋 作者:周新国 丁慧超 查看:

孙中山先生对袁世凯的认识是经过从怀疑、防备到放松警惕,从一度支持袁世凯到彻底认清袁世凯并高举反袁大旗这样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

  从这则材料看,孙中山以为革命已达到完全目的,意即袁世凯政府即是完全民国政府,是符合孙中山的愿望的政府。他认为,朱尔典出了不少力,使“列强从未干预”,要求袁世凯酬劳朱尔典。对于这个要求的对错我们不作评价,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孙中山是满意于现政府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孙中山还就自己孩子留学美国之事亲自致函袁世凯。

  1912年12月17日,孙中山致袁世凯的信中说:“若阁下于文个人欲有加惠,则窃有一事奉告:文有一男名科,已入美国大学,媳陈氏又有二女名及、,旨在美洲中学,据留学章程,后三人尚无官费之资格。欲阁下特别待遇,饬有司准许此四人补给官费读书,使有成就,以免文之私累太重,文感且无既矣。”这则材料本身并没有说及孙与袁之关系,但它从另一个角度是可以作为孙中山信任袁世凯的旁证的。倘若说孙中山仍然怀疑袁世凯,他是绝不会向袁世凯提出这样的要求的;他之所以提出,也就表明了孙中山这一时期对袁世凯信任是有一定基础的。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孙中山在去北京之后,由于袁世凯的两面手法,轻信了袁世凯,未能清醒地认识袁世凯的本来面目,将其视为中国“难得”之能人而加以推崇,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革命党人的妥协倾向,也使袁世凯能够充分地准备对革命派的反扑。直到1913年3月25日他在日本得悉“宋案”事件的发生,才对袁世凯有清醒的认识,从而举起了反袁的大旗,领导了“二次革命”。

  三清醒——奋起讨袁

  孙中山以中华民国前总统、全国铁路督办的身份,于1913年2月11日乘轮船自上海启程访问日本。孙中山的这次访问,受到了日本朝野人士、华侨和留学生的盛大欢迎与隆重接待。孙中山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看到祖国的未来。他认真探索,仔细研究,而且满怀信心地说:“今日革命成功,祖国前途,大有可为。”

  正在这个时候,孙中山收到了这样一封电报:“宋先生于二十二日午前四时四十七分,因伤绝命于上海铁道医院。”

  残酷的事实最能教训人,它像晴天霹雳,使孙中山从和平建设的幻想中惊醒过来。孙中山迫不及待,立即启程返沪了。

  宋教仁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十分倾慕欧美的资产阶级议会政治,他主张责任内阁制。袁上台后,宋教仁竭力想以合法手段来牵制袁之统治。他四出奔走,到处游说,联合一些党派,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而且国民党迅速发展,成为第一大党。按照《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参议院成立后十个月内举行国会选举。在1913年2月,选举名单揭晓,国民党员在参、众两院的人数都是最多的,成了国会中的第一大政党。国民党人踌躇满志,准备利用在国会的优势,组织政党内阁,而且预定由宋教仁担任内阁总理。

  这就使得视权如命的袁世凯按捺不住了,他不愿内阁成为束缚他的工具。他曾经向杨度透露过自己的心事:“我现在不怕国民党以暴力夺取政权,就怕他们以合法手段取得政权,把我摆在无权无勇的位置上。”他决定对宋教仁下手,起初袁以利诱,但宋教仁并不买账,于是袁世凯派人暗杀宋教仁。1913年3月20日,宋于上海车站遭到暗杀,这就是“宋案”事件。

  孙中山于3月25日回到上海,当晚在和黄兴商量对策时,黄兴主张“听候法律,与袁世凯相周旋。”孙中山反复陈述:“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只有起兵才行。因为袁世凯是总统,总统指使暗杀,则断非法律所能解决。所能解决的,只有武力。”这时孙中山对袁世凯已有清醒的认识,不再抱有幻想,他只想起兵反袁。

  从此以后,孙中山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袁斗争,直到袁世凯最终下台。

  总之,孙中山先生对袁世凯的认识是变化的:怀疑、轻信、清醒是其认识的三个主要阶段。当然,历史是有其连贯性的,我们在这里加以分期只是出于说明的方便。另外,孙中山在1915年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

  “第一次革命,解职推袁,以免流血之祸,张方之难,自身入都而为之解,宣言十年不预政治,俾国人专心信托之,即东游一月,不啻为袁氏游说也。迨‘宋案’发生,弟始翻然悟彼奸人非恒情所测,且必有破坏共和之心,而后动于恶,故一念主张讨贼,以爱国之故,不能复爱和平也。”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到孙中山对袁之认识的变化过程。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