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书的两首诗(2)

辛亥革命网 2019-03-01 13:59 来源:浦东史志办 作者:唐国良 邓娟 查看:

辛亥革命后二次革命失败后,李平书为避难被迫东渡日本。在日本期间,创作了著名的《平泉爱国歌》与《平泉爱群歌》。

  三、创作爱国歌、爱群歌的思想基础

  1、接受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是新型士绅群体的代表人物

  曾经有学者如是评价李平书:“恂恂一儒者 凛凛大英雄”,在笔者看来,十分贴切,名副其实。

  龙门书院是李平书思想启蒙和识见非凡的发源地,游历南洋等地的人生经历成就了李平书的视野宏阔、务实创新、爱国、追求民主和自由。他就读的龙门书院是讲求新学、思想活跃、群英荟萃的地方,是上海当时质量最好的学院。其中有一批深通西学的杰出人才,李平书身处其中,眼界大开,学识日进,加之上海是当时西学东渐的中心地,这就为李平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纵观李平书一生,不难发现,启蒙教育时深受儒家之熏陶,侵淫日久而有志于仕途;受聘于张之洞成为其幕僚而以道德掌管书院;晚年《自叙》对于上海地方自治和市政改良,包括修路,筑桥、办学、设医院等一系列实业,文教卫生、警务与市政事业的建设与规划;对于上海辛亥起义的源起、过程和结果,包括上海商团的设立、壮大,绅商政治倾向的转变及其与中部同盟会,光复会人物的联络合作,对清政府官员及军队的宣传策反,起义的策划,过程和结果,都予以详述,使今人可以看到自来水,电灯、电车等西方物质文明在上海“华界”产生、发展,西医、西药、医院为上海接受,民族工商业得到扶持,已成为城市发展桎梏的旧城墙得以拆除等,对后来上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过程,逐一详述。居庙堂则心系朝廷,处江湖则魂牵苍生,儒家之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李平书兼而有之。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李平书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上层人物转向革命的代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发展的主流是由爱国而革命,即有抵抗外国侵略,要求祖国富强而必须推翻满清政府,是为了国家的独立、自由、富强而革命,李平书是这一时期代表着进步、民主、爱国的新型士绅代表人物。

  2、遂溪抗法的领袖

  19世纪末,甲午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创巨痛深的《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德国强占胶州湾,沙俄入侵旅顺湾,法国则强租广州湾。法国侵略军不待划界,即进遂溪县海口,激起当地民众反抗。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春,是年46岁的李平书调任广东遂溪知县。署遂溪知县的李平书组织团练,分乡训练,有理有节地抗击法军,多次击退法军,打死打伤一些法军。李平书抗击法军,相当理智。对待战俘以及对方死者,均考虑国际惯例,不因一己之鲁莽而使外交方面出现差池,减少了一些麻烦和损失。

  遂溪抗法是在清廷对外妥协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自然难以取得根本性的胜利,李平书被革职查处。但却声誉鹊起,在士林和民众中赢得了广泛好评。当有人向李鸿章告状,谓遂溪抗法事件纯为李平书妄为所致。但是李鸿章却对其客观公允评价:“德非不度,但太不量力耳!”(《自叙》,第394页)

  3、上海光复的元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同年11月,陈其美在上海率部起义,上海光复,沪军都督府成立,陈其美担任都督,成为上海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李平书为上海民政总长,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当时的川沙县、上海县、南汇县、奉贤县等地方民政长均受李平书节制。主要维持地方新秩序,管辖地方新民政,发布一系列公告,建立新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维护百姓安定秩序;安抚居民,移风易俗;重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创建了许多具有划时代的城市公共设施,组建华洋裁判所等。

  姚文枬在《李平书行状》中说,上海光复中有三要素:民众、军警、商团,而民众、商团都与李平书直接有关。造福百姓的事业为李平书赢得了民众的支持;作为商团的核心,李平书具有强大的号召力。有了这样的前提,李平书振臂一呼,自然应者云集!《民国上海县志》高度评价了李平书在上海光复中的的贡献:“革命事起,民党领袖与地方士绅咸引钟钰一言为重,乃博谘众议,密谋应付,而处处以保全地方,勿伤民命为要义,故东南光复,匕鬯不惊。”

  4、上海近代化实干家

  1909年的《图画日报》这样评价“凡政界、学界、实业界以及慈善各事业,无不力任艰巨,殚心经营,海内外人士识与不识皆翕然称之”。李平书脚踏实地,造福桑梓,可谓实至名归,理应担此殊荣,清末上海,士绅中无人能出其右。

  张之洞这样评价李平书:办事才。(《自叙》)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熊月之先生曾逐一列举李平书在1908年所办之实业,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然而,李平书办事之风格,值得在此一提。尽心尽责,一丝不苟,全情投入,涉及到国计民生和上海城市建设的具体事务,他事事亲力亲为,谋划周全,促成了上海的城市现代化和城市文明的发展。

  5、城厢自治的发起人

  1905年,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成立(1909年改为城自治公所)。李平书等人在阐述创办此局宗旨时便明言:“惕于外权日张,主权浸落,道路不治,沟渠积污”。其因租界市政建设之刺激而起和不甘落后的心情溢于言表。上海道袁树勋在批准设立总工程局时便说:“上海为通商大埠,最得风气之先,外患之激刺日深,绅民之感情自异。”(杨模:《上海市自治志·公牍甲编》)

  警政、工政等科,均与租界工部局组织类似。租界的市政建设及其显示出来的近代文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西方的窗口。诚如19世纪80年代《申报》的一篇文章所载:“上海自有工部局以来,湫隘逼仄之路悉化而为康庄,乡间鄙陋之区皆变而为。四方之人趋之若江汉之朝宗,商贾往来无远勿届。街衢之间,日事洒扫,迂者直之,陂者平之……,以中国界内之地较之租界,不啻有天渊之异焉。(《申报》,1883年10月27日)

  四、研究李平书思想的现实意义

  1、可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

  李平书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仁人志士,《平泉爱国歌》是李平书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爱国思想的集中反映,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

  教育之本质,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教育是要有国家特征和民族文化根基的,它需要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支撑。在经历了二次革命失败后的李平书,愤怒于袁世凯等人的卖国求荣,转而以诗歌的形式举起爱国的旗帜,意图唤起民众的爱国力量和救国热情,力挽狂澜,于危难之中挽救国民政府,拯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一时期,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系——爱国主义,李平书顺应历史潮流,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值得一提的是,李平书在清末民主运动中的贡献,一为地方自治,二为辛亥光复,两者之间又有内在联系。地方自治运动,不只是市政改良的社会运动,也是一次关于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教育运动。

  蕴含在《平泉爱国歌》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当下,依然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勉励后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有益于党的统一战线、多党合作、民族团结

  “不论甲党与乙党,不问男人和北人,五族共和称民国,满汉蒙藏回同伦”。李平书在《平泉爱群歌》中大力倡导五族共和,希望消弭政党之间的不同意见,实现多党合作,消除地区与种族之间的差异,实现民族团结。反对“拘守家族狭主义,不知社会皆吾徒”之思想,希望不同政党与民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保全疆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李平书倡导的“五族共和”、“团体主义”“合群”、“相爱”等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有益于党的统一战线,多党合作、民族团结。

  3、可以对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建设有所启迪

  “合群之道人易晓,化除意见相和亲”、“奈何人而不知鸟,不知相爱反相争”、“同种异种大和会,爱群之效莫与京”,闪烁在《平泉爱群歌》中的这些思想,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即和而不同,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有所启发。

  构建和谐社会,是要建立起“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党群之间、干群之间、邻里之间都要和谐。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建设,承接和弘扬着中国自古所崇尚的和为贵、和谐为美的和谐社会理念。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是李平书一生的写照。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