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孙中山纪念堂 迟来而永久的怀念

辛亥革命网 2016-07-20 09:57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孙幸 查看:

孙中山纪念堂占地3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前座是富丽堂皇的三层宫殿式建筑,从孙中山先生逝世,时隔57年,中山人终于完成了在孙中山家乡设立一座孙中山纪念堂的心愿。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纪念热潮,命名中山路、建设中山纪念堂、塑造中山铜像、辟建中山公园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以至全国各大城市都有这一类纪念地,相同的命名及数量之多,成为世界奇观,孙中山也成为了全世界最多纪念道路、纪念建筑的世界名人,甚至还有人以此提出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当年的香山县,作为伟人的故乡,为纪念孙中山,其逝世一个月后便更名为“中山县”,并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就成为了中国的“模范县”。直到改革开放的初期,各时期的中山县,社会、民生各方面发展一直处于全国前列,但是,一些有识之士常在慨叹有三件憾事:中山作为伟人故乡,一没有孙中山纪念堂,二没有孙中山铜像,三没有“三民主义”中的民权路。

  这种情况,直到1982年才有所改变。

  建孙中山纪念堂的起源

  改革开放初,1979年,中山籍旅港乡亲杨志云先生首先主动提出,捐资1000万港元回家乡,为乡亲办一件好事。项目很快就得到落实,为当时的中山县人民医院兴建一幢楼高九层具现代化意义的医疗大楼(即现“杨颖滨大楼”)。这个项目是当时国内最大最早期的侨捐医疗项目。《人民日报》为此还专门作了长篇的报道,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反响。

  而同为中山人,同为香港富商,作为杨志云先生好友的郭德胜先生,看到杨志云先生的义举,非常认同,并也有为家乡父老乡亲做好事的意向。杨志云先生提出与郭德胜先生两人合捐,一起搞好这间医院。

  时任中山县委统战部部长的林藻同志,听后十分高兴,但是以其多年的统战工作经验,他委婉地建议杨志云先生,从多为家乡办实事和扩大社会影响的角度考虑,可以另选一些项目,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山,可谓百业待兴。郭先生和杨先生都乐意接受这个建议。

  时任中山县委副书记的陈振光同志就提议将兴建孙中山纪念堂的项目推荐给郭德胜先生,因为中山正缺这么一座纪念孙中山的建筑,市民需要一个现代化的文化设施。这一建议得到了郭德胜先生的认同。

  今天,中山市拥有这么一座地标性建筑,还得感谢另一位爱国爱乡的热心人士,澳门知名人士何贤先生(即澳门首任特首何厚铧先生的父亲),正是他热心地向郭德胜先生介绍中山的情况和说明有关问题,增强了郭先生对办好此事的信心,他还亲笔为郭先生起草了捐献书。

  选址仁山

  当捐赠孙中山纪念堂项目确定后,选址却让相关人士费了一番思量。有意见认为,纪念堂应放在孙中山的家乡翠亨村,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整个中山都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应放在城区。经过反复的讨论、评估,最后意见还是认为,纪念是为了发扬、应用,孙中山纪念堂的选址还是放在当时的石岐仁山广场最合适。那里是市区的中心,平日市民的文娱体育活动多聚集在于此地。

  从明代开始,仁山(即今孙中山纪念堂所在地)就逐步变成中山的政治文化中心点。

  仁山原是个小土岗。明代嘉靖年间,知县邓迁在邑城县署后面仁山顶兴建了“仁山书院”,这是香山邑最早的学府之一。宋末因战乱县署迁往莲峰山建寨据守。元代初年至元二十一年,县尹王天祥在仁山修复旧治,左为城隍庙,右为典史署,而现今拱辰路与孙中山纪念堂公园之间一带则为牢狱。直到民国初年,仁山仍是县府机关的办公地点。

  1930年,唐绍仪任中山县长并把县府迁往自己的家乡唐家湾,仁山脚的古旧建筑才由于失修终至倒塌及拆毁。而同年,在仁山土岗上县政府建起一个简易的运动场,俗称仁山广场,那已是当年相对正规的田径运动场了,它位于现在的孙中山纪念堂的石阶以下之处。运动场不算大,只有一条200米的环形跑道。

  1949年10月30日,南下的解放军与在五桂山坚持游击战的中山独立团在仁山广场会师,宣布中山解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