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陵孙中山卫士回忆向解放军和平移交中山陵轶事(2)

辛亥革命网 2017-03-02 16:37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范良 查看:

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后,国民党政府孙中山陵园管理委员会对陵园管理工作进行了调整安排,决定保留拱卫处全体官兵和部分员工,其余人员即行疏散。

  1949年5月,解放军部队的首长们结队前来晋谒中山陵。我向他们介绍了陵墓的情况,并拿出了陈毅司令员亲笔书写的“保护中山陵”的手令给他们看。以后,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市长兼市委书记刘伯承司令员也多次来中山陵谒陵并视察工作。有一次,刘司令员来早了半个小时,尚未到开陵门的时间,他就在外等候。刘司令员还组织人马从外地运来了几千株苗木,开始了解放后的陵园绿化工作。如今,整个陵园已是林海浩瀚。

  相关链接

  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山陵进行了几次修缮,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966年。当时,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国家拨款100万元,修缮了中山陵的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更换了陵门、碑亭和祭堂屋面开裂的琉璃瓦,焊缝修整了檐椽外部的铜套,对里面的工字钢进行了防锈处理,陵门、祭堂和墓室的铜门,也全部修整如初。这次大规模维修,保持了中山陵当年的面貌。

  “文革”结束后,中山陵又被列为全国园林古迹修葺重点。1981年,中山陵园管理处请来了一流的建筑设计工程师和工匠,根据历史档案的原样,进行精心的修整。这次修缮的一个重要项目,是完全按照原来的面貌,重修了祭堂和墓室天花上的国民党党徽。此外,还重刻了碑亭里大石碑碑头上的国民党党徽,对392级石阶,全部用水泥重新勾缝。

  1985年进行的维修项目很多:对中山陵祭堂前三段石阶两侧栏杆和光华亭进行维修,把中山铜像从原铜鼎处迁往藏经楼前,将十年内乱中移走的铜鼎放回原处,从而恢复了中山陵的“自由钟”造型,等等。

刘志诚生前照片。(资料照片)

  人物简介:刘志诚,河南省获嘉县人。1919年10月出生,1937年11月进入延安陕北公学,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进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抗战时期曾任新四军第六支队卫生部党总支副书记、新四军军部机关党总支书记、军直政治部组织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华东野战军特务团政治处主任、第三野战军第35军第105师第315团副政委、政委。新中国成立以后,曾任浙江省丽水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南京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江苏生产建设兵团政治部主任等职,2000年2月在南京去世。

范良生前照片。(资料照片)

  人物简介:范良,1904年出生,广东省三水县(今属佛山市)人,16岁起追随孙中山参加国民革命,1923年开始担任孙中山卫士。1926年冬曾参加中山陵建陵工作,安葬时抬过灵柩,此后一直在中山陵担负建设和守卫任务。新中国成立前曾任孙中山陵园管理委员会警卫处总务课代课主任、陵园管理委员会拱卫处总务科上校科长、拱卫处代理处长,1950年起任中山陵园管理处拱卫组组长、中山陵园管理委员会委员,是长期守陵的唯一老卫士代表,1997年4月在南京去世。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