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辛亥革命结束前陈楚楠的思想演变及其原因

辛亥革命网 2011-03-24 00:00 来源:八桂侨刊 作者:邱海燕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中,南洋华侨给予了大力支持,本文将作为个案的分析,即对闽籍华侨—被誉为“南洋革命第

  陈楚楠,原名连才,福建厦门禾山人。1884年出生于新加坡的一个富商家庭。他早年追随维新派,后来逐渐转变为坚定的革命党人。他曾任新加坡同盟会会长,并且创办《图南日报》等革命报刊,还筹款接济革命,安置革命党人,为辛亥革命作出了不小的贡献。辛亥革命后他家道中落.但他仍然保持了很高的爱国热忱。学术界从社会政治、历史和思想等大方面对华侨与辛亥革命关系的研究已相当精深,而作为最早加入革命党的南洋华侨之一、最早支持革命和在辛亥革命中贡献突出的新加坡华侨,被孙中山誉为“南洋革命第一人”的陈楚楠更是值得一书的,本文即试图以陈楚楠为个案,简述其在辛亥革命结束前接受的思想,分析其相继接受新思想和革命思想的原因。

  一、思想演变:从维新到革命

  在辛亥革命前,陈楚楠成为一名革命志士经历了一个孕育、成长和形成的过程。在上海“苏报案”发生即1903年之前,陈楚楠接受的是维新思想。受进步书报言论的影响以及对康有为本人的崇敬,陈楚楠曾以“思明州少年”的署名,在维新派的《天南新报》上发表过几篇文章,表述他当时的爱国思想。他还参加“好学会”,为维新思想呐喊助威。“苏报案”发生之后,陈楚楠与张永福以小桃源俱乐部的名义拍电报到英国驻上海领事馆,反对其把章炳麟、邹容引渡给清政府。这是新加坡华侨直接支持革命的第一次行动,标志着陈楚楠向资产阶级革命派转变的完成。此后陈楚楠的革命行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宣传革命思想。鉴于二十世纪初新加坡的风气闭塞,陈楚楠便与张永福筹措资金翻印了《革命军》5000册,将之改为《图存篇》散播南洋英荷殖民地,并设法输入闽南粤东各府县,广事宣传。《图存篇》的传播使新加坡的风气逐渐开化,华侨群众开始认识到软弱无能的封建政府是不能依赖的,挽救时局势在必行。《苏报》被封后,陈楚楠“觉悟吾人对于革命事业非先事宣传不可”,便倾尽全力,与张永福一道相继创办了几份在南洋侨界颇具影响力的报刊。首先,合资5万元于1904年创办了《图南日报》,聘请尤列为名誉编辑,公开宣传革命反清思想。为克服《图南日报》创刊初期销量稀少的困难,陈等别开生面,印刷了一种富有民族刺激性的月份牌,分赠华侨各界,使销售量急剧上升至二千多份。正在美洲与康、梁保皇派展开激烈论战的孙中山,读到《图南日报》,又见到《图》报特定刊印的月份牌,十分欣慰,致函陈、张两人“殷殷奖勉”。孙中山在与《图》报及与尤列的信函往来中,及时了解到新、马华侨中革命派的活动情况。可以说《图南日报》不仅起到了开启民风的作用,而且还起到了交流信息促进革命活动开展的作用。不幸的是,《图南日报》终因资金不足而于1905年宣布停刊,但是陈楚楠并未因此而气馁,他“不欲民党喉舌中断”,再次集资,于是年冬天再办《南洋总汇报》。报纸刚出版时由陈楚楠,张永福二人主持,“报面不用清朝年号,且高唱革命如故”。而占一半股东的中立派陈立秋等人却深怕得罪清政府而要求拆股并由抽签决定其归属,结果报纸为陈立秋所得。《南洋总会报》逐渐沦为保皇党的机关报。失败后的陈楚楠仍然不折不扣,又于1906年春,与张永福诸人发起《中兴日报》,展开了与《南洋总汇报》保皇论的舌战。1907年,孙中山移居新加坡,“东京民诸记者亦群集南洋,一齐加入战线,中兴报销数骤增至四千余份”。《中兴日报》达到了清末南洋革命党报的鼎盛时期。应当说革命派在南洋的舆论界战胜保皇派,陈楚楠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

  其次,发展革命组织和发起组织群众运动。1906年2月,孙中山第二次到达新加坡,在晚晴园亲自主持成立新加坡同盟公会,陈楚楠是首批入盟者。在这次会议中,陈被选举为会长。公会成立以后,陈楚楠被派遣到槟榔屿组建分会,由此开始了发展革命组织的工作。1904年美国颁布有关华工的禁令,华侨冯厦威为表示抗议,于上海美国领事馆门外自杀。随后,陈楚楠等在新加坡仁济医院发起追悼会,追念先烈,抗议驻美领事,华侨各界莅临会场的达数千人。接着抵制美货的风潮逐渐扩大。英殖民当局不得不请出陈楚楠才平息运动。这场群众运动显示了华侨群众的气节,增强了群众的民族意识,为以后侨众支持革命派推翻清政府做好了铺垫。

  此外,陈楚楠还筹款接济革命,安置革命党人。革命党人在辛亥革命前的数次革命都离不开陈楚楠的资金支持。从1907年4月潮州的黄冈起义到1908年2月的钦州防城之役再到3月的云南河口之役,陈楚楠都担当了筹款的主要责任,而且每次都竭尽全力。在黄冈革命军首领余既成被清政府逮捕入狱后,陈楚楠又募集诉讼费为余延请律师,使其终于胜诉出狱。为安置起义失败的革命党人,陈楚楠与张永福、林义顺等在蔡厝港开设中兴石山公司,并介绍他们到槟榔屿、吉隆坡、霹雳等埠的工厂工作,从而为他们解决了生存问题。

  二、思想演进的基础:爱国主义精神

  陈楚楠相继接受了一度在中国国内掀起轩然大波的维新思想和革命思想,并将这些思想付诸实践。如若缺少一定的思想基础,那么无论维新思想还是革命思想都是难以植入一个身在海外的华人的头脑的。论及陈楚楠思想演进的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陈楚楠受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思想浓厚。在十九世纪的海峡殖民地,存在着一个群体——“海峡侨生”,即在海峡殖民地土生土长的华侨。他们在接受传统教育的同时,又说马来语,还上英语学校接受英文教育。陈楚楠正属于这一阶层。他从小就到私塾读书,学习中华文化。尽管当时学习的是“四书”、“五经”、“千字文”之类内容陈旧的知识,教师讲课用闽南语,但是这些内容的学习却为陈楚楠吮吸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须知,华文教育是华侨爱国心最好的培养基。因为民族文化既是民族的标志,也是民族特性赖以保存和延续的主要手段。海外的华文教育则是保存中华文化、民族特性和接受爱国思想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媒介。没有这种华文教育,爱国主义的幼芽就不可能在陈楚楠的心中生根、发芽。陈楚楠就不可能先是接受维新派的救国主张,然后又转向革命,为辛亥革命做出贡献。

  在维新思想传播之前,华侨因饱受殖民侵略之苦而产生的对祖国强盛的盼望之情,亦是陈楚楠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早在十六世纪,新加坡所在的马来群岛一带,就成了西方殖民者争夺的对象和决斗的场所。1826年新加坡又沦为英国的海峡殖民地。1867年成为其直辖殖民地。在英国殖民者的政治和经济压迫下,华人的处境十分悲惨。1857年1月,在英、法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夕,新加坡殖民公务局蓄意颁布了虐待华人的条例,对华人加强了种族歧视和迫害。1878年,南洋华侨巨富张弼士想购买一张官舱票,当他自己出面时无法购得,而他的家庭医生——一位德国人却顺利地买到了。类似的冷遇,使他们深切地体会到祖国的兴衰强弱和他们在海外的命运息息相关,因而倍感提高祖国地位和维护民族尊严的重要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