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梁启超“新民”和“民权”的启蒙宣传(2)

辛亥革命网 2015-02-07 19:59 来源:团结报 作者:戴鞍钢 查看:

梁启超以著名的《新民说》独领风骚,连自视颇高的康有为也自叹不如,晚年曾对胡适说“我的东西都是26岁以前写的,卓如(梁启超)以后继续有进步,我不如他”。

  三 争取“民权”

  要实现民权,就要树立近代国民观念。20世纪初年爱国主义的历史性发展,最突出的表现,是人们挣脱了忠君观念之类的窠臼,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意识到了作为国民在国家事务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并开始认识到要求得民族振兴,必须开通民智,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一代国民。在这方面,梁启超走在最前列。他认为,要使国民参与国家事务,必须使他们具备必要的知识能力,遭受数千年封建专制锢闭摧残的广大国民是愚昧落后的,而他所孜孜追求的君主立宪政体,“必民智稍开而后能行之”(梁启超:《立宪法议》,《清议报》第81册)。他把“新民”看做是当时最为迫切的历史任务,认为要新我国家必先新我国民。

  梁启超以赞颂的口吻,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国家学说,指出国家有三要素:土地、人民、主权。三者之中,人民最为重要。因为国家乃积民而成,人民的优劣决定国家的强弱,要在列强角逐的世界上自强自立,必须“使吾四万万人民之民德、民智、民力皆可与彼埒”(梁启超:《新民说·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新民丛报》第1号),即要塑造一代合格的国民,方有可能拯救祖国,谋求国家富强。那么,在他心目中,怎样才算是合格的国民?答案是:“有国家思想,能自布政治者谓之国民”(梁启超:《新民说·论权利思想》,《新民丛报》第6号)。前者是指能自觉意识到自己对国家的责任和拥有的权利,后者说的是运用政治权利的能力。可以说,梁启超之所以尽其所能,描绘和呼唤他心目中的理想国民,全为的是催生、造就一代新国民,理解和支持他的政治活动。

  梁启超笔下的国民概念,是与专制制度下的臣民截然对立的。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国家为皇帝的私产,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臣民在专制君主的统治下,君命就是天条,自身无权利、自由、独立人格可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道破了臣民在专制制度下的凄惨命运。而国民则反之,是构成国家的要素。国民在共同制订的法律范围内,拥有不可剥夺的自由、权利,有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所以梁启超在《新民说》等论著中,特别强调权利、自由、自治、自尊等内容。

  其中,自由是针对奴隶性而言的。在数千年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下,人们身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奴隶性是不奇怪的。这种奴隶性,就是对封建压迫、剥削习以为常,想不到也无意去改变自身命运。梁启超尖锐地指出,在封建专制的中国,只有奴隶,并无国民,“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出诸海而犹不能视;妇人缠足十载,解其缚而犹不能行。故见自封,少见多怪。曾不知天地间有所谓民权二字”。他痛心疾首地慨叹:“呜呼!以如此之民而与欧西人种并立于生存竞争优胜劣败之世界,宁有幸耶,宁有幸耶”(梁启超:《爱国论》,《清议报》第7册)?直呼:“求真自由者乎,其必自除心中之奴隶始”(梁启超:《新民说·论自由》,《新民丛报》第9号)。他进而认为,公德、私德、自尊、合群、毅力、尚武、进取冒险、以破坏求进步等精神品质,都是近代国民所必须具有的。

  梁启超以“新民”为己任,而新民的着眼点,正是为了改造旧制度,建设新国家。因此,进一步唤起人们对专制制度的不满和憎恨,是他笔端的又一重点。他以锐利的文字,激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指出专制政体实数千年来破家亡国之总根源,天下坏伦常、毁天性、灭人道、破秩序之毒物,未有甚于专制政体者。所以,“为国民者,当视专制政体为大众之公敌”,应该群起摧灭之,使“专制政体之不能生存于今世界,此理势所必至也”(梁启超;《论专制政体有百害于君主而无一利》,《新民丛报》第21号)。

  梁启超强调,只有破除专制政体,才能恢复国民所固有的自由平等权利。这些尖利的文字,对那些沉睡于封建专制统治下尚不自觉的人们,不啻是一剂清醒药,震人心灵,催人奋起。国民与奴隶,朝廷与国家,国民与国家,权利与义务等概念的提出,在知识阶层引起剧烈反响,启迪和教育了许许多多的爱国青年学生,直到五四时期,这些名词仍是人们热烈讨论、争辩的内容。

  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促使梁启超不能容忍人们对国事的冷漠态度,痛斥对黑暗现状无动于衷、消极旁观者,是“人类之蟊贼,世界之仇敌”(梁启超:《呵旁观者文》,《清议报》第36册)。他把目光和希望投向有“血性”的爱国青年,热烈地鼓动他们勇敢地担当起拯救自身、国家和民族的时代重任,酣畅直书:“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朗声高唱:“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清议报》第35册)!这些感情真挚、浓烈的文字,深深地打动了那些抱着一腔救国热血留学海外的青年学生,他们在求学的同时,便以极大的热忱以自己的学识和理解,投入开通民智、塑造国民、锻铸国魂的启蒙工作,将20世纪初年以民权觉醒为核心的爱国主义宣传推向高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